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明白西方人和中东人的中国观,得先看懂这部老电影(之一)

       这几年,我通过关注中东人的视角,注意到西方人关于中国的一整套“中央王国论”。在展开观察和思考期间,机缘巧合看到一部好莱坞电影老片,该片很给人启发,于是我曾经写了系列分析,发在某信公号上,当时引起一些朋友的注意,在文章下面留言讨论。可惜,后来该公号遭禁,所有文章都化为乌有。我又来这里开了新系列。有位朋友在这里留言,建议我把最初写的影片分析系列也贴到这里。

        如今回看那几篇,意识到我当时好多的认识是错误的。那时我和所有同胞一样,拥有我们的一套道德和世界观,那时读熟新中国和新中国人民的道德和世界观以及知识体系,但我们误以为以为全世界都差不多,根本不知道西方人有多么不同的观念。挖掘“中央王国论”的过程,是一个逐渐发现的过程,中间充满惊奇,到今天,我的很多想法已经完全改变了。

        也就是说,我现在觉得仅仅几年前写的一些想法完全是错的。因此,对于是否还贴这几篇,也很犹豫。但是又一想,那时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里面一些讨论虽然不一定正确,但可能对朋友们还是有参考意义。因此还是把一些我觉得能上的贴上来,错得太离谱的免去。

          希望朋友们能感到一点参考性。

        以下是第一篇。

用电影把世界人民洗脑成帝国神教信徒是美国的一大发明(之一)

鸣谢电影博主“不良多瓦”,给大家发掘出一部中古电影,1965年英国、南斯拉夫、西德、美国联合出品的彩色影片《成吉思汗,征服者中的王者》。

                                            

500

那个时代,为了应付电视的挑战,欧美电影业兴起了大片潮,大投资、大明星,拍“历史题材”,但这些历史题材都不过是胡编乱造,因此“古装片”的定位更合适,只是其中的古装往往也不够古,或者古今杂合,或者干脆瞎来。这部《成吉思汗》显然是其中一部,“制作精良”,场面宏大,而且出演的都是实力派名演员,喜欢欧美影视的人会撞到各种熟面孔。有高人找到了这部片子当年的宣传短片放在网上,去看一看制作方对它的定位,是很有意思的。

但对中国观众——以及蒙古国观众来说——这部片子就是胡闹,是莫名其妙的瞎编,不是编造历史,而是和历史就没有一丢丢儿关系。因此,首先让中国网友震惊的是制作方的大胆,然后震惊里面内容的荒诞。大家一般都是看上一段就被雷得外焦里嫩,骂骂咧咧退出。就算能坚持到底,把整部电影看完,也会觉得被带到脑子里一片混乱,被它从整体到细节的虚假淹没。

中国观众会本能地陷入细节的纠缠。确实这个片子有些做法我们很难理解,像,铁木真和他的同胞的生活习惯是盘腿坐,按说让演员们这样表演并不难,但是,不,片子里,这个生活方式不存在,反而在帐篷里放上床和座椅,仿佛是中世纪欧洲贵族的生活场景。中国观众会陷入两层困惑,第一,这是杂烩历史,第二,为什么在这些没必要杂烩的地方也要杂烩。

500

在该片中,即使男主重建小部落的最初艰难阶段,也在帐篷里有床睡。

 

而且其实当年的那个创作群体的文化和历史修养很好,他们搞的很多东西,似乎有影儿又似乎没影儿,让你有嘴难辨。比如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虽然没有硬座椅,但是有马扎儿(交椅),而且高足椅似乎确实是从北方传入中原的。你如果辩论,就变成了长长的复杂的学术探讨,谁有那个精力。

再比如最荒谬的浴室戏,中国文献里确实有皇宫浴殿的记载, 最著名的就是华清池,另外,那个时代——宋辽金时期,至少在宋人那里,上层社会习惯洗澡。你和他辩,又陷入学术讨论,而且讨论一复杂了,他还听不懂。他就问你,究竟中国文献里有没有这种记载?你只能说有。那他就说我没错,我只是进行了一下艺术夸张。

