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节:台湾劳工权益的进展与困境

500

500

一、劳动保障的制度进展

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

当前台湾的劳动保障制度,历经多年来法制改革与社会运动推动,已逐渐走向制度化与多元保障的轨道。自1984年《劳动基准法》正式实施以来,便为台湾劳工权益奠定了法律基础。其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劳动型态的变迁,该法不断修正调整,逐步纳入周休二日、加班费标准、工时上限、特休假、母性保护与资遣程序等规定,提升了劳工对于工作条件的基本保障。在这过程中,《性别工作平等法》、《就业服务法》等相关法令相继推出,也让劳动保障体系愈趋完整。

此外,2022年7月正式实施的《职业灾害保险及保护法》,更是近年重大进展。该法首度将职灾保险自劳保体系中独立出来,形成独立、专属的保险制度,并强化工伤补偿的给付范围与标准。包括职业病认定放宽、雇主责任明确化与职灾补助条件扩大,皆显示出台湾朝向“以人为本”、“补偿与预防并重”的政策走向。此法同时赋予受害劳工法律救济与重返职场的制度支持,对于提升劳工生命安全与职场人权保障具有深远影响。整体而言,台湾劳动保障法制已迈向成熟阶段,惟制度落实仍须依赖强化监督机制,方能让这些保障真正落实到每一位劳工身上。

二、现实困境:非典型就业与低薪结构

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

500

尽管台湾在劳动法制上持续进步,但制度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仍深刻存在,特别是在非典型就业与低薪结构这两大层面尤为明显。根据台當局統計部門处2024年最新统计,全台目前已有超过84万名非典型劳工,涵盖派遣、约聘、临时、兼职与项目工等类型,占整体就业人口的比例逐年攀升。这些劳工通常不具备稳定的工作合约,也不受劳基法完整保障,在工时安排、薪资计算、年资累积、劳健保纳保等方面皆处于模糊与不稳定的状态。特别是“责任切割式外包”与“劳务承揽转包”模式,常造成雇主规避雇佣关系责任,导致劳工在遭遇工伤、解雇或资遣时,求偿与申诉无门,形成制度性“劳动贫穷陷阱”。

另一方面,台湾长期陷于“高工时、低薪资”的结构问题同样严峻。根据OECD 2023年报告,台湾劳工平均每年工作时数高达2020小时,远高于德国(1340小时)与日本(1619小时),但平均月薪仅约42000元新台币,与韩国、新加坡相比显得明显落后。即使有工时与最低工资规范,许多中小企业仍以“责任制”包装超时劳动,让工人难以主张加班费或休息权益。

这样的薪资结构对青年世代造成沉重压力。许多刚毕业的青年即便全职就业,薪资仍无法应对高涨的租金、物价与教育支出,无力储蓄或购屋,甚至需依赖家庭支持才能维持基本生活。这也导致社会流动性下降、晚婚晚育成常态,进一步加剧少子化与劳动人口老化问题。整体而言,台湾在非典型劳动与薪资结构上的制度改革,亟需更多具体行动,包括制定“非典型就业保障法”、提升基本工资调整机制、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等,方能让劳工的基本权益不再被牺牲在弹性与效率之下。

三、新型态劳动的挑战:平台经济与劳动关系模糊

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

500

在数位经济与共享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平台经济(Platform Economy)成为台湾劳动市场的新常态。以 Uber Eats、Foodpanda 为代表的外送平台,以及家教、搬家、接案等服务平台,大量吸引所谓“零工经济”(gig economy)劳动者投入工作。这类工作形式强调弹性、自主与低门槛,但背后隐藏的是对传统劳动保障体系的冲击与挑战。由于平台公司普遍采取“承揽”、“合作”或“独立承包”名义与劳动者建立关系,刻意回避雇主角色,使得平台工作者难以获得《劳基法》所赋予的基本保障。

