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的全球认知深度塑造国家形象
赛格特约作者 陈白
从国会山骚乱到特朗普第二任期开始的一系列“违约”做法,美国国家软实力出现重大转折。另一方面,DeepSeek崛起引发中美AI竞争格局重塑 ,则增强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分量。更有人说,近期印巴冲突打出了中国军工产业的“DeepSeek时刻”。从这个角度来说,战场上的大国重器组成了硬实力,那么科技企业的应用创新能力,则成为新的软实力内涵。
约瑟夫·奈与软实力
美国哈佛大学荣誉教授约瑟夫·奈近日去世了。近40年前,正值苏东剧变前夜,约瑟夫·奈提出了影响深远的“软实力”概念。而今天,全球秩序正在新的变化关口。
约瑟夫·奈和他的著作《软实力》
约瑟夫·奈在80年代末提出“软实力”概念,指的是一个国家不诉诸威逼和利诱手段,便能对他国产生影响力和感召力。
时间来到2025年,冷战和热战同时正在发生,对立撕裂重新成为全球主流情绪。约瑟夫·奈在Project Syndicate最后的这几篇绝笔式专栏里系统性地讨论了地缘政治与全球化的未来。其中在《世界秩序的未来》一文中,他写道:
“1945年、1991年、2008年都曾是世界历史转折时刻,代表了二战、冷战和国际金融危机后产生的新秩序。2025年开始,我们是不是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美国衰落周期?
由于“世界秩序”是一个程度问题,我们可能要到 2029 年才能知道。但必须看到,当前世界秩序强弱嬗变的一个重要动因是技术革新正在改变军事经济实力分布。”
他的预言并没有错。就在美东当地时间周四,包括OpenAI创始人Sam Altman在内的美国AI行业高管共同赴美国国会山作证词,解释中美AI差距到底有多大。
显然,约瑟夫·奈已经无法等到2029年,留下我们面对转折时刻的到来。但就像他在1991年前提出“软实力”概念,在驾鹤西去前,他强调了技术革新影响世界秩序的重要性。或许,我们可以从中获取穿越不确定性风暴的真经。
技术能力决定国家形象
最近,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民意调查中心发布了《2025年全球民众数字科技认知报告》,这份报告基本上呼应了约瑟夫奈的“技术革命如何影响世界秩序”的提问。
《2025年全球民众数字科技认知报告》 (图源: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民意调查中心)
该报告显示,86%的全球受访者认为中国在数字技术领域具有先进性。南方国家中,这一数据结果更是高达92.2%。即便是发达国家,受访者也有75.2%对中国技术的先进性表示认可。从Chatbot Arena、SuperCLUE等权威评测榜单看,来自中国的DeepSeek、腾讯混元、阿里千问等名列前茅。
海外权威大模型竞技场 Chatbot Arena最新排名
而就在Sam Altman等人所在的国会山听证会上,中国AI企业的科技能力到底与硅谷差距有多大,事实上也是内置的关键议题。
也就是说,无论中美都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竞争已经不仅仅是商业竞争,而是与地缘博弈息息相关的关键变量。
而由此而产生的科技认知,某种程度上正在成为地缘话语权的影响因子之一。更直接点说,一个国家AI企业的技术能力,已演变为国家形象工程的核心构件。
其实自从DeepSeek以开源模式打破算力垄断以来,在硅谷就已经有声音认为,中国市场正在继承开源开放的软件传统,相反,硅谷的OpenAI们却正变得日益封闭。
硅谷的声音并非毫无根据。近二十年来,如果我们要总结中国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增长秘籍的话,开放和平权是其中最核心的精神之一。面对超大规模市场,将技术平权理念注入产品,几乎是中国所有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商业和产品逻辑所在。
这种技术哲学的分野在产业链布局中体现得更为深刻。
美国试图通过芯片管制和实体清单构建技术壁垒,中国则以全产业链能力开辟差异化赛道。DeepSeek-R1模型以3%的成本实现OpenAI同等性能,这不仅是工程创新的胜利,也创造出“高性价比技术普惠”的叙事范式。当华为昇腾芯片在非洲数据中心部署,腾讯元宝APP在农村群体中普及时,技术落地场景的差异化选择,某种程度上也在重构全球对技术进步的价值判断。
这不再是单纯的技术代差追赶,而是发展模式合法性的比拼。
重估中美两国的软实力
约瑟夫·奈在其《注定领导世界》著作中最初提出“软实力”。随着冷战结束,如何解释美国何以能够战胜苏联?“软实力”概念恰逢其时——美国不仅拥有经济和军事的“硬实力”,而且还拥有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软实力优势,因此其概念一经问世,就受到广泛认可。
而今天,软实力或许为我们理解未来全球格局,提供了一条硬脱钩之外的新路径。
在地缘政治层面,AI竞争正在改写软实力的作用范式。美国通过“AI曼哈顿计划”和“星际之门”项目强化技术军备竞赛,中国无论从官方还是市场层面来看,构建全球技术合作网络、推动技术应用创新扩散成为一致选择。
两种路径的差异本质上是硬实力投射与软实力影响的区别:前者依赖技术威慑构建联盟,后者通过技术赋能培育发展共识。
《2025年全球民众数字科技认知报告》
在人大的调查报告中,南方国家83.6%的受访者均表示肯定中国数字技术对自身的正面影响。但数据背后的问题是,这种技术认知的认可从何而来?
当美国在吹嘘好莱坞的电影如何传递美国价值观的时候,特朗普却声称要对进入美国、在外国制作的电影征收100%关税;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全球观众并非只有美国文化可供消费,他们也能在腾讯WeTV、芒果TV、爱奇艺等中国流媒体平台的国际版应用上,观看中国的影视作品,从而去了解多元中国的历史和现在。
当西方不少国家还在从现金和信用卡支付向NFC无触碰模式缓步过渡时,在微信、支付宝的大力推动下,中国国内移动支付渗透率已高达90%。腾讯、阿里还在将先进移动支付方式和体验向全球商户和更多场景拓展。无论是国人出游还是境外人士来华,随手可付的便利,已成为全球认可中国数字技术的一扇窗口。
老外在社交平台展示中国移动支付
当华为的通讯基站在印尼偏远小岛为乡村家庭带去无线网络时,当腾讯会议连接起白电巨头美的近20万中国和国际员工以及200多家子公司,实现跨国协作和沟通时,这些数字技术解决方案在点滴之间,潜移默化地向全球展示出中国发展优先、技术普惠的治理理念。
这种通过应用创新改变生活的技术赋能所带来的软实力,已经被证明更加具有说服力。因为它将国家形象具象化为可感知的生活改善,而不是抽象的意识形态宣扬,或者是态度强硬的威逼利诱。
三十多年前的软实力一定程度上成为美国推动全球化融合的一个心理动机,而今天中国的软实力,能否成为全球化的新转折点,答案或许就在我们对科技的认知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