好在我们已经习惯了西方文艺中胡乱表现中国,所以大家的反应就是嗤之以鼻,说一句“瞎编”,然后不理了。

但是,如果稍微观察一下,影片的造假都是有自己的道理的。

这部影片里,有些细节反映出,如果制作方想留心的话,不是不留心到细节的真实。比如中国皇帝持续对男主(即片中的铁木真)行PUA术的时候,让他同时运笔作画,这时候知道在书案上铺上竖长条的画纸,皇帝拿的是毛笔。甚至知道,中国古人喜欢喝热的米酒。演皇帝的演员能精细到,一边PUA,一遍给双手的长指甲轻巧地涂一点润脂。

500

 罗伯特·莫利(Robert Morley)演的皇帝,运筹帷幄之时不忘养养指甲。

 

这里不做仔细分析,只是直接说出结论:

剧组的造假,有时反映出自己的矛盾立场:一方面,必须要把成吉思汗塑造得让欧美观众喜欢,也让自己喜欢。一方面,又真心觉得围绕成吉思汗的一切都是“野蛮”,是落后,在心理上没法接受。是真的看不起成吉思汗所真实拥有的那一切。比如盘腿坐、睡毡子,剧组都没办法过自己的心理关,在心底里觉得这是野蛮方式,为了让自己开心,尤其是让欧美观众接受,就一定让成吉思汗的同胞们睡床坐椅子。

那么为什么皇帝喝甜酒、用毛笔作画呢?因为这是高等文明的体现,编剧也好,导演、制片人也好,都是些文化人儿,对于这些精致的、高级的文化形式,有种自然的亲近感,“你喜悦了我”,因此表现起来也很开心,导演和演员创作这一段时可带劲儿。

这种否定“野蛮”、肯定“高级文明”的态度,其实是这部片子的基础。

因此,分析这部片子里的造假成分,是很有搞头的。

不良多瓦评论道:“真的很少见一部电影,能将对东方的刻板印象堆得这么眼花缭乱,简直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吐槽……太难了,满屏都是槽点。”确实,从东方主义切入,可以进行犀利的剖析。

不过我想从另一个角度,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来解释这个电影。今天的中国人,恰恰对这个领域特别陌生,基本上就没看出来,这部片子在宣扬帝国主义,在对世界大众搞PUA,搞催眠术,搞洗脑。

因为我们受的历史教育,以及现实体验,能感受到帝国主义直接暴力的一面,以为帝国主义仅仅意味着海湾战争那样的军事暴力。像《成吉思汗》这样的精神暴力,大家一般是觉不出来的。

不过,在分析影片中的帝国主义观念的同时,咱这篇文章还想展示一下,西方对于所谓“中国”的理解和解释,以及这种设定如何在影响着今天人们对中国的看法和期待。所以文章会比较长,也比较绕。因为这个剧组实在是太优秀了,让人在对抗的时候必须花些力气。

 

电影的情节是极其、极其荒谬的,让中国人气死,如果蒙古国观众看到,更是要气死:

在男主的少年时代,他父亲作为首领的也速该部落(英文台词如此,是把铁木真父亲的名字当做部落名称了)遭到另一个部落    袭击和劫掠,对手部落的首领扎木合将他父亲残忍地拖死,把部民全部掠为奴隶,还给男主戴上圆枷,迫使他在札木合的部落长期过着俘虏生活,直到步入青年,才找个机会逃走。(剧中的情节都是瞎编,就别管这些设定都是乱来的了。)期间,一位保姆卡特克、一位健壮的哑奴、一位老巫师智者一起照看着他,他获得自由之后,哑奴和老巫师立刻投奔他。

接下来就涉及到怎么生存下去的问题,但是男主和巫师的讨论立刻升华了,巫师开始给铁木真关于什么是世界的启蒙。

巫师说,世界是三个大圆圈。西方的圆圈里有撒马尔罕和布哈拉,那是商人的国度,他们把各种商品运往基督徒们生活的地方。东方这个圆圈,我也没去过,听说在遥远地方有长城,长城那边有中央王国(这是片中第一次出现关于中国的概念,是 Middle Kingdom),特别富有,人人都穿丝绸,连男人都穿。那里什么都有,各种香料呀什么的,一切的商品都从东边的海上运来。

镜头里,铁木真眼睛亮了,非常单纯地新鲜又惊讶,被“男人也穿丝绸”的情况逗笑了。

他问:中间这个圈呢?

