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豹回家的长期主义
五一假期眨眼就已经过去,小长假归来,5月9日华北豹日也进入了紧张的倒计时。今年,关于保护华北豹,我要跟你们聊聊下面这些事儿:首先,“华北豹”可能不存在了……
嗯?我怎么不在了?
“华北的华北豹”保护紧迫性很高
华北豹分类单元的改变
关于华北豹,现在有两个新的信息需要告诉大家:
首先,华北豹(Panthera pardus japonensis)这个亚种可能不存在了。
过去通常认为中国有四个豹亚种:华北豹、东北豹(P. p. orientalis)、印支豹(P. p. delacouri)、印度豹(P. p. fusca)。
个体HS1901F和它已经长得很大的幼崽 ©猫盟
但是根据近年来的分子分类研究,在最新的IUCN红色名录中,认为华北豹与东北豹并无明显分化,合并为一个亚种。由于P. p. orientalis命名在先,因此保留了这个亚种学名,即所有的“华北豹”现在都被归并在“东北豹”这个亚种下。
这个分类调整使得东北豹不再是调整前的极危(CR)级别,但也使得中国不再拥有“(调整前的)华北豹”这一特有的豹亚种。
如果重新考虑中文亚种名,那么“华北豹”和“东北豹”都不再适合,倒是“东北豹”国际上更常使用的“远东豹”这个名字更符合其分布特征。但我们暂时还根据习惯,把目前中国主要的豹称为“(调整后的)华北豹”。
和顺的豹好奇地嗅着镜头 ©猫盟
其次,“华北豹”其实不仅分布于华北。
国内目前尚未大面积采用该分类体系,所以很多领域内继续沿用传统的华北豹分类单元。
同样基于分子分类学研究(主要由国内科研工作者进行),(调整前的)华北豹亚种在中国的分布范围也不再限定于传统的华北地区(山西、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分布于横断山区(包括四川西部、云南北部、青海南部和西藏东北部)的豹也被认为是华北豹。这大大扩展了这个亚种的地理分布范围。
个体HS1901F的小豹小心地研究着红外相机 ©猫盟
由于西南地区的这个华北豹分布区面积相当大,且生境相对完整,人为干扰度低,因此豹种群的健康程度高于北方的分布区,华北豹的种群数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补充。
但是值得提醒大家的是:中国的豹依然处于种群极度衰减的状态。
我从IUCN红色名录更新的全球豹分布图上截取了亚洲部分,大家可以看一下:
IUCN红色名录中豹在亚洲地区的分布
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豹分布的退缩现状,绝大多数历史分布区现在都是红色的,也就是已经灭绝。
“华北豹”的地理分布
从现在重新定义的豹亚种认定来看,中国绝大多数的豹子目前都可被归类于P. p. orientalis,印支豹(云南南部和中部)和印度豹(西藏南部)在中国则依然是边缘分布。
2016年,猫盟在易武拍到的豹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所、猫盟、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考虑(调整后的)华北豹的分布,它较为明显地呈现出四个相互分离的地理分布单元:
单元一,“华北豹”
为了避免混淆,下文中我们都使用“华北的华北豹”这一名称。华北的华北豹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也有少量分布,目前希望能够实现“带豹回家”让北京重现豹子的就属于这个分布单元。
单元二:“西北豹”
主要分布于陕西子午岭、黄龙山至宁夏六盘山,以及甘肃的陇山至山西秦岭北坡,兰州附近也曾有过记录。
六盘山的胖豹走在雪中
单元三:“西南豹”
或者可以叫“横断豹”,主要分布在大横断山脉,目前已知的分布区包括川西(甘孜州为主,比如七猫之地新龙县)、青海南部(比如大家熟悉的昂赛大猫谷、囊谦白扎林场等地)、西藏东北部、云南西北部(白马雪山)。这一地区豹的外表和华北地区的豹有较明显的差异:毛基色相对较深、斑点略大且不少个体有类似美洲豹那样的内有小黑点的大斑纹。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的豹 ©新龙林业局
