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港口最大的短板是什么?| 港口圈

500

图片作者:俞惠康

中国港口完不成指标,这可能吗? 据官方数据,2021年与2023年,全国港口分别完成集装箱铁水联运量754万标箱与1018.36万标箱,年均增长11.69%,而“十四五”期间,我国集装箱铁水联运量的目标是年均增长15%,到2025年,全国主要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达到1400万标箱。

不仅年均增长率指标还有些差距,其他方面也差一截。

2023年,中国港口共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1亿标箱,青岛港、宁波舟山港、天津港、营口港、上海港、连云港港、大连港分别完成集装箱海铁联运220万标箱、165.2万标箱、122.7万标箱、72.3万标箱、70万标箱、51.6万标箱、44.2万标箱,7个沿海港口占了全国港口铁水联运量的70%以上。

但这些大港也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分港口来看,上海港海铁联运占其集装箱总吞吐量的比例仅1.4%、宁波舟山港占比4.7%、深圳港占比0.8%、青岛港占比7.6%,而欧美港口中,汉堡港、洛杉矶港、长滩港海铁联运占比分别是32.2%、26%、22%。

中国港口这个水桶,吞吐量、自动化、绿色低碳等等都是长板,铁水联运或是最短的短板。造成这个短板的原因很多,却不怪港口。

一怪铁路没进港。海铁联运理想的方式是铁路铺到码头堆场,集装箱直接上下火车,但在规划时,很多港区和铁路难以衔接,没法打通“最后一公里”。

截至目前,全国吞吐量2000万吨以上的86个港口共有港区约377个,未接入铁路的大约占72%,大批港口都没有铁路专用线,或者离铁路场站还有一段距离。如上海港,外高桥港区与洋山港区都离铁路场站较远,洋山港距芦潮港铁路场站足有30公里以上,铁路通过洋山港进出口,还需要经过一段长长的短驳。

有条件建铁路专用线的港口也得掂量下家底。世界银行曾计算,中国时速350公里的高铁的造价为1.29亿元每公里,但港口铁路专用线的价格更贵,重载货运铁路要求高,建设成本可能高达2亿元每公里,如九江红光港区铁路专用线工程(港口自建部分),线路全长约6.9公里,总投资13.32亿,造价约1.93亿元每公里。对长三角、珠三角港口来说,通过水水中转进行集疏运更便宜也更便捷,也正因此,环渤海港口在铁水联运发展上反而更胜一筹,占沿海港口铁水联运量60%以上。

500

美国加州港口的双层集装箱运输

二怪箱子出港难运输也难,铁路专用线建了起来,首先得考虑和普通货运铁路的对接问题。在美国,铁轨上双层集装箱一车车的拉,但在中国,直到2023年底,全国首条“双层高集装箱”铁路——甬金铁路才正式通车运营。原因是硬件不匹配,双层集装箱列车的高度比较高,铁路沿线隧道、桥梁高度和接触网高度都需要改造。(详见双层集装箱列车少见?别慌,三层的也来了”)成本上,就比一些国家高了一大截,导致铁路线建不了,接不上,用不起。

在运输过程中,也很难跑通全链条。一单制、一箱制的提法对症下药,可以做到“一次委托、一单到底、一箱到底、一次结算”。但现实中,船公司、港口、国铁集团、内陆场站等各个主体都有自己的利益与想法,难以协调。在联运过程中,信息不共享,如企业查不到铁路作业计划,进行货物在途跟踪等;单证不统一,海运、铁路单证各用各的;标准不一致,箱子需要换装才能符合铁路运输标准等等,都是铁水联运的堵点。

问题很多,学习对象在哪?美国阿拉米达走廊一直是业内标杆,该铁路由加州政府与洛杉矶港、长滩港共同投资,采用PPP建设模式,发行长期债券,多方成立平台机构共同建设运营。铁路直接开进两个港口的各个码头,与内陆场站相连,承接了两大港口约30%的集疏运业务。

该铁路2002年开始运营,全长32公里,年均运量在500万TEU左右,年收入超过1亿美元,2024年运输了585.45万TEU,既将大量箱子分拨到内陆,又通过市场化运营获得了稳定收入。2025年,阿拉米达走廊的收费涨到了30.78美元每TEU(重箱),约人民币222元,却比部分中国地方政府给海铁联运的单箱补贴还要低。

港口圈(ID:gangkouquan)认为,海铁联运在中长距运输中有成本优势,能改善集疏运结构,又可以深入内陆拓展港口腹地打通物流通道。近年来,各部委已经出台多项政策支持铁水联运、多式联运发展,地方政府也不吝补助。

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港口吞吐量增长承压的当下,努力补上铁水联运这块短板,或许是中国港口新的增长点。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