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公开处刑的“蛮好的人生”

500

500

胡曼黎的紧绷与计较,薛晓舟的清高与妥协,邱丽苏的算计与沉沦——这三个性格迥异的角色,共同构筑了《蛮好的人生》中一幅当代都市的生存群像。

当剧中人物在保险合同上签下名字时,他们签署的不仅是风险保障的契约,更是对现代社会博弈规则的默认。这部剧以保险行业为切口,却未止步于行业生态的猎奇展现,而是将镜头对准了更普世的命题:

当生活的破碎已成常态,如何在与规则的博弈中,拼凑出属于自己的“蛮好人生”?

作者|冒号鱼

编辑|小白

排版 | 板牙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继《乌云之上》后,《蛮好的人生》再度接档。孙俪两部大女主戏接踵而至,引发追剧热潮,扛剧能力也再次被市场证明。

伴随热播数据而来的也有汹涌而至的争议。在豆瓣评论区,口碑清一色地翻车,各方指责该剧“强行制造矛盾”“丁致远人设割裂”“主角光环过重”“演技尴尬油腻”等。

今天就聊聊这部饱受争议的《蛮好的人生》。

500

《蛮好的人生》选择保险行业作为叙事载体,本身就暗含深意。保险,这一曾被冠以“精英化”“高门槛”标签的行业,却在剧中被彻底拉下神坛。

胡曼黎(孙俪饰)作为年薪百万的金牌保险经纪人,既能在兰桥菜场用上海话俚语与市井大妈拉近距离,也能在高端写字楼里用专业术语说服客户。

500

剧中反复出现的保险合同,不仅是剧情推进的核心道具,更是观察社会关系的显微镜。胡曼黎那句“保险卖的不是合同,是人性”,道破了行业的本质。

当薛晓舟(董子健饰)试图用大数据解构师傅的销售话术时,两代保险人的方法论之争,实则是经验主义与数据理性的碰撞。

这种碰撞在当下职场中屡见不鲜:老一辈依赖人情世故的“土方法”,新一代奉行技术赋能的“新逻辑”,而真正的生存法则,或许恰恰在于二者的平衡。

500

胡曼黎发现丈夫丁致远出轨后的反击,堪称全剧的高光时刻:她没有选择哭闹或隐忍,而是直接杀到新书发布会,当众朗诵小三的情书《致我的阳春白雪》。

这场“原配发疯文学”的戏码将私人情感纠纷转化为公共事件,彻底颠覆了传统都市剧中女性受害者的刻板形象。

这种“公开处刑”的报复方式,与近年来现实中的“PPT曝光”“微博撕渣男”等现象形成互文。

500

当私人领域的情感纠葛被搬上公共舞台,背后折射的不仅是个人尊严的捍卫,更是社会关系的异化——在流量至上的时代,连痛苦都需要通过围观才能获得正当性。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对上海城市肌理的刻画很有趣。导演汪俊通过精心构建的城市影像,让上海成为隐形的叙事主体。这种城市特质的渗透,在人物关系中更为显著。

东方明珠的璀璨夜景与石库门弄堂的烟火气交替出现,也构成了胡曼黎双重身份的隐喻:她既是穿梭于摩天大楼的职场精英,也是深谙市井生存法则的“弄堂女儿”。

薛晓舟从学院派清高到接地气的转变,暗合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而胡曼黎与其“去情感化”的合作模式,既非传统师徒情谊,也非俗套男女恋情,也成为都市剧中少见的创新。

500

尽管《蛮好的人生》试图通过现实主义笔触解剖都市生存法则,但其叙事逻辑的某些断裂之处,仍成为观众争议的焦点。

在豆瓣评论区,高频出现的质疑声直指剧情“强行制造矛盾”与“角色行为逻辑割裂”。

500

例如,胡曼黎因十年前的职业污点遭行业封杀的情节,虽具戏剧张力,却缺乏对保险行业实际追责机制的合理呈现——现实中,缺乏证据链的旧案是否足以让金牌经纪人瞬间跌落神坛?这种简化处理,虽有利于人物弧光的构建,却削弱了行业剧应有的专业质感。

另一争议集中在主角光环的过度加持上。胡曼黎从被封杀到逆风翻盘的路径,被部分观众诟病为“爽文套路”:摆地摊遇贵人、开发大数据系统一蹴而就、公益机构轻松获批……

这些理想化转折,与剧中极力渲染的生存艰难形成悖论。当编剧试图用“行动力解决一切”的叙事安抚观众焦虑时,实则回避了现实职场中资源壁垒与结构性困境的讨论。这种创作倾向,恰恰印证了当下都市剧的普遍困境——在批判现实与提供精神按摩之间摇摆不定。

500

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讲,《蛮好的人生》引发的争议本身就很值得讨论。

当一部剧敢于呈现生活的毛边与裂痕时,它注定要承受“不够好”的批评,但也正因如此,它获得了超越类型剧的深刻性。

或许,这部剧最终给予观众的不是答案而是启示:生活的破碎从不可怕,可怕的是拒绝承认破碎的勇气。

但有些事谁也说不好,或许蛮好的人生向来都由破碎中拼凑而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