单元四:“东北豹”
就是主要分布在吉林边境地带的原东北豹(远东豹),其分布区可扩展至俄罗斯及潜在的朝鲜。
华北豹的地理分布单元 ©马子驭
华北的华北豹亟需提高保护力度
从种群现状来看,除了分布范围广、栖息地连续性好的“西南豹”可能拥有较为健康的种群外,其他三个单元的华北豹居群都面临较大的生存问题。
其中“东北豹”长期被认为处于极危(CR)级别(这是在IUCN红色名录的濒危等级中仅次于野外灭绝的一级),中俄总数量不过200只左右。但现在东北豹栖息地已经成立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这是国内目前级别最高的一种保护形式,近年来东北豹种群也在明显恢复。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宁辖区的豹 图片来源: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
“东北豹”潜在可用的栖息地 ©马子驭
“西北豹”的基本盘在从陕北延伸到陇东的子午岭,这个地区的优势在于栖息地比较连续。陕西的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桥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连在一起,面积约为650km2,加上甘肃的子午岭省级保护,面积超过2400km2,受到保护的“西北豹”栖息地面积可达3000km2以上。
重点在于这几个保护区基本是连着的,因此能够形成一个较为有效的豹种群栖息地。且子午岭地形较为平坦,较符合豹的生境选择特点,可认为是质量较高的豹栖息地。此外,宁夏六盘山至甘肃天水的关山也有豹的分布,但该地区栖息地相对破碎,豹种群规模较小。
“西北豹”潜在可用的栖息地 ©马子驭
“华北的华北豹”的基本盘在山西,河北、河南的豹都是依赖于山西的源种群而存在。虽然除北部大同地区外山西各市均有豹分布,但山西豹栖息地的特点就是破碎化较严重。山西虽然保护区较多(8个国家级,38个省级),但保护区面积都不大,且保护区间连接度不高。过去还有大量林场可以在保护区之间形成连接通道,但近年来随着山西省大量上马公路、新能源等基础设施,栖息地的连通性与日递减。
上北舍山头竖立着一台台风机 ©王烁
从山西省公布的各保护区豹数字来看,山西目前没有一个独立豹种群内部的成年可繁殖个体能达到或超过50只,因此在栖息地破碎化的背景下,每个小种群都有灭绝的风险,因此(调整前的)华北豹的濒危等级曾经被建议也定为CR。现在虽然华北豹亚种被取消,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分布单元,山西的豹非常有必要被单独评估。
“华北的华北豹”潜在可用的栖息地©马子驭
虽然现在国内的公开报道都倾向于报喜不报忧,“生态向好”是主流语境,但客观的种群评估才能为保护制定更加科学的策略。
从栖息地质量来看,(调整后的)华北豹亚种里“华北的华北豹”的生存问题最大,太行山北部到燕山的广大历史分布区域如今都没有豹的分布。从好的一面来看,至少在太行山中部以南还有不少豹的分布,因此其恢复空间较大。这也是我们提出“带豹回家”的基础。
然而如果没有针对“华北豹”的政策层面的保护措施,那么让“华北豹”的种群持续恢复并扩大分布范围就非常难。
山西和顺的华北豹 ©猫盟&肖诗白
目前太行山国家公园的选址主要在南太行,而作为“华北豹”重要潜在分布区也是目前已知山西数量最多的豹种群所在地,太行山中部至北部并无国家公园的规划,这对于保护这个亟需保护的“华北豹”分布单元而言,在政策层面就存在较大的空白。
若无政策层面的栖息地保护,那么一些像猫盟持续在做的基于地方社区的生态补偿、反盗猎巡护等保护工作就如同杯水车薪,并不能解决根本的保护问题。
志愿者参与猫盟组织的反盗猎联合巡护
如果栖息地破碎化的趋势无法改善,那么山西的豹将会面临扩散交流困难、种群近交加剧的困境。一旦山西的基本盘出问题,那么河南、河北的豹都会出问题。
北京牵头种栎树功在千秋
2025年4月19日,一个命名为“共【橡】自然 迎豹回家”的活动在北京房山区窦店镇正式举办。这预示着一个由北京市园林局牵头,山西、河北林草部门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针对北太行山豹栖息地修复的大型生态修复工程拉开了帷幕。
