印度军力远强于巴铁,为何总是打败仗?

500

NO.2409 - 印度为何胜少负多?

作者:朱可夫 /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potereio

为避免错过冷热防务的优质文章,请加关注后设为星标。

在南亚次大陆,印度与巴基斯坦长期处于对立状态。从军事力量的纸面数据来看,印度占据着显著优势。然而,回顾印巴之间的多次冲突,印度却败多胜少,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诸多深层次的原因。其中,军事技术支持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双方的实战表现。

实战表现:巴铁多次占上风

第二次印巴战争:巴铁展现强大战力

1965年8月初至1966年1月爆发的第二次印巴战争,源于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争端。1965年8月5日,大批巴基斯坦武装人员进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开展反抗运动,袭击印军哨所等目标,旨在迫使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让步。

500

第二次印巴战争中的巴军

印军随即展开镇压,打死5291名巴基斯坦武装人员。8月下旬,印军集结 6个师兵力越过停火线进攻巴控区,战火蔓延至巴基斯坦本土。8月28日,印军夺占巴边防军3个哨所 。

面对印军攻势,巴基斯坦于8月31日晚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实施代号 “大满贯行动” 的反击计划。9月1日,巴军炮兵部队向驻守查木布和马达拉的印军发起进攻,双方展开激烈坦克战,印军节节败退。印度派遣空军支援,但接受美国系统战术训练的巴基斯坦空军飞行员技高一筹,迅速掌握了制空优势。

美国自1954年与巴基斯坦签署《共同防御援助协定》后,便开始系统性地培训巴基斯坦空军飞行员,将先进的空战理论、编队战术和电子对抗技术倾囊相授 。

9月2日,巴基斯坦军队横渡德维河,袭击乔里安的关键要塞德瑞提,经过数日战斗,成功占领德瑞提,并以坦克队为先锋全面进攻乔里安,击溃印军。此次作战,巴军凭借空中优势,收复印控克什米尔地区 500多平方公里,打开了通往克什米尔首都斯利那加的大门 。

印军在克什米尔失利后,对巴基斯坦本土发动大规模进攻。9 月6日,印军突袭巴基斯坦,巴军因毫无准备败退至亚克尔运河。巴政府将扭转战局的希望寄托于空军。

9月7日,印军调集重兵进攻查温达,巴军则紧急投送坦克加强防御。9月16日,印巴最大规模坦克大战爆发,尽管印军坦克数量占优,但巴空军掌握制空权,使用改进型集束航弹的巴军战斗机击毁约四分之一印军坦克,印军进攻被迫停止,双方沿亚克尔运河对峙 。在拉合尔以南及克姆卡兰地区,巴军积极进攻,不仅击退入侵印军,还推进至印度境内6公里,占领约1200 平方公里印度国土 。

1965年9月20日,联合国出面调停,9月23日印巴双方宣布全线停火。1966年1月,在苏联斡旋下,双方同意撤退到战前驻地,第二次印巴战争结束。在这场战争中,接受美国长期训练的巴基斯坦空军,凭借战术优势多次挫败印军空中攻势,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力量。

500

第三次印巴战争:巴铁空军的亮眼表现

1971年11月21日至12月17日的第三次印巴战争,最终以东巴基斯坦从巴基斯坦独立出去成为孟加拉国而告终。印度利用东巴基斯坦的动乱局势,与苏联结盟以牵制美国和中国,向孟加拉地区发动大规模突然袭击 。

在西巴战场,双方展开了以空战为主的较量。印军企图凭借空军优势重创巴空军于基地,破坏巴交通运输线,孤立巴军各战场联系 。

但接受美国长达近20年战术训练的巴基斯坦空军飞行员,凭借精湛技术和顽强斗志,在空战中多次与印军周旋。印度空军飞行员虽接受苏联培训,但苏联与印度在航空技术标准、战术理念上存在磨合问题,且苏联后期减少了对印度的训练支持 。巴基斯坦空军在与美军的长期合作中,建立起成熟的作战体系,能够根据战场实际情况迅速调整战术,给印军造成了一定损失 。

500

印度军队

尽管最终印度在战略上达成了肢解巴基斯坦的目的,但在西巴战场的空战中,巴铁空军的表现可圈可点,并未让印军轻易得逞 。

印度败多胜少的原因

战略与战术因素

战略目标不清晰:印度在与巴基斯坦的冲突中,战略目标往往不够明确和坚定。在一些冲突中,印度似乎没有清晰的战略规划,行动较为盲目。例如在边境冲突中,印度有时会在没有明确战略意图的情况下发动小规模军事行动,导致行动缺乏连贯性和有效性,无法实现决定性的战略成果 。

500

第三次印巴战争

战术运用僵化:印度军队在战术运用上相对僵化,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其军事技术来源繁杂,英国、苏联、法国的军事体系和战术理念各不相同,导致印度军队难以形成统一高效的战术体系 。以空军作战为例,在空战中常常依赖固定的战术编队和作战流程。

接受美国系统训练的巴基斯坦空军则更加灵活多变。巴铁空军飞行员能够根据战场实际情况迅速调整战术,如在近距离空战中,巴军飞行员善于利用战机的机动性,采用突然袭击和快速规避的战术,使印度空军难以应对 。

