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预测20亿+、《哪吒》预测10亿+,暑期档终于终于拉开大幕

作者 / 吕世明

“炸裂这个词已经被宣发用烂了,但通过周末的点映,我也承认久违的暑期档热潮可能马上就要来临了!”

这可能是上个周末内地很多影城经理的心声,压抑已久的大家终于在两部影片点映后得到了些许释放。

经由上周末点映,《银河补习班》收获猫眼点映评分9.5、淘票票点映评分9.1;《哪吒之魔童降世》则被誉为《大圣归来》后最燃国漫,甚至观众已经对影片所能带来后续的“封神榜宇宙”期待不已。

这两部影片一扫暑期档开局后,大部分影片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局面,为后续市场的发力带来了无限的可能。

虽然有点映不错的口碑和成绩,肯定还是有不少人对“邓俞组合”心存疑虑,“国漫中兴”几乎是年年提、年年颓的话题,但为什么今时今日我们仍然看好《银河补习班》和《哪吒之魔童降世》会成为今年暑期档的爆款呢?

《银河补习班》端正诚恳的态度,是目前中国现实主义电影所欠缺的

必须承认,大部分人对“邓超、俞白眉”组合是心存芥蒂的。但也必须承认,只要邓超认真起来,不去演“装疯卖傻”的角色,他依然是目前中国最棒的中生代男演员之一。

无论是早期的《李米的猜想》《集结号》,还是近些年的《中国合伙人》《烈日灼心》和《影》,邓超已经用他的实力证明了自己。

500

《银河补习班》中的马晧文恰好和邓超目前的身份——父亲,做到了最高度的融合,这也是邓超第一次在大银幕上以主角身份饰演父亲。

这部影片也早在6月中旬便开始了全国校园的路演,争取在学生放假之前可以把影片送到学生面前,在此期间也收获到很多师生的赞誉和好评。

但为什么《银河补习班》能够成为今年暑期档华语影片为数不多的“幸运儿”呢。

其实和很多影片一样,《银河补习班》也在讨论和探究中国的现实问题,如果说《我不是药神》直接反应了中国的医疗体制问题,那么《银河补习班》对于“应试教育”的批评则非常明显。

500

但这种批评和质疑其实和《我不是药神》一样,他并不是那种纯粹的对抗,而且用一种诚恳的态度去问询,马家父子是知道自己身上的缺点和问题,并没有完全将自己的问题归结到教育弊端本身。

这也是目前中国电影最欠缺的,我们反应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并不缺乏足够强的话题性和时效性,甚至可以提出非常尖锐的问题和强烈的主观情绪,但这对于电影和观众而言,他所能达到的效果并不会特别理想。

除了赞誉,也有不少的针对《银河补习班》批评的声音,抛开一些人对“邓俞”的偏见,要承认邓超和俞白眉拍摄影片的态度是端正,情绪是积极的,这对于观众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

500

在中国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公,二三四线的父母也亟待自己孩子可以通过考学的途径进入上层社会,补习班对于大部分人的重要性仍然不言而喻,《银河补习班》恰好是让父母能够“因材施教”,这对于当下中国社会和教育体制的意义是很重要的。

作为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类型的突破,《银河补习班》更适应普通观众的观影,和医疗住房一样,教育一直都是大家作为关心的话题,虽然作为严肃剧情片而言,《银河补习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缺点,但他端正的态度是中国电影所欠缺的。

从对抗封建礼教到自我价值的认知,《哪吒》是中国动画电影的大进步

大部分文学爱好者可能都读过四大名著,但可能很多人都没有读过《封神演义》,这部明代小说家许仲琳(存在学术争议)创作的长篇小说还是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不过比起其他四大名著而言,《封神演义》的文学功力还是略逊一筹,但书中的人物则非常丰满立体,哪吒、杨戬、黄飞虎、雷震子和纣王妲己,也是被很多中国人津津乐道、不断提及的。

在大部分中国人印象中,《封神演义》中最出彩的人物毫无疑问是哪吒,他也是不断被文学化、影视化和动画化的人物之一。

500

也许7080后心中哪吒的形象是上影美术厂经典动画片《哪吒闹海》和老板《封神榜》中的哪吒,更多九零、零零后心中则是《十万个冷笑话》中金刚芭比的哪吒形象,甚至TVB拍摄的《封神榜》中,陈浩民饰演的哪吒也让大家印象深刻。

