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做旅遊大國 適時創「第三循環」
作者:王辑宪 大灣區香港中心研究總監,香港大學地理系前系主任 。
既然要做人類命運共同體,就要讓人家了解你、認識你。旅游中國,就是最好的理解中國。
前文《力拓來華旅遊 贏得世界信任》,獲得很多積極回應和有創意的建言。其中一個具體的跨境支付建議,是製造某簡易手機,內置中國內地微信支付或支付寶的外語版和上外網功能,外國客入境時可以根據自己在中國消費的金額租用,出境還機時餘額退回。
擴大來華旅遊市場值得再多說幾句,因為它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到這個階段的一條光明大道。
過去幾年強調「雙循環」,是把目光盯在製造業和產品,外銷遇阻就內銷,沒有關注還有第三種循環,即將外國消費者請到國內來消費,將產品運出變為遊客流入,形成外國人在中國消費這個循環。
國人出國旅遊熱已經造成世界上最大旅遊貿易逆差國:中國這個世界服務進出口第二大國的90%逆差由旅遊貿易造成。
一個國家旅遊貿易逆差過大,說明該國對世界旅遊的吸引力遠小於世界對該國居民的旅遊吸引力。
到了改變這種狀況的時候了。
這方面日本的經驗值得借鑑,它用了20年的時間,完成了從日本人世界遊到今天世界人日本遊。2024年日本入境遊帶來的收入約達7.2萬億日圓,而這一金額超過了日本半導體電子零部件和鋼鐵的出口額,僅次於汽車出口額,成為日本國際貿易中排名第二的產業。
「每天辦京奧」破不實抹黑
這個第三循環有幾重意義。
首先也是最現實的,是避開高關稅和其他因貿易戰引起的出口障礙,讓外國人到中國購物和消費,以新方式從消費端拉動經濟。
大量名牌產品是在中國製造,目前最新的離境退稅政策,可以讓來中國的遊客獲得實惠,甚至可能出現大量來中國的買手,就像當年香港有人到意大利和法國做購物代理一樣。
其次,更重要的是冀大量外國普通人來華旅遊,把最新最真實的中國作為一個大市場,展現給世界。
印象中,這方面最成功的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其開幕式和後來的各種報道,讓全世界突然看到了一個與大多數人印象不同的中國。
近些年,由於各種原因,內地自己看到的中國和通過外網上了解到的中國差異愈來愈大。
有研究指出,當今主要網站上的假消息與真資訊的比例大約為6:1。
直覺上,與我在YouTube上看到的情況差不多:絕大多數關於中國的訊息都是先有立場,再編故事,噴的捧的各佔一半。
然而,若每年有一億遊客,即相當於2024年訪問法國的遊客人次(中國僅2012萬人次),則他們回去告訴親朋好友或者在互聯網上用各種語言晒出自己到中國旅遊照片或視頻,就會形成乘數效應,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的大、多樣化,及中國普通人的真實生活,無論是在最現代化的大都市,像深圳、上海,還是在最鄉村但風景如畫的貴州、雲南、廣西。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這第三種循環應該是中國走向世界、續推經濟全球化的核心策略之一。
既然要做人類命運共同體,就要讓人家了解你、認識你。沒有溝通,就不可能理解。
這就像過去的兩年,香港一年幾十萬人新申請回鄉證,突然多了很多人每周去深圳;近一年也多了很多內地人來香港。他們的耳聞目睹,都不斷推翻一些來「訊息繭房」的誤導訊息。這一點在今天的全球化和反全球化對壘的大環境中非常重要。
兩年前,我同家人在英國旅遊勝地碰到一美國遊客,她聽說我們來自香港,立即表示非常「同情」我們捱過了那「地獄般歲月」;而同一時期我到內地出差,朋友問我,為什麼香港年輕人找不到工作就要上街遊行?我雖然可以請他們不要道聽途說,但只有他們來香港看看,才能把「耳聽為虛」化作「眼見為實」。
相對沒有前面三點重要的,是防止內地出現「加拉帕戈斯化」(日語:ガラパゴス化)。
這個日本詞,原本指日本的手機產業狀況,即在孤立的環境(日本市場)下,獨自進行「最適化」,因而喪失了與區域外的互換性。目前內地在手機電子支付、電子監控和外賣方面都走在了世界的前面。
其中,電子支付我們上周已經分析過,外賣對遊客的影響不大,可以略去。電子監控及其數據應用與外國差異大。
例如,多數國人對「掃臉」這種個人訊息收集方式並不在意,該技術還被看作是「高科技應用」而廣泛出現在地鐵站購票、景點出入、酒店入住等場景,我在廈門某酒店就經歷進電梯要「掃臉」的安檢模式。
然而,出於文化方面的差異,一些外國遊客與國人定義的隱私不同,會認為這是酒店或者景點過度收集個人訊息。
在世界旅遊高質量開放的世界排名中,新加坡、法國、西班牙等世界或者亞洲排名最前的,都是對大量國家免簽證、社會長期穩定的國家。
說到免簽證,我國兩年前邁出重要一步,但仍然有極大空間。目前中國單方面免簽來華的有38個國家,加上互免的26個,共64個,並延長了入境時間。但美洲主要國家巴西、墨西哥、美國、加拿大等仍然沒有免簽,免簽國家和地區的數量比起香港(超過180)和新加坡(163),美國(183)、法國(190)甚至馬來西亞(約170)等還差很遠。
外客顧忌不規範電子監控
最後,從外國遊客角度看觀光中國的擔憂,並不像去其他一些國家所顧忌的海關腐敗、街道不安全等,而是各種不規範。
例如不規範地使用電子監控手段。這方面有兩個地方特別值得注意。一是內地很多臨時措施,比如僅應於新冠疫情期間實施的,沒有政府部門用公開文件方式在全國範圍撤銷。
二是在採用新技術時,在沒有完成對所有可能情況的測試就投入使用,並且以足夠長的時間共行原有方式,完成過渡。
上述兩個方面的問題既宏觀又微觀,也許從來就沒有那個政府部門,大到發改委,小到火車站,從外國遊客的角度考慮過。
若每天有上百萬的外國遊客在中國各地參觀,其效果就如每天都在舉辦北京奧運會。
香港旅遊部門最近邀請多個世界級旅遊網紅來港觀光,就是這個路數。
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一個在全球化了的世界中進入中等發達水平的大國,不只有內貿外貿「雙循環」,同樣重要的還有由外國遊客群體帶來的第三個循環。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