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末不能像唐初一样把天下再从头打一遍呢?

李唐一直在做,只不过没成功而已。

从安史之乱以来,围绕朝廷中心议论的主题,削藩,你以为是什么?皇帝派两太监去藩镇走一圈,宣读圣旨,藩镇大将就自动投降了?皇帝和丞相想出什么妙计,瞬间把几大藩镇瓦解了?中央制定什么政策,下令限制节度使权限,就削蕃成功了?

触及到藩镇最核心的利益,他们根本就不会跟你谈,能解决问题的只能是武力,朝廷派出大将,领兵十数万,前去讨伐。

除了名分上面,是天子征伐臣子,其实本质上已经和唐朝开国时期的群雄兼并战争没多少区别,藩镇已经是个半独立的政府了,独立多年统治多年,最高统治者世袭,有军队,有投靠他们的文职人员,有管理机构,有自己的税收,只不过最高统治者没有称帝而已。

元和元年(806年),李纯刚刚即位,西川节度使刘辟就进行叛乱。宪宗派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等率军前往讨伐。刘辟屡战屡败,最后彻底溃败被俘,被送到长安斩首。

元和九年(814年)九月,彰义(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匿丧不报,自掌兵权。朝廷遣使吊祭,拒而不纳,继而举兵叛乱,威胁东都。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李纯决定对淮西用兵。淮西节度使驻于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地处中原,战略地位重要。自李希烈以来,一直保持半独立状态。李纯对其用兵,正是改变这种状态的决心表现。

对淮西用兵,震动很大。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感到威胁,就采用声言助官军讨伐吴元济,实际上支持吴元济的两面派手法,企图巩固自己的地位。元和十二年(817年)七月,李纯命自愿亲赴前线的裴度以宰相兼彰义节度使。裴度立即奔赴淮西,与随邓节度使李愬等,大举进攻吴元济。九月,李愬军首先攻破蔡州,大败淮西军。吴元济没有料到李愬军快速异常,毫无防备地束手就擒。持续三年的淮西叛乱,宣告结束了。

吴元济败死,李师道恐惧,初欲献地归顺朝廷,并以长子入侍为质,后来举兵叛唐。元和十三年(818年)七月,宪宗调遣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诸镇前往讨伐。在大兵庄境的情况下,李师道内部矛盾激化,其都知兵马使刘悟杀死李师道,淄、青、江州地为朝廷平定。

如果换一种思维,把这些都看成独立王国,唐朝的藩镇割据和唐初的群雄争霸有多少区别?

唐朝这时候该叫唐国,唐国确实是其中最强的国家,这种实力包含很多层面,军事力量,人口,实际领土面积,税收,还有天下大义,这样才能维持着表面上的天下共主身份,而不是被其中一个藩镇灭掉。

但唐国也无力吞并所有的独立王国。

就像战国时期,魏国曾经是七国最强的霸主一样,但魏国并没有强到一统天下,灭掉六国的地步,即使魏武卒赫赫有名,但六国都有其强军,魏武卒虽为天下第一,却并不能横扫天下,如入无人之境。

唐朝比魏国强的在于,唐朝有大义的名分,各个藩镇多多少少给一点薄面,但这个用处也是有限的,触及到核心利益,所谓天子的圣旨,根本起不到多少作用。

至于为什么唐国为什么没有成功。

其实我觉得该反过来问,凭什么你就觉得你一定赢?

大家都在争夺天下,为什么就是你呢?

以隋朝灭亡起义为例,瓦岗军,河北起义,王世充起义,江淮起义,李渊起义,是多少支势力混战?元朝灭亡,发生了数十起暴动,四处征战的军队,各种各样的财阀,又是多少势力混战?

你拉起一支军队起义就敢断定一定笑到最后么?

唐朝创业成功毕竟是个小概率事件,当时的王世充和李渊争霸,李渊一个不慎,以后也就没有唐朝了,君不见,慕容复一辈子忙忙碌碌也只能发疯,朱元璋也没想到自己能当皇帝,即使是他攻下应天成为当时四大势力(元,陈,张,朱)之一的军队首领的时候,他也不敢断定自己一定能成为最后的胜者,或许就是陈友谅灭掉了朱元璋,最后统一天下,建立了天完王朝,一个不小心,明朝也就没有了。

唐朝的二次创业,胜败乃兵家常事,凭什么就该是你?凭什么你唐朝中央军就一定能摧枯拉朽击垮所有的藩镇?机会对大家都是平等的,凭什么唐朝官军就一定能荡平天下呢?各个藩镇也虎视眈眈,手握重兵,不说灭了中央政府,至少唐军不具备碾压的实力,藩镇维持着分裂状态绰绰有余。