忽视地形因素:克什米尔地区地形复杂,多山地和高原。巴基斯坦军队长期在此地区作战,熟悉地形并善于利用地形优势。他们在山区建立了坚固的防御工事,设置了隐蔽的观察哨和火力点,能够有效地对印军进行伏击和抵抗。而印度军队在进入这些地区作战时,往往对地形的复杂性估计不足,部队行动容易受到地形限制,后勤补给也面临诸多困难 。

500

装备与后勤因素

装备维护困难:印度军队装备体系复杂,大量装备依赖进口,来自俄罗斯、法国、美国等多个国家。不同国家装备的数据链不兼容,导致协同作战能力大打折扣。而进口装备一旦出现故障,由于依赖国外零部件供应,维修周期长,严重影响装备的出勤率和作战效能 。

相比之下,巴基斯坦在装备方面虽然数量不占优,但更为精简实用。以枭龙战斗机为例,这款由中国和巴基斯坦联合研发的战机,巴方卡姆拉工厂能够自主组装零件,每月实现量产补充。2022年巴铁损失3架枭龙,不到半年就完成新机补充,而印度空军在战机补充方面则困难重重,如2022年印度空军一架阵风战机坠毁后,法国达索公司拖了18个月才交付替代机 。

此外,美国在过去也为巴基斯坦的装备维护提供了一定技术支持。美国相关技术团队帮助巴基斯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战机维护体系,培训了一批专业的维修人员,确保巴基斯坦空军的战机能够保持较高的出勤率和良好的作战状态,在与印度的对抗中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 。

后勤补给脆弱:在军事行动中,后勤补给至关重要。印度军队由于军事行动范围广,且边境地区地形复杂,后勤补给线漫长且脆弱。在与巴基斯坦的冲突中,一旦后勤补给线受到攻击或出现中断,前线部队的作战能力将受到严重影响。

例如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冬季,恶劣的天气条件加上巴军对印军后勤补给线的骚扰,使得印军的物资供应时常出现短缺,士兵的作战状态和装备的正常使用都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

500

阵风战斗机

人员与士气因素

军队内部问题:印度军队内部存在管理和腐败问题,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在国防采购和资源分配过程中,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军费使用效率低下,无法为军队提供足够的优质装备和资源,同时,军队内部的等级制度森严,一些基层士兵的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影响了士兵的作战积极性和忠诚度 。

士气与战斗意志:巴基斯坦军队由于长期面临外部威胁,且在多次冲突中为了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战,士兵们普遍具有较高的士气和强烈的战斗意志。他们对国家和宗教的认同感强烈,愿意为国家利益不惜牺牲生命。而印度军队在一些冲突中,部分士兵的战斗意志相对薄弱,对战争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够深刻,在面对顽强抵抗时容易出现动摇和退缩 。

国防工业实力差异

巴基斯坦的国防工业成就:巴基斯坦在国防工业领域不断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以航空工业为例,中巴联合研制的枭龙战斗机堪称典范。巴基斯坦不仅参与了枭龙战机的研发过程,还具备了一定的自主生产能力,其卡姆拉工厂能够稳定地组装零件并实现量产,这使得巴基斯坦在战机补充方面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及时性 。

500

枭龙战斗机

这种自主生产能力不仅保障了装备的数量,还提升了巴军对装备的熟悉程度和维护能力,对战力的持续保持有着重要意义 。

印度国防工业的困境:印度在国防工业自主化道路上却困难重重。以 “光辉” 战斗机为例,印度耗费多年时间研发,但其国产化进程至今未能完成。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在生产线建设上历经波折,发动机叶片等关键部件仍需从国外进口 。

同样,印度自研的 “阿琼” 坦克,从研制到列装耗时数十年,且故障率居高不下,在实际作战中的可靠性大打折扣 。印度国防工业的这种状况,导致其在装备供应上严重依赖进口,不仅成本高昂,而且在战时面临着零部件供应中断等风险,极大地影响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

500

阿琼坦克

美国对巴铁的支持:美国早年把巴基斯坦列入东南亚条约组织,看做是准盟国,巴基斯坦空军的F86飞行员由美军亲自训练,美军部署在白沙瓦的雷达亲自监控印度军队的走向。第三次印巴战争期间,美国虽因复杂的国际形势,在军事援助上有所保留,但仍为巴基斯坦提供了情报支持等间接援助。

冷战后期,巴铁成为继以色列之后又一个购买F16的国家,这就凸显出冷战时期,美国对巴铁的忠实作用。虽然说现在美巴关系已经严重恶化,但巴基斯坦手中的美式武器依然在巴军承担挑大梁的作用。

结论

虽然印度在军事力量的纸面数据上强于巴基斯坦,但在实际的军事对抗中,由于战略战术、装备后勤、人员士气以及国防工业实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印度败多胜少。美国对巴基斯坦长期、连续的军事支持,在飞行员训练、装备维护和后勤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印度 “政令多门” 的军事技术来源形成鲜明对比。

500

这一现象表明,军事力量的强弱不仅仅取决于装备和人员数量,更取决于诸多综合因素的协同作用。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