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猫计划"的背后:小红书商业化的自我放弃
小红书终于低头了。
2025年,小红书与淘宝天猫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出所谓的“红猫计划”,对外宣称要“打通从种草到购买的全链路”,为品牌和商家带来“更高效的生意增长”。
听起来像是一场胜利,但稍微了解小红书过往商业化路线的人都能看出:这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妥协,一纸官方宣言的背后,是小红书自营电商梦的彻底终结。
自营电商彻底失败
先看小红书的过往。这家公司一直执着于“种草+拔草”的闭环梦。从最早的“福利社”“小绿洲”,到后来的品牌号、商城自营,再到2023年重点打造的买手电商——每一步都想做出自己的闭环,每一步都想分食淘宝、京东、拼多多的电商蛋糕。结果呢?没有一个成型。
据第三方数据,2023年小红书自营商城的成交占比仍不足平台总GMV的5%,远低于行业预期。平台花了巨量流量、砸了资源做“闭环”,结果用户依然跳去天猫下单,品牌方依然更信赖淘宝的支付、物流、售后系统。小红书的“电商梦”,一直是在内容社区的泥沼里挣扎——真实、审美、社交氛围与商业效率,从未兼容。
最终,小红书亲手按下了“撤退”键。2024年底悄然关闭了自营商城,2025年初与淘宝天猫握手言和,象征意义远大于商业利益。小红书承认了自己在电商领域不是“攻城者”,只是一个种草入口。
这不是战略选择,是能力崩溃。
红猫计划,让种草平台沦为淘宝的前菜
小红书与淘宝的“红猫计划”,本质是一次双赢但不对等的合作。“红猫计划”把小红书彻底锁定在“内容前站”的角色上——用户在小红书上被种草、被影响,然后被引流到淘宝完成转化。对淘宝来说,这是打开年轻人社交种草场的绝佳机会;对小红书而言,这是一次变现焦虑下的“输血式合作”。
为什么这样说?淘宝的强项是交易、供应链、履约体系,小红书的强项是内容和社区影响力。从逻辑上看,合作是理性的——你种草,我卖货,皆大欢喜。但问题是:这种合作并非小红书当初想要的。但对淘宝来说,“红猫计划”太完美了,用户质量高,转化精准,货架丰富,拿下小红书,相当于封死了最后一块内容高地。
小红书从一开始就是想“自立门户”的,它不仅想种草、导流,还想吃下“最后一公里”的变现——但它失败了。现在转而向淘宝“借力”,更像是一种战术性投降,而非战略共赢。小红书用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社区信任和用户注意力——换来了淘宝的商品链接。这不叫合作,这叫“我负责内容,你负责赚钱”。小红书打了十年内容基础,到头来却成了别人的嫁衣,自己依然没能建立起真正的商业护城河。“红猫计划”的本质,是承认小红书在商业闭环上做不起来。
用户信任即将受到冲击
这不是危言耸听,“红猫计划”的加速商业化可能将进一步冲击小红书最宝贵的资产——社区信任。
小红书之所以能与抖音、微博、快手区分开来,靠的是“真诚感”与“生活化”的内容风格。但随着淘宝生态进入小红书,淘宝商家将会倾巢而入,冲着“转化”而来;博主带货内容将泛滥,用户信任感大幅下滑;社区氛围将被品牌营销内容侵蚀,真实分享不再,种草变“种骗”。
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现实正在发生。小红书想靠“轻商业化”维持社区氛围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它过去十年积累下的最大资产——用户信任,没准儿将会被自己亲手拿去变现,变现得越猛,掉粉越快。
2024年,平台就已经因“种草翻车”“虚假推荐”多次被约谈。未来,用户对内容商业属性的警惕性只会更高,信任基础被动摇的同时,社区氛围也会被侵蚀。这是一个危险的临界点。
商业化折戟的真正原因:自负、摇摆和不专业
很多人以为小红书商业化失败是因为用户太挑剔、电商太复杂,其实真正的原因只有三个字:不会做。
明明没有电商基因,却非要自建商城;没有供应链能力,却幻想用户在平台完成闭环。试问,哪一个自营项目不是昙花一现?从“福利社”到“小绿洲”,再到“买手电商”,每一次都想搞个大新闻,结果都烂尾。
路径摇摆。社区调性和商业化冲突太明显,小红书既不敢全面商业化,又放不下赚钱的渴望,于是反复横跳。每次推出新项目,又在风评或数据差后悄悄撤回。平台像个优柔寡断的创业者,不断否定自己。
执行不专业。小红书商业化体系长期靠内容团队支撑,缺乏真正懂电商的人在主导。中台弱、效率低、品牌服务跟不上,连一个像样的广告产品矩阵都没做出来,指望这样能跑通闭环,简直是白日做梦。
从某种程度上说,小红书商业化这几年走的就是一条不断“自我否定”的道路。自营电商失败,放弃;直播带货试水,无声退场;买手电商没起势,现在靠淘宝兜底。平台最初想做内容+交易的闭环,最终只能回到“内容种草”的本分,商业价值的实现不得不交给别人。这与其说是转型,不如说是一次现实的清算。
而小红书的问题并不止于此。它还未上市,盈利模型模糊,广告承压,用户对内容真实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在它把变现的“最后一环”交给淘宝,确实换来了短期的流量与信任“背书”,但也失去了对商业闭环的最后控制力。
商业理想和现实之间,小红书终于低头
“红猫计划”也许并不意味着小红书商业化彻底失败,但它意味着小红书放弃了“自我闭环”的幻想,转而选择做一个合格的“内容入口”。这不是战略胜利,而是现实妥协。它或许能让小红书短期变现更顺利,但也彻底宣告:那个曾想挑战淘宝电商霸主地位的社区平台,如今回到了“工具人”的位置上。
十年一梦,一朝清醒。小红书这条商业化之路,从未真正跑通,“红猫计划”只是它最后一丝体面的遮羞布。理想主义者一旦向现实妥协,注定光芒不再。小红书,现在要学会赚钱了——只是,它再也不是那个“电商变革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