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网红打卡套路”前,我们旅行是什么样?
五一假期过去了几天,各个平台上最火热的讨论,还是年轻人旅游“被骗”。
去了一趟“平替瑞士”,发出“没有平替,只有智商税!!”的怒吼。
去网红打卡地,发现臭豆腐都学会了在全国景点玩“异地恋”。
感觉自己不是来旅游的,更像是渡劫的……
被骗去旅游的年轻人,正在经历新型酷刑
要说旅行第一步是什么?是打开小红书。
怀揣着对远方的憧憬,却被算法推送到一个个“平替瑞士”“便宜版法国”“小镰仓”的帖子里。
没钱去国外,难道平替版的我还去不起吗??
直到真正踏上那片土地,才发现所谓的“平替”,不过是开发商为卖房造的景观带,是当地文旅局生搬硬套的仿欧建筑群。
服了,这些博主能不能别骗我了啊!!
更令人窒息的是那些被过度美化的打卡地。
跟着热门帖子跋山涉水找到的“绝美秘境”,是某个不知名村子里的角落,旁边还飘着两个不知名塑料瓶。
北欧森林氛围感,实际上就是三棵营养不良的歪脖子树。
博主照片里有的,现实里基本没有;现实里有的,博主绝对不拍。
大自然如果能说话,我估计它也要说要几句666。
网红城市和人造景点也很过分。
走在仿古的街道上,左边一排都是连锁的奶茶店,右边一排则是义务批发来的纪念品。
站在人造的薰衣草花田里,还要假装自己在普罗旺斯。
看完这些,我只想给网红文旅定下三宗罪。
先PUA你,再骗你,用滤镜和虚假宣传,让你以为真的能看到好东西。
最后同化你,把你塞进全国统一的“丧尸城”,完成收割。
一环扣一环,少一个部分都没有那么多人被骗到。
我们之前就写过网红旅游套路(点击跳转)……没想到几年过去了依然是这样。
Linksphotograph
旅游本来应该是诗和远方,再不济也是放松身心吧,现在反而成了验证自己是不是个傻子的测试。
妙啊妙啊。
谁在喂养这场文旅泡沫?
问题来了。
每次的网红打卡地和人造景点都被骂的体无完肤,为什么它们还能活这么久?
因为平台经济和流量逻辑。
在各类主流平台里,早就有一套爆款文旅视频的公式了。
在“颜值即正义”的算法逻辑下,平台更喜欢“高颜值”“氛围感”的内容。
高饱和度的调色+标志性的网红角度+矫情做作的宣传文案+“必须打卡”和“此生必去”的标题,谁看了没有说走就走的冲动?
被骂也是流量,吐槽也能变现。
这哪是分享生活,分明是装修队集体再就业,真实感沦为了最廉价的“赠品”。
毕竟最可怕的从来不是差评,而是根本没人讨论。
其次是地方政绩。
网红项目周期短、落地快,能迅速拉动旅游、消费等数据,符合大家对“显性政绩”的需求。
更何况,相比于重大基建或产业转型,网红文旅项目的投入相对较小。
即便失败,也可以用“创新尝试”的说法来解释。
这几年不就兴起了很多网红城市吗?
还有一些地方容易有“造景冲动”,想要打造城市名片只会一味的复制粘贴。
资本驱动文旅开发,导致收割游客的商业模式成了“香饽饽”。
资本驱动文旅开发并非原罪,问题关键在于资本与权力、文化之间的平衡。
它们快速复制“网红模板”,导致文旅项目千篇一律。
大部分的景区门票、餐饮、住宿价格,远远超合了理范围,捆绑消费、隐性收费的现象非常普遍。
又追求快速回本和利润最大化,倾向于“重资产投入+流量收割”的模式。
重视建设,轻视运营,这就让那些古城小镇、主题乐园、不夜城的文旅项目开了不到半年就面临倒闭危机……
旅游行业套路化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当大理的民宿老板批量复制有风小院的同款藤编灯,淄博烧烤师傅连夜进修网红撒料手法时,旅游产业的工业化流水线早就偷偷摸摸升级了。
诗和远方都成预制菜了。
文旅市场看似热闹,但我们正在失去真正的旅游体验。
那些鲜活的生活质感,正在被标准化的文旅模板粉碎。
当然,游客审美的趋同化也是关键因素。
玩什么、怎么玩,最后都会论文朋友圈的九宫格。
ins风的火热、松弛感的爆火、文青们热泪盈眶的风花雪月……当代游客的审美,正在经历一场工业化整容。
算法时代的旅行,早已沦为大型真人版《大家来找茬》,区别不过是滤镜参数和P图手法的微妙差异。
这让我忍不住想,十几年前还没有网红打卡地和人造景点的时候,我们旅游都在干些什么?
没有“网红”概念时,我们是怎么旅游的?
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样子的。
十几年前,我去的都是一些名胜古迹,然后看看大自然,爸妈开心了就带你去当地的游乐园玩玩。
选择旅游地的时候,都是选那些有文化、有底蕴、有历史遗产的地方。
这些浸着千年包浆的风景,根本不需要“网红”的标签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那个时候,我们仿佛重拾了徐霞客式的旅行智慧。
那个时候都没有现在打卡、出片的这种说法,旅游这件事还带着点朴素的浪漫。
去黄鹤楼就能触摸到盛唐的温度,到了西湖断桥就能听见白蛇传说的回响,站在敦煌壁画前都能起一身鸡皮疙瘩。
到目的地了就摆出剪刀手留下一张标准游客照。
看似俗套、没新意的姿势,却能成为这个时代下朴素真挚的符号。
说到底,人们厌倦的不是“网红”,而是流水线制造的伪·诗情画意。
那些被滤镜矫饰过度的蓝天白云、刻意摆拍的“人生照片”,很多都是消费主义精心设计的陷阱。
精心设计的“松弛感”反而暴露了最刻意的苍白。
当我们的对话从“好美的山水啊”变成“怎么出不了片”“怎么拍的那么丑”的吐槽时,出去放松的意义早就变质了。
山河重归本色,我们可能才会明白:旅行的意义就藏在徐霞客丈量过的风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