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利锋副教授、黄贤金教授:中国城市住房利用率加速下滑
近日,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施利锋副教授和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黄贤金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ities发表题为“The decreasing housing utilization efficiency in China’s cities”的论文,提出了住房利用效率(HUE)的概念,并揭示了中国城市住房利用效率在 2010 - 2020 年间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典型模式。其他合作者来自德国航空航天中心、德国遥感数据中心、德国乌尔兹堡大学等科研院所与高校。
中文摘要
在中国,“鬼城 ”是一种众所周知的城市居住空间(几乎)完全空置的现象。然而,城市居住空间利用不足的现象远比完全空置更为普遍。在此,我们提出了住房利用效率(HUE)的概念,并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高度城市化地区的整体住房利用效率从 2010 年的 84% 下降到 2020 年的 78%;(2)中心老城区的住房利用效率普遍低于外围城区,且从 2010 年到 2020 年下降幅度更大;(3)四种发展类型代表了城市人口流动、城市住房增长和城市内部住房利用效率变化的不同模式。这些发现全面揭示了中国城市住房供需之间的差异,并强调了其与中国特殊的城市化特征和政策之间的联系,这对未来的住房发展和规划至关重要。
关键图表
表 1 | 2010年至2020年不同层级城市的城市人口与住房演变
图 1 | 中国住房利用效率(HUE)的时空演变。a. 2010年中国各地区住房利用效率(HUE)的区域差异。b. 2020年中国各地区住房利用效率(HUE)的区域差异。
图 2 | 城市内部尺度住房利用效率(HUE)的特色空间模式。a–e. 不同层级城市2010年(a)和2020年(b)内的平均住房利用效率(HUE)值;不同地区2010年(c)和2020年(d)内的平均住房利用效率(HUE)值;2010年和2020年的总体住房利用效率(HUE)值(e)。
图 3 | 四个典型城市的内城区详细示意。a–d. 2010年到2020年间,四个代表性城市下辖区的城市人口和住房变化率,以及住房利用效率(HUE)的变化:长沙(a)、上海(b)、石家庄(c)和苏州(d)。
结论
总体而言,本研究在高空间分辨率下准确量化了中国城市住房供需之间的差异,有效地解决了以往报告对这一数据存在的较大分歧。同时,本研究也深化了我们对于中国城市住房供需与特定城市化特征和政策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此外,本研究中所采用的住房利用效率(HUE)测量框架具有良好的可转移性,这意味着该框架在未来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284-024-001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