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2.0?好大的口气……
还是要聊一下五一档口碑最好的电影,《大风杀》。
这部电影我期待颇高。
在北影节时,它是场刊第一名,平均分高达4分(满分5分),遥遥领先一众国内外电影。
而各路影评也纷纷说,这是2025年的《让子弹飞》。
可信吗?
于是我抱着去看横空出世的黑马的心态,走进了电影院。
然后……
相比于新版《让子弹飞》,我倾向于认为,这是一次对《让子弹飞》的临摹。
有着不少技术上的可取之处。
但,也仅此而已。
01
有一阵,国内电影特别喜欢搞隐喻。
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和《让子弹飞》是一类,陆川的《王的盛宴》和《九层妖塔》也是一类,仿佛当一部电影不再只是讲故事,而是讲故事之外的故事,就会突然高级起来了。
这想法并非是自以为是,实际上它切合的,是作品的多义性。
就像前些天姜文举的那个例子。
你看到蒙娜丽莎的画像,会对她的微笑产生各种不同的解读,但你不能非得撬开蒙姐的嘴,问她到底在笑什么,如果她有一个明确而单一的解释,那就伟大不起来了。
从某种程度上,作品的隐喻性,也就是给观众提供了那个多义性的解读空间。
所以在那个时候,不管是创作者,还是影评人,都热衷于制造(解读)作品本身的言外之意,一时蔚然成风。
不过,这股风其实没持续几年,逐渐也就越来越少了。
它不“现实”。
一方面来说,操作难度和风险都极大。
毕竟需要用隐喻来表达的东西,在大多数情况下,其涉及的话题往往都是有些敏感的,你不能拍个情情爱爱的片,隐喻的还是情情爱爱,这没什么意义。
于是之后,也就逐渐没什么人再碰这些危险的话题了。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绝大多数观众也不关心你有没有隐喻。
他们只是看个故事而已。
之所以观众会对有的“隐喻”津津乐道,那也是因为这个故事本身就已能够让观众喜欢并接受,就像姜文和陆川实际上都是隐喻高手,但人们可以从《让子弹飞》里发展出“让学”,却不在乎《九层妖塔》究竟在隐喻些什么。
电影根基的牢固与否,决定了是否有兴趣讨论隐喻的前提。
还是拿蒙娜丽莎举例。
人们之所以津津乐道蒙姐到底笑什么,其前提是这幅画本身就已足够优秀,你不可能随便在网上看到一张AI图片,然后在那琢磨,这画里的人到底在笑什么呢。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搞好基础建设,便成了国产电影的重中之重,大部分专注于隐喻的电影,比如去年黄晓明那部《戴假发的人》,也最终石沉大海。
内娱开始意识到,故事只是故事。
而故事本身的那些含义,比如现实的指涉,情怀的榨取,情绪的宣泄,相比于隐喻来说,更容易获得观众的青睐。
言外之意,越来越少。
所以在这个五一档,当我看到《大风杀》这样一部“奇片”时,不免一阵恍惚。
它在当下的国产电影里,显得那么异类。
02
《大风杀》是部影像完成度很高的电影。
它讲述了1995年,一个与世隔绝的边陲小城,一群拥有强火力的武装盗匪,与小镇里的四个警察互相博弈的故事。
确实像《让子弹飞》。
尤其是片中有一场戏,盗匪头目赵北山(辛柏青 饰)与警察夏然(白客 饰)坐在一张桌子两面谈话,旁边还站着个赵北山的情人李红(郎月婷 饰),就很有《让子弹飞》里姜文、葛优、周润发“三方会谈”名场面的感觉。
这段戏是赵北山首次亮相。
他一方面要敲山震虎,让藏在楼上的手下乖乖把账本交回来,另一方面要给对面的小警察一个下马威,顺便也给自己的情人一个警告。
于是一上来就把枪啪地拍在桌上,每句话都语带机锋。
比如赵北山和李红的一对对话——
-你告诉他,饭馆谁开的?
-你。
-“你”什么?
-你开的。
-“你”是谁?
-赵北山。
-说全了。
-饭馆是你赵北山开的。
或者赵北山和夏然的对峙——
-你拦不住我。
-拦不住你来,还是拦不住你走?
-拦不住我要在这办的事。
甚至于李红为了弥补失误,上下奔跑,被赵北山笑,“不能一想着鱼的事,就忘了账本的事”,都像极了《让子弹飞》里那些“dollar和大腿”的事。
以至于辛柏青的很多台词,我都幻视是姜文在说,隔着老远,都能闻见姜文的“口气”。
照猫画虎吗?
也不是。
它连“骨头”也在照着画。
还记得《让子弹飞》的结尾,一群人要去哪里吗?上海。
象征意味极浓。
而《大风沙》呢,则是去深圳。
为什么是深圳?