就像强盛时期的魏武卒,也有马陵之败,魏武卒遭齐军伏击,主将庞涓战死。

换一种思维,把唐朝和藩镇看作是秦国和六国的关系,就会明白为什么唐朝要灭掉藩镇那么困难,早在秦惠文王时代,秦国实力就已经隐隐约约是七国之首了,但与此同时带来的,就是六国的抱团取暖和联合攻击。

惠文王和秦始皇之间差距有多大?中间隔了秦武王,秦昭襄王 ,秦孝文王 ,秦庄襄王四代国君,从成为隐隐约约的七国之首,到真正荡平天下,花费了六代秦王的心血,直到秦始皇时代秦国已经势不可挡,加上秦始皇的雄才大略,才真正一统天下。

成为最强国家不代表一统天下,中间最大的困难就是高处不胜寒,任何针对一国的攻击,都会引起其余五国的连锁反应,这不是打电子游戏,敌人一个个轮流让你闯关

最大的例子就是秦昭襄王,发生了长平大决之后,秦军势不可挡,兵临邯郸城下,如果当时没有其余五国的干涉,尤其是魏国来了一出窃符救赵,如果那时候赵国顺利被灭,战国说不定就在秦昭襄王时代提前结束了。

唐朝历史上,任何针对藩镇的风吹草动都极度敏感,唐朝确实也发生过因为皇帝急功近利,引起数个藩镇起兵叛乱,唐朝朝廷惊慌失措,节节败退的情况,唐朝统治中国288年,丢失首都达就达7次之多。

清代史学家赵翼所著《廿二史札记》有言:“玄宗避禄山,有成都之行;代宗避吐蕃,有陕州之行;德宗避泾师,有奉天、梁洋之行。迨僖宗走成都、走兴元、走凤翔,昭宗走莎城、走华州,又被劫於凤翔,被迁於洛,而长安自此夷为郡县矣。”

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霸主一样,六国会联合攻秦,

而唐朝对于藩镇的征伐战争,也会出现数个藩镇为求自保,联合叛乱。

唐朝多次出现这种情况,都是削蕃不利,最后惹下滔天大祸,最后唐朝能延续288年也是有运气成分。

当年在奉天,唐朝整个宗室逃窜于此,被围困在一个小县城,兵少粮尽,可谓山穷水尽,如履薄冰,如果那时候叛军一鼓作气,如果当时的千余禁军一口气没续上,唐朝就提前结束了。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发表于江苏省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16
最热 最早 最新