巫师说,这是蒙古人生活的辽阔地带。

(不要管这个地理划分的错误,为片中这样的细节用上注意力,你就输了。)(作者按,这是我第一稿时的解释,后来才明白,自己是多么的天真和无知!这个地理划分的错误太重要了,实际上就是西方整部亚洲史、中亚史、中国史的基础,也就是,他们伪造的“突厥语族、突厥土地”叙事的必然产物)

男主就有想法了:蒙古人既然位居中央,为什么不能把东方和西方统治起来呢?

巫师说:嗨,因为蒙古人一直内斗。

男主说,那我要把蒙古统一起来!

 

他说干就干,通过奋斗,重建了也速该部落,并和另一个部落联合在一起。中间略去剧情过程,总之,他和他的部族面临遭札木合追剿的危险。

他决定,整个部族向东走,一直向东。一方面是为了避免伤亡,另一方面,巫师的启蒙在他的灵魂中发芽了,他认为,“据说在东方的土地上,有个辽阔的帝国充满着知识,我们必须有知识”。——这个时期,他对东方的向往是模糊的,直觉的,是怀着美好的向往,而没有任何企图。电影中的成吉思汗就是这么纯良和天真。必须承认,这个剧组的整体水平非常高,愣是在整部片子让成吉思汗始终是个很明净的形象。

 

500

向东的漂泊征途充满艰辛

 

流浪的征途漫长艰难,最难的是没有目标,看不到希望,男主也不知道“知识”在哪里,前途在哪里——天也,我复述中居然都要快被感动到了。直到出现偶然的契机,他们遇到了中国派往印度的大使及其随员。——这个情节真是把中国网友笑翻了,不良多瓦截了短视频,俏皮地配上字幕:“我是秦始皇驻印度大使。”大概只有中国人能明白这句字幕里的幽默。但是,看到最后你就会明白,这个造假,不是简单地出于无知,而是用心精细。

翻车的中国大使及随员

这部电影的编剧根本不为“金朝”呀“南宋”呀麻烦自己,出现在这部“历史片”里的,是一个强大、富有但也极端霸道的“中国”。对,片子里直接就叫中国——China,特别省事。在“中国”部分,服装、布景都是清朝式样,以及十八世纪欧洲中国风图案中的亭子之类,男演员们都化妆成十九世纪以来欧美通俗文艺里“满大人”的形象,留着长长的八字胡。中国观众第一反应是会被这个情况吸引注意力,特别反感,然后拒绝观看,也就忽略了片子里更糟糕的东西。

话说“秦始皇的大使”及两位随员在回首都北京——别笑——的路上遭劫,此刻一字儿排开,揣着手儿,从容地坐在路边,跟一组儿土地爷似的。双方善意地互相打了招呼,男主开玩笑地告诫:这里可是危险的地带,听没听说有个叫铁木真的,和他的骑手们,都是些狂暴凶悍的人物。

从印度归来的中国使团

 

大使微笑地回答,我们不怕,我们带着皇帝的诏书(原文是letters),远为划算的是抓住我们要赎金——说到这里,他从鼻子里“噗嗤”一笑,继续道——而不是谋杀我们。

这是日不落帝国巅峰时期面对世界人民的自信呀,这是九一一前美国人的自信呀,同学们!

演这个角色的是詹姆斯·梅森(James Mason),他处理这一笑的水平非常高超,笑得很轻,并没有表露出轻蔑。就是,他是如此轻蔑,以致于根本不屑表示出轻蔑。小小细节精致表演在这里至少达到了三个层面的效果:

一是表现了西方人心目中“中国智者”的刻板模式。

二是传达了西方文化中对“中华帝国”的刻板设定。

三是宣扬帝国论,创作班子坚信,一个无比强大的帝国,就是能给周边民族制造这种畏惧的心理气场。

片子中“纯纯”的铁木真还没意识到,从这一刻,“先进文明”对他的精神碾压已经开始了。他让人帮大使修好了车,然后好意地主动提出,可以带着整个部落陪护大使一行,走过这段危险的路程,大使欣然接受,非常礼貌地表达感谢,还殷勤地把华车让给铁木真马上要生产的妻子孛儿帖。

 

铁木真和他的部族就这样,来到了长城前,看到了长城。

影片在这里停下来,耐心地、细腻地展开了一段戏,貌似没有什么紧张性,没有戏剧冲突,相反,一派和谐,一派喜气,却用心深密,表达了很多意思,为后面做铺垫。

铁木真很天真地问甘灵:怎么会有一道墙?(作者按:这是我最初的理解。后来才听懂,男主的那句台词其实是惊叹:能够修建这道墙的人是应该统治世界的!)