大部分“封神榜”和“武王伐纣”故事中哪吒几乎都是作为反对封建礼教的代表被表现和提及,别看他表面是对抗的父母,实际上是民众对封建制度的抗衡和质疑,这在明末一直到建国之前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00

如果我们还是沿袭这样的核心思想来表现新国漫,会变得非常迂腐和陈旧,那么《哪吒之魔童降世》则用更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去表现“新哪吒”。

这就是哪吒对于自我身份的重新认识、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衡量,这也是目前中国年轻观众非常迷茫和亟待找寻的问题。

当然仅仅从观感上来看,《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当年《大圣归来》一样热血、一样燃,他也达到了目前国漫制作水准顶尖的水平,甚至精彩程度和成人化要高于《大圣归来》《白蛇:缘起》。

500

▲《魁拔》(2011年)新国漫崛起重要标志作品

新国漫在2011年后通过《魁拔》显露出重新崛起的迹象,但《魁拔》和《秦时明月》并没有做好市场铺垫,或者说当时的市场并不完全成熟和稳定。

到《大圣归来》(2015)和《大鱼海棠》(2016)之时,国漫和市场均已开始步入成熟期,我们会发现,留存给我们的其实有足够多的题材和故事,丰富的历史积淀和厚重的文化累积让我们可以动画化的题材还是非常之多的。

今年年初的《白蛇:缘起》再次验证这点,也让大家懂得和知晓,中国动画的再次崛起,离不开国人所熟悉的文学形象和历史人物,这些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英雄、少年、美人一直都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面。

以往我们的动画片的短板正是深入的人物刻画,这样塑造出来的角色呆板无灵性,而《哪吒》中的魔童,更像我们现实生活中一些不羁的少年,成长中的烦恼和不悦几乎就刻在他们的脸上。

能做到这一点重大的颠覆和进步,是中国电影、特别是曾经辉煌的中国动画电影非常难得的。

进口片不会救电影市场,高票价没有杀死中国电影,类型片的多样才会改变中国电影

今年市场的快速回落让所有从业者措手不及,从直观和数据上来,电影票价的确有提升、观影人次的确有下滑,继而普遍的言论是“高价电影票杀死了中国电影”,“中国电影正因票价高而退步”。

但实际上来看,票房并没有因票价高而导致大面积的观众彻底离开,我们目前中国电影的观众的基数其实是越来越多,票房下跌更多因素是观众对于观影的态度越来越谨慎,越来越依靠影片的口碑来决定是否观影。

通俗一点说,观众还是那些观众,但中国电影还在那儿原地踏步,观众已经进步了。

“中美贸易战”的风口之时,大家曾经担心过未来中国市场没有进口片可咋办,但实际情况是,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进口片市场(没有之一),同步、超前同步大片的速度甚至让美国人都惊叹“国产片保护月消失了”。

500

但这没有挽救中国电影,甚至好莱坞大佬都在担忧未来定向投入到中国的订制大片到底有没有必要在做下去。

其实高价票杀掉的是不良的观影习惯,让大家看电影的目的不再是无所事事的消磨时间,而是要面对回归正常的票价之后的理性消费。

“觉得贵嘛,觉得值吗。”

看了三四年低价电影,如果还没有基本判断和长进,那才是中国电影和中国影迷最失败的地方。

更何况不久前《复联4》午夜场特效厅的高价票并没有阻碍观众的热情,这也说明,票价并不会成为电影发展的屏障,反而质量好,内容佳的影片会因为品质而产生应有的“溢价”。

500

暑期档几部影片的折戟的确令人惋惜,在某种程度上来看,影业悲观的情绪可以理解,好在于电影市场和正常的市场经济是同理的,一旦陷入低谷,势必会有强烈的反弹情绪和因素出现。

终于《银河补习班》和《哪吒之魔童降世》及时出现,作为中国现实主义剧情片全新方向的探索和国漫再次崛起的标志性作品,它们势必会挽救濒临水火之中的终端影院,给内地影迷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