  • 用尽全力都收不上税,中央没有财税发工资,其它都是扯淡。

    组织崩溃的早期表现千奇百怪,晚期症状无一例外都是没钱……
  • 唐玄宗搞的这些节度使,是唐朝中晚期乱世的祸害源头,他们需要另一个主父偃
  • 中国历史内部分裂战争比较多的原因主要是国土面积太大,在交通工具不够发达的古代社会,增加了统治难度,由于无法划分成比较小的区域进行统治,任何一个大的区域都如同一个中大型王国,农业发达,人口众多,很容易具备抗衡中央政权的实力,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民国。后面有了汽车,火车,不要说国内,就是边境,哪里有风吹草动,军队都是当日达,隔日达,迅速消灭
  • guan_15846314851851
    不是的。唐朝是由士族门阀到科举制度的过渡体,这注定会出现藩镇割据的现象。
    唐朝中后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有多个节度使,在藩镇时是地方叛将,到了边军却成了大唐忠臣。这种现象才是导致唐朝藩镇割据,最终碎片化的根本原因。
    唐朝是关陇集团建立的朝代。在建立之初,其上层为关陇世家和府兵将领。唐高宗、武则天重用下级官吏,打垮了关陇集团,但是却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人才选拔—晋升机制。河北地区有唐朝1/3的人口,却没有相应的政治地位,屡次遭受唐朝背刺。矛盾积累到最后,爆发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后,唐朝陷入了宦官专权和牛李党争。
    宦官专权的政治基础是神策军,神策军的主要成分是关陇流民;
    牛李党争是清流和浊流之争,即科举出身与官宦(世族)出身的党争。而唐朝科举不仅招募数量很少,还舞弊严重。
    上述导致了关东地区寒门地主与普通士卒与中央政权完全脱钩。关东人,没有军队和官场的上升渠道,在中央没有利益代言人,于是聚拢成为藩镇的牙兵牙将。几千牙兵牙将控制数州,自己管自己。
    唐朝中央政权,灭掉一个藩镇,在不改变地方基础社会组织结构的情况下,藩镇又会慢慢独立。
    广开科举,从藩镇招募新兵?
    敢这么做,信不信中央的宦官和文武百官敢砍了皇帝的头!
    这个分析角度很好,非常有见解
  • 这就是误区,以为唐代的问题只是统一和割据的问题,其实更严重的是社会的严重分裂,一方面是大世族,大军阀官僚门阀对政治经济等等一切资源的垄断,一方面是人民在残酷压迫下的极度贫困。中央已经无力集中起人力物力对地方进行遏制,而地方也各行其是,这是迟早要天下大乱的局势。王朝也无法进行变法革新了,因为各大势力不允许,所以只能一天天乱下去。最后的天下大乱和五代十国的大乱战,不仅是对生产力的破坏,人民被屠杀,那些世家大族被灭的也是不计其数,后周到北宋只所以能开新局,既有励精图治,也有客观条件,否则赵匡印也是不能避免藩镇割据的,不要信什么杯酒能释兵权,因为那时割据的土壤没了,释不释的就是那么个过场。这个动作的真正意义是想防止后代出现割据,但开错药方的代价也是很大的,宋朝居然是没有完成国家的大一统,后期成了个更软的柿子,还不如唐王朝的命运好些
  • 土豆大战马铃薯 赞美欧姆尼赛亚
    全部楼层
    风翔万里
    你忘了昆阳城下的位面之子、大魔导师
    陨石召唤者
  • 让老美再打一次二战。。。。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 20181212
    就是因为没有一个王朝,可以“把天下再打一遍”,就是因为没有一个一姓江山那个“二次创业”,所以才有轮回,循环……这就足够了
    你忘了昆阳城下的位面之子、大魔导师
  • 就是因为没有一个王朝,可以“把天下再打一遍”,就是因为没有一个一姓江山那个“二次创业”,所以才有轮回,循环……这就足够了
  • 不是的。唐朝是由士族门阀到科举制度的过渡体,这注定会出现藩镇割据的现象。
    唐朝中后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有多个节度使,在藩镇时是地方叛将,到了边军却成了大唐忠臣。这种现象才是导致唐朝藩镇割据,最终碎片化的根本原因。
    唐朝是关陇集团建立的朝代。在建立之初,其上层为关陇世家和府兵将领。唐高宗、武则天重用下级官吏,打垮了关陇集团,但是却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人才选拔—晋升机制。河北地区有唐朝1/3的人口,却没有相应的政治地位,屡次遭受唐朝背刺。矛盾积累到最后,爆发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后,唐朝陷入了宦官专权和牛李党争。
    宦官专权的政治基础是神策军,神策军的主要成分是关陇流民;
    牛李党争是清流和浊流之争,即科举出身与官宦(世族)出身的党争。而唐朝科举不仅招募数量很少,还舞弊严重。
    上述导致了关东地区寒门地主与普通士卒与中央政权完全脱钩。关东人,没有军队和官场的上升渠道,在中央没有利益代言人,于是聚拢成为藩镇的牙兵牙将。几千牙兵牙将控制数州,自己管自己。
    唐朝中央政权,灭掉一个藩镇,在不改变地方基础社会组织结构的情况下,藩镇又会慢慢独立。
    广开科举,从藩镇招募新兵?
    敢这么做,信不信中央的宦官和文武百官敢砍了皇帝的头!
  • 普天之下 知识不能被垄断
    王朝到了中晚期,大概如此,南明,清晚期东南互保。
  • 木小剑杀鸡你太美 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战果伤害五
    权力一旦下放,想收回来就难了。我们就算假设天降猛男皇帝,带着一帮忠心的武将,重新打服了各地藩镇,然后呢?然后就要分封新的节度使,就算新的节度使一代目是忠心皇帝的,那么等到二代、三代以后呢,还是要叛乱。有没有可能,中央大权独揽,不再分封节度使呢?那皇帝本人就是千夫所指的独夫,谁来支持你,谁来给你卖命?一代就亡国了。
  • 要是二凤穿越回中后唐,一样能行。但这种顶级碳基生物在李唐皇室再生概率太低,后面的皇帝不能打,那就完球。
  • 我与狸奴不出门 媒体水军封评限流口球岁月史书齐上,无视历史考验。
    李二凤那种天纵之才属于可遇不可求吧
  • 美国现在就差一个安禄山了😅
  • 唐宪宗本有希望削平藩镇,可惜沉迷吃丹药,年纪轻轻就挂了,多活个十年八年藩镇就都扫平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