大使——名叫甘灵——告诉他,这是长城,两千英里(miles)长,从大海一直延伸到群山,可惜呀,它其实并不能统治我们,更别提统治世界了。(大意,目前片源无字幕,本人听力有限,不能完全正确理解。)

片子夸大了铁木真及其民族当时的落后状态,此刻竟让他平生第一次看到铜镜,在镜面里第一次照见自己的面容。甘灵把镜子作为礼物送给他,以一种现代西方人的幽默,用复杂的俏皮话,正话反说,指点他,这东西绝对能讨他妻子的欢心。天资聪颖的男主马上领悟了,真心地高兴起来,笑得像个七八岁男孩一样。By the way,这个片子里的成吉思汗还懂爱情呢!

看完全片之后,如果回放这一段,才会明白,这是他全片中笑得最稚气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笑得这么开心。进入长城以后,这样的笑容永远从他脸上消失了。

最后一次真正开心的笑容

 

但是,我们知道,游牧民族在物质水平上,完全,完全,不是这样落后的状态。

形成对照,甘灵与长城的守关将士能利用镜子发光,彼此发射类似摩斯密码一样的信息。

这是本片的一个特色,不动声色地一处处强调“落后民族”的“极端落后”,一面塑造先进文明的高级,强调二者的落差。只是在片子中,这个先进文明是中国而已。

出于同样的目的,片子还精心表现了铁木真等人第一次看到“帝国正规军”的时刻,即,守关将领带领一队士兵前来接应甘灵的过程。

 

长城脚下忽然出现一支红袍红马的骑兵

 

这个过程拍得很美,很动人,那一队将士全部骑马,罩着头盔铠甲的全副装具,穿红袍,骑枣红马,远远看去是一支金甲红袍的骑兵,窥不见面孔,威风而神秘,有一种战争机器的非人性的魅力,形成在铜镜对信号后,对铁木真的第二次触动。

帝国的军威

不仅如此,带队将士还策马经过铁木真的身边,顺便向他行了一个潇洒的军礼,前去与甘灵接头。

 

领队军官独自过桥

 

 

 

径直绕过铁木真和他未来的大将Shan(猜不出对应的人名)

 

 

就像《星球大战》一样,帝国军人呈现的是阳光下闪光的头盔和盾牌,看不到面孔。

     剧本非常高级,在这里给了铁木真异常精彩的一笔:

      他第一反应,当然是心灵受到扰动,非常在意地关注忽然冒出来的新鲜事物。但是,作为一位军事天才,他马上就做出了非常敏锐的判断,看穿了真相。

      这个朴野天真的青年,带着自信,微笑着对Shan说:

“胖过头儿的熊群,应该不是狼群的对手,你从现在起就记住这一点。”

  这句话非常犀利,显示出男主超凡的洞察力,以及抓住核心实质的本事。至于他说这话时的心思,则是观众可以各有各的理解了。似乎奥马尔·沙里夫在这一刻,让自己表演的人物的笑容不是很单纯。

“胖过头儿的熊群应该不是狼群的对手。”

 

     这句台词其实是全片的点睛之笔,体现了该片主创人员的观点,包括道德观和历史观,也是随之而来的剧情得以成立的基础。一直到最后的花剌子模之战,这一层意思反复得到表现。

     剧本编剧技术老道,先立定这个假设,再利用这个假设编造下面的情节,在他们的安排下,甘灵等帝国精英非常清楚帝国的此类弊病,而且坚决地、高效地、毫不容情地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年轻的军事天才到底没有阅历,完全料不到,那些老练的帝国精英会把帝国的问题转嫁到他身上,变成他的问题,以——剧本中编撰——他的命运为代价。

    (待续……后面还很长……)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