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的共同条令“满月”了,体感很温暖,备战很硬核!
五一假期已至,陆军第82集团军某旅加强战备值班,并严密组织节日战备演练,做好随时出动执行任务的准备。这是新修订的共同条令发布后,基层部队严格贯彻落实的一个生动写照。
4月1日,新修订的共同条令正式施行,全军上下深入开展“学条令、守规矩、正秩序”活动,持续掀起学条令、用条令、守条令热潮。如今,新修订的共同条令实施即将满一个月,广大官兵正自觉用条令和纪律约束规范言行,将条令精神内化为政治信念和道德修养,外化为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
有温度更有硬度,这是不少官兵在落实条令中的一个体会。新修订的共同条令,优化休假制度、放宽军人回家住宿条件、规范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使用……一系列举措,回应了广大官兵期盼和关切,帮助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使他们有更多获得感价值感。
落实过程中,一些基层干部也反映有少数官兵对条令部分内容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有的认为,条令明确每周的工作日期间允许回家住宿1次,只要个人打报告组织就应立即批准;有的认为,自己家虽然距离营区刚刚超过150公里,单位应该有所“通融”……
军队首先是一个战斗队,是为打仗而存在的。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形势如何变化,能打仗、打胜仗的核心职能丝毫不能偏移。必须明确的是,在落实条令规定的官兵权益的同时,不能忽视了“练兵备战”这个大前提。
新修订的共同条令紧紧恪守着这个原则,比如《纪律条令》总则第四条规定:聚焦备战打仗。认真学习贯彻新修订的共同条令,务必真正把这一原则坚持好落实好,确保全军官兵始终把谋打赢作为最大职责。《内务条令》第一百六十条,明确连队的军官和军士,“在不影响战备、训练、执勤等任务和管理的前提下”按照规定回家住宿。
这些规定都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军人的权益保障,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福利,而是战斗力生成链条上的关键一环。休假调整是为了养精蓄锐,而非消磨斗志;手机使用便利是为了放松心情,而非娱乐至死;更新官兵关系“双六条”是为了凝心聚力,而非松散纪律。试想,如果回家住宿制度导致战备松懈,智能设备管理失序引发泄密风险,官兵关系庸俗化削弱指挥效能,“权益”享受甚至凌驾于战备之上,这样的政策落实就严重背离了条令修订的初心。
军队正规化水平越高,战斗力就越强。对于革命军人来说,缺乏最基本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是极其危险的。新修订的共同条令,优化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优化队列动作、新增退役宣誓条款等等,皆是为了让广大官兵将职责使命、纪律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时刻绷紧战备弦成为每个人的行为自觉、肌肉记忆,真正激发起军人血液中的战斗基因。
新条令刚刚落地不久,政策从文本到实践的跨越,既是法治思维的淬炼,更是治理能力的考验。新条令在制度落实上赋予了各级更多自主空间,使制度能更好地切合实际,更富有生命力,而“一刀切”和“撒开手”都不能叫做实事求是。如何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帮助官兵解决好面临的实际困难?如何在不影响备战打仗的前提下,让官兵充分感受到组织的关怀与温暖?在原则性和操作性上架设转化落地的桥梁,需要各级下大气力,根据实际情况,把严格要求与热情关心结合起来,把纪律约束与说服教育统一起来,研究细化落实方案,而广大官兵也需要保持耐心和理解,给制度落地一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