其实和这个故事发生的年代有关。
1995年。
这一年,距离著名的南巡讲话已经过去了三年,这次讲话让中国重新步入改革开放的轨道,姓资还是姓社再也不是争论的焦点。
发展,成了硬道理。
还记得影片里的一句台词吗?那是赵北山的小弟“会计”对赵北山说的——
你进去三年,外面已经过了三十年。
没错,赵北山被关的时间,也恰好是三年。
结合这两个信息,你大概就会意识到,电影说的,恐怕不仅仅是一次警匪大战那么简单,而是说了一次时代变革,片中的赵北山似乎是计划经济的代表,就像他招揽小弟不是按劳分配,而是让劫匪领工资,而片中小城居民所期盼的则是市场经济,他们向往深圳,向往开放。
所以,这根本是两种路线的斗争。
也正是因此,影片有了一个极为突兀的情节,盗匪攻打派出所。
为什么非打不可?
因为赵北山要想恢复旧的秩序,就必须夺权(即便是象征意义上的)。
没错,我其实很同意这部《大风沙》是有《让子弹飞》的影子的。
不过不是2.0版本。
而是,一次力有不逮的临摹。
03
是的,又到了喜闻乐见的“但是”环节。
虽然我在这里说了这部电影不少有意思的地方,但它无论是口碑还是票房都着实一般,其中豆瓣评分7.0,票房3400万,谈不上好,也谈不上差。
为什么?
当然有电影本身的问题——
它在很多时候,会给人一种捡了芝麻(隐喻)丢了西瓜(故事本身)的感觉。
比如后半段。
当警察被困守派出所之后,故事还在往前推进,但如果你仔细去想,就会意识到,这种推进其实是隐喻层面的推进,而表层的这个故事,其实已经陷入了某种停滞。
它不像《让子弹飞》一样,设计出枪和银子的反击桥段。
反而,每一次警察的主动反击,都是无功而返的,这里包括偷入饭店,以及追进沙尘暴中央。
说句不好听的,就是为了表达,而牺牲了逻辑性(所以不理解北影节为什么给了最佳编剧奖)。
大部分观众会觉得,徒有皮囊而已。
老实讲,这样的问题,在以往来说其实算不得什么大事,毕竟陆川也是一直这个问题,他的电影在票房上却一直算不得差,只是上限不高而已。
但这次《大风杀》却没什么人关心。
或许,更大的原因,在于当下国产电影的一个普遍困境——
观众已经拒绝“冒险”了。
一个说起来很让从业者崩溃的现实是,五一档除了首日,《哪吒2》一直保持在第三第四名的位置。
这是一部上映了接近100天的电影。
这样的情况非但在全球都不可能看到,哪怕是我们回到80年代,那个市场刚刚复苏,没什么电影可以选择的年代期,恐怕也鲜有这样的现象。
是《哪吒2》真的好到这种程度了吗?
未必。
更多的是,这一部部的新片,在观众的脑海里,都显得太“旧”了。
比如《水饺皇后》,70年代的香港故事。
连香港这个词,在大部分观众的眼里都成了过去式,更遑论70年代?
太旧了。
比如《猎金游戏》,邱礼涛导演,刘德华主演。
又是港式金融题材,又是这俩搭档,他俩上一部的《莫斯科行动》好像也没过去多久。
太旧了。
比如《人生开门红》,叫兽易小星的喜剧。
想到了什么?易小星的上部作品,《人生路不熟》,豆瓣评分5.8,这回又来一次。
太旧了。
比如《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
这种直接以歌词命名的电影,直接让人想到许多许多年前的《栀子花开》,像是凤凰传奇粉丝专属的怀旧电影。
更旧了。
至于《大风杀》……也许它没那么旧,但在一众“老旧”的电影里,它的关注度甚至前三都算不上,作为观众来说,忽略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毕竟没人想“屎里淘金”,而且,它也并没有到“金”的地步。
电影票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电影也不是非看不可。
在这样的情况下。
人们宁愿远离电影院,去看真正“旧”的老片,也宁愿选择《哪吒2》,至少它被无数人验证过。
结果就是,今年的五一档票房直接被拦腰斩断,日均票房十年最低。
该怎么办呢?
我不知道。
创作出一种“新”的电影其实没那么容易,它需要创作者自身的积累,以及对时代氛围的准确把握。
《大风杀》在这方面,其实也没做到很好。
但有一点,或许该早日被重视起来——
电影,尤其是主流电影,从来是与当下观众对话的工具。
它是思想的交流。
以及声音的回应。
当创作者无法和观众进行有效的对话,观众也就自然不在乎你到底花了多少钱,多少心思,拍了些什么。
这也是这两年国产电影每况愈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么说并非是要创作者迎合观众。
这是要我们真的去思考——
思考当下的观众到底在关心些什么。
以及我们需要怎样的交流。
没错,那些跟风或投机的电影,也许会暂时赢得不少的票房。
但长此以往。
只能让世道越来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