“共【橡】自然 迎豹回家”启动仪式 ©大猫
栎树是个宝动物都爱它
几年前我们在针对带豹回家走廊地带的调查中就发现,只要是栎树比较多的地方,野生动物就比较多。
由油松、辽东栎为主要树种形成的针阔混交林是华北山地森林的发育高级阶段。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还能看到华北山地的原始森林,那么这种松栎混交林将是我们看到的主要景观。常绿的松树能给动物提供一年四季的隐蔽,而栎树的种子和树叶则能够为有蹄类提供源源不断的食物。
和顺针阔混交林里的栎树 ©大猫
栎树就是大家俗称的橡树,是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壳斗科植物类群,其果实特征就是带着一个小帽子的颗粒。华北地区主要是辽东栎和蒙古栎,也有一些栓皮栎。我们的红外相机常能拍到野猪在地面拱食橡子,而栎树的叶子则会在地面铺上厚厚一层,且掉得慢腐烂的也慢,于是成为狍子(Capreolus pygargus)冬季的重要食物。而狍子恰恰是“华北的华北豹”最主要的食物。
几经辗转,2024年成立的“带豹回家专项基金”终于与北京市园林局达成共识,从构建食物链底层结构开始,为华北豹在北太行山的全面恢复奠定基础。
“共【橡】自然,迎豹回家”,4月我们在和顺县上北舍生态修复区也组团种植了栎树等本土苗木,静待豹归。 ©二狗
带豹回家与林下补栎的逻辑关系
事实上豹并不挑环境,在IUCN关于豹的生境选择介绍上,包括了森林、稀树草原、灌丛、草原、岩石地带(如内陆悬崖、山岭等)、沙漠等类型,猫盟的调查中,豹出现的环境也包括华北的森林、岩石和灌草丛地带、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的石山草甸灌丛地带、热带的季雨林等。
真正决定其生存的是猎物和人为干扰。只要其主要猎物足够多(如狍、赤麂、岩羊等)、打猎较少,且栖息地足够大且连通性高,豹能够很好地生活于各种类型的栖息地内。
在历经了数千年的人类文明洗礼后,华北山地的原生森林所剩无几。无论是后期恢复的森林、灌丛还是人工恢复的山地森林,栎树都属于稀缺树种。一些先锋树种(如桦树、构树等)无法给有蹄类提供充足的食物,人工种植的树木又以油松、侧柏等针叶树为主。
虽然华北地区豹的主要猎物西伯利亚狍对环境也有较强的适应性,但生活于山地的狍子依然对高质量的林地有较高需求。它们在纯针叶林或茂密的灌丛地带较少出现。林下较为宽阔、拥有丰富的禾本科和稀疏灌丛的成熟林地狍子较为钟爱,冬季它们很依赖于足够的枯草和栎树的落叶。
北太行山区对于豹的恢复而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狍子等主要猎物不够多。华北原生的松栎混交林较少,通过增加栎树的数量、提升森林的生产力,进而提升狍子等豹主要猎物的数量,就成为“带豹回家”在生态修复领域的一个重要策略。
恰逢北京已经推行了多年的“林下补栎”工作,无论在栎树种源培育还是种植技术方面都有相当的积累,这就给在整个北太行山区推广林下补栎提供了基础。
这件事情不要急慢慢来,走稳一点
栎树生长很慢,在辽阔的北太行山补种栎树工程浩大。让北太行重新成为遍布松栎混交森林、野生动物漫步其间,可能需要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间。因此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但相比于自然演化而言,这也只是短短的一瞬间。我们今天所保护的豹,以及其它动物,它们数万年前便已经漫步于如今的这些山岭了。
和顺的针阔混交林 ©猫盟&肖诗白
保护很紧迫,但做事情不能着急。
慢一点、稳一点,但坚持走下去,让每个华北豹日都能看到一些新的进展,这就是“带豹回家”的长期主义。
豹很顽强,也很脆弱。我们还是应该相信自然的力量,以及众志成城的保护力量。
“谢谢你们呀!” ©猫盟
为了更好地推进“带豹回家”项目,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推动成立了“带豹回家”专项基金。专项基金关注以华北豹保护为核心的生态修复工作,旨在全面保护与修复华北山地的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