平台劳工通常缺乏基本劳保、健保与职灾保险保障,也无法主张加班费、休假、最低工资等法定权益。即便平台掌控订单、评价与派遣逻辑,实质上具备雇主的管理权,但由于法律认定尚未明确,导致责任归属模糊、劳工处境不稳。例如,外送员在送餐途中发生交通事故时,平台公司往往以“非僱佣”为由推卸责任,导致劳工只能自行承担风险与医疗费用。

针对这一问题,台北市政府曾于2021年推动“平台劳工自治机制”,尝试透过与平台业者对话,建立最低安全保障、劳动条件透明与参与机制等基本共识。但由于缺乏法源支持与强制力,此机制仅具象征与倡议性质,难以实质约束业者行为。其他地方政府虽有零星跟进,但整体缺乏一致性与系统性,导致平台劳工权益保障仍处于制度真空。

此外,目前台湾法规尚无针对“虚拟僱佣关系”的明确定义与处理原则,使劳动部门在实务认定与监管上面临困难。国际上如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等国已开始立法将特定平台工作者纳入准僱佣关系,赋予其部分劳工保护。台湾也应尽速评估制定《平台工作者保障法》,建立职灾保险纳保义务、基本工时报酬原则、平台信息揭露义务等制度,并开放平台工作者建立工会、进行团体协商,以弥补现有法律架构的缺口。

唯有正视新型态劳动所带来的挑战,调整传统劳动法律的适用逻辑,方能在保障弹性与自由的同时,维护劳工的基本尊严与社会安全网。

500

四、前进的路:政策与文化并重

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

面对快速变动的产业环境与多元化的就业形态,台湾若要真正落实劳动尊严与社会正义,不仅需在制度面进行持续修正,更需透过文化面的深耕与教育推广,营造一个尊重劳动、肯定工作的社会氛围。政府与社会各界应从法制、政策与教育三个层面同步推动,构筑更具包容性的劳动体系。

首先,针对日益扩张的非典型就业与平台工作者,应加速立法补强保障。目前台湾现行《劳基法》对于派遣、外包、接案者乃至于平台外送员等“模糊雇佣”族群的保护相当有限,导致这群人长期处于无工会、无保险、无权益保障的“三无状态”。台當局应尽速推动《平台工作者保障法》,明确规范平台企业在职灾保险、最低报酬、信息揭露、劳动条件透明度等方面的义务,并赋予平台劳工集体协商与组织权力。同时也应强化劳动检查制度,防堵“假承揽、真僱佣”等规避现象,确保所有劳工都能获得基本保障。

其次,最低工资制度应走向法制化与制度化。目前最低工资调整由行政部门主导,缺乏明确的调整机制与标准,常遭批评为“政治操作”。建议仿照德国、英国等国模式,设立由政府、工会与企业代表共同组成的“最低工资审议委员会”,以物价、经济成长率、生活所需成本等客观指标定期检讨并公告调整,提升制度透明度与正当性,避免薪资长期冻涨压缩劳工生活空间。

最后,文化层面的改变更是长远之计。台湾社会长期对蓝领、基层、劳务工作存有偏见,导致“劳动等于低阶”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政府应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学与大学的公民与通识课程,强调工作尊严与社会价值平等的重要性,培养青年对各类工作的尊重与理解。此外,也可透过公共媒体、文化活动与典范人物报导等多元手法,提升社会对劳工群体的正面观感与重视。

总体而言,唯有在政策与文化两方面齐头并进,台湾才能打造出一个真正以人为本、人人有尊严的劳动社会,使五一劳动节不再只是象征性的纪念日,而是持续迈向实质进步的转折点。

1

五一劳动节

在五一这个属于劳工的节日,我们不仅应向每一位努力生活的人致敬,也应正视那些在边缘、被遗忘或尚未被法律触及的劳动群体。劳动不是工具,而是人的实现;保障劳工权益,不是施予恩惠,而是对社会正义的基本回应。愿未来的台湾,能让每一位劳工都不再被迫为生存妥协,而能为生活坚持理想。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