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减少美国影片进口数量,好莱坞真正害怕的是什么?
一个刚刚诞生了20亿美金体量单片的超级市场,好莱坞害怕失去的可能并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关于市场潜力的想象。
文/庞宏波
好莱坞明显反应很大。
4月10日,电影局的一句“适度减少美国影片进口数量”引发了很大的关注。据悉这是中方反制措施六大招中的一招。
很多人解读这一事件,都将好莱坞过去在中国的“黄金岁月”拉进来,认为好莱坞对中国电影市场有非常强的依赖,所以好莱坞比我们更焦虑、更害怕。
但实际上,一方面近几年进口片在内地市场票房占比已经很低了,在中国市场的吸金能力大不如前。另一方面中美两大票仓在审美喜好上巨大的差异导致了票房变化,北美市场TOP10北美票房平均是内地票房的40倍,而内地好莱坞电影TOP10,前10名中有7部内地票房不足北美票房的30%。
从数据来说,很难说好莱坞对内地市场还抱有多少幻想,所以说因为我们是世界第二大市场,所以好莱坞严重依赖我们这一点是存疑的。但电影局发声后,很明显从股价到好莱坞主流媒体的发声都体现出了好莱坞的焦虑。这种焦虑的根源我认为是对未来的担忧。
今年春节档《哪吒2》证明中国市场所存在且一直没有被挖掘出的巨大潜力,在单一票仓里可以产出20亿美金的超级单片。在全球院线电影都式微的大背景下,这是巨大的吸引力。
目前关于“适度减少美国影片进口数量”其实是一个比较模糊的表达。这个适度究竟有多适度,是减少数量但保证质量,头部大片不受影响还是审查更为严苛整体数量减少,其实目前还猜不出来。
但对好莱坞来说,超级大片失去对单片最高可达20亿美金票房市场的想象这是无法承受的。
1
好莱坞也需要一个看似遥远的“中国梦”
虽然国内电影市场冰火两重天,但却证明了中国市场有着更高的“天花板”。
今年春节档对中国电影市场最大的价值并非是票房成绩的数字狂欢,而是《哪吒2》证明了中国市场所存在的且一直没有被挖掘殆尽的巨大潜力。《哪吒2》单单在内地市场就产出了超20亿美金的票房,虽然这是极端个例,但证明了内地市场无比巨大的潜力。
目前《哪吒2》排在全球影史第五位,前四位均是美国电影。但前四名单一票仓贡献最高的是《复联4》北美票仓,成绩是8.58亿美金。因为对于好莱坞超级大片来说,决定全球票房成败的是国际票房的高低,全球影史票房前四名影片平均在65.5个国家上映,其中《阿凡达》可以在9个国家票房破1亿美金。
而只在18个国家和地区上映的《哪吒2》,单靠内地市场就拿下了20.97亿美金票房。这对好莱坞超级大片来说,意味着内地市场有着很高的挖掘潜力且是其他任何一个单一票仓都不具备的能力。
所以,一旦“适度减少美国电影进口数量”影响到了好莱坞超级大片,比如《阿凡达3》、《复仇者联盟5》、《碟中谍8》、《疯狂动物城2》这样的大片在内地市场受阻,那么对好莱坞来说似乎是很难承受的。
因为从好莱坞自身来看,也处于内忧外患的转折期。一方面,根据一份数据统计80%的北美观众更愿意在流媒体平台看电影,那么对于院线电影市场来说就意味着增长的进一步停滞。另一方面,Netflix这样的流媒体平台在全球大搞本土化策略,无论是流媒体电影还是剧集源源不断的提供,都让院线电影全球体系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刚刚诞生了20亿美金体量单片的超级市场,好莱坞害怕失去的可能并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关于市场潜力的想象。
2
倘若威胁不到超级大片,好莱坞对内地市场已经“脱敏”了
如果内地市场对美国电影进口也开始“提质减量”,好莱坞到底害怕吗?
实际上目前关于减少美国电影进口数量的解读有些过分敏感,如果这个”适度减少”的前提是真的尊重市场规律,尊重观众选择,对超级大片没有实质性威胁,那对于好莱坞来说似乎是可以承受的。
我们在2012年就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进口片票房占比一度和国产片五五开。但是从2020年开始到现在,进口片票房占比已经持续走低。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2024年内地进口片票房占比21.3%,虽然小幅回升,但是和2019年35.9%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2023年和2024年内地市场都没有10亿+的进口片产生,今年截至目前更是只有两部进口片票房破亿。相比之下,从2023年至今内地市场产出了9部30亿+的爆款,这说明进口片对观众吸引力大大降低了。
而且从整个市场的趋势来看,进口片在内地已经不具备重返高光的可能,唯一有可能的是个别单片的爆发。例如《阿凡达2》在2022年上映,依然能够达到近17亿票房,《速度与激情9》、《侏罗纪世界3》等IP续集也能票房破10亿。尽管观众一边吐槽但也一边买票,只是这种爆发已经是个别现象,而不是成批出现。
另外,根据数据统计,2024年北美票房TOP10中,《魔法坏女巫》北美票房是内地票房的204.6倍,《龙卷风》北美是内地票房的97.7倍。而在2024年好莱坞内地票房TOP10中,有《异形:夺命舰》内地票房超过北美票房的案例,但是《死侍与金刚狼》内地票房是北美票房的9%,《头脑特工队2》内地票房是北美票房的7%,前10名中7部内地票房不足北美票房的30%。
尽管中国内地电影市场早就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票仓,但是这几年北美和内地两大票仓票房差异愈发严重。再加上好莱坞影片在内地普遍性失宠以及头部影片量级退化,实际上好莱坞对内地市场遇冷也早就“脱敏”。
相比对超级大片国际票房预期的焦虑,“适度减少”数量对好莱坞来说并非是完全不可承受。
在关于这一新闻的解读上,很多人认为这给了国产片和其他国家进口片机会。关于这一点,我也是非常存疑的。
首先国产片面临着非常严重的片荒,尤其是今年2月份之后的市场表现完全是“灾难性”的。比票房数字更可怕的是一方面是片荒带来钱荒,真正能激活市场的电影数量稀少;另一方面由于观众审美快速更迭导致国产片过去的“套路”失效,导致国产片陷入到了上映——亏本——没钱开机的恶性循环。
在引进片方面,美国电影是分账片的绝对主力,除了美国电影真正能够在市场有稳定输出的也就日漫。在宣布适度减少美国影片进口数量的同时,中国和西班牙很快签订了谅解备忘录。但关于这一点更大的期待可能是“人员往来”。
因为欧洲电影在制作上相对偏文艺电影,真正能够引进国内的商业类型片实际上非常少,这一点是无法短时间内平替好莱坞分账大片的。像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这样的欧洲电影强国,本土票房冠军真正能够引进国内且能有相对合格票房表现的这五年加起来有几部?
所以寄希望欧洲电影持续贡献像《完美陌生人》、《看不见的客人》这样的“黑马”是不现实的,但这类放在任何时期院线电影市场都可以有竞争力的类型片,其背后的编剧能力是值得学习的。
所以,未来我们同其他国家电影合作,如果能让更多的编剧“走出去”产生有效交流,可能要比期待电影引进来要重要的多。
另外,从华语电影海外发行来看,除了极端个例,相比欧美我们在“一带一路”国际票房表现要略好一些。那么,我们是否能重新规划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的海外发行策略,其实也是可以想象的。
一旦我们的海外发行能够有所建树,好莱坞超级大片在目前的全球院线电影大趋势下受阻,对好莱坞来说才是真正噩梦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