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神话破灭,黄仁勋访华能“救火”吗?

4月中旬,英伟达CEO黄仁勋突然现身北京,这距离他上一次访华仅隔三个月,也是美国对英伟达H20芯片实施“无限期出口管制”后的第48小时。

不过,相较于黄仁勋为何在如此特殊的时间节点内紧急访华,外界似乎更关注他此次访华时的变化,比如黄仁勋脱下了那件标志性的皮衣,改穿一身黑西装,足见其对此次访华的重视。

此外,从一些社交媒体流出的片段来看,黄仁勋在酒桌上也入乡随俗,举起酒杯和一众商业伙伴敬酒。

今年以来,英伟达的“市值神话”持续破灭。在2024年及2025年第一季度,尽管英伟达实现了营收、利润双增长,但在中美贸易关系不明朗等影响下,资本仍在加速撤出英伟达。

而在近期据彭博社报道,多家企业领袖将于当地时间周三造访白宫,其中也包括英伟达CEO黄仁勋(Jensen Huang),英伟达此前已宣布,将在美国本土生产英伟达的AI超级计算机,未来四年计划在美国生产价值高达5000亿美元的AI基础设施。

黄仁勋曾公开表示,中国市场对英伟达来说很重要,但要在这场中美博弈中顺利“脱身”,并带领英伟达走出至暗时刻,恐怕也并非易事。

皮衣教主换上西装

今年春节前夕,黄仁勋开启了长达一周的访华行程。黄仁勋化身“最强销售”,既参观了英伟达深圳公司,也邀请了一众中国合作伙伴吃饭,维护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只是没想到春节之后,大模型“黑马”DeepSeek横空出世,颠覆了AI行业“算力即一切”的逻辑,外界认为这场算法革命将会打破大模型对算力的依赖。

随后,英伟达发布了2024年业绩报告,尽管业绩超预期,但英伟达的股价却不涨反跌。外界担忧英伟达的业绩已经达到瓶颈,资本纷纷在高位撤退,加速股价下滑。

不过,如果说这更多是资本市场对英伟达业绩预期的担忧,那么特朗普就任总统以后所颁布的税收政策,才是实打实地打击了英伟达的“痛处”。

4月15日,特朗普宣布对英伟达H20芯片实施“无限期”出口许可管制,这意味着本就为迎合“芯片出口限制”而生的H20也被纳入限制范围,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最后一款主力AI产品也被“封锁”。

遭遇连番打击,英伟达如今的股价距离1月最高点153.1元,已经下滑接近40%,市值蒸发过万亿,黄仁勋怎能不着急。

黄仁勋在芯片限制令后火速访华,正是为了“救火”。尽管外界调侃黄仁勋穿着西装正襟危坐的模样有点陌生,但这也恰好体现了其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500

一方面,黄仁勋需要表态,并非英伟达不想卖H20芯片,而是“不让卖”。黄仁勋需要第一时间安抚客户,同时商讨后续可能的合作,包括推出适应新政策的产品。

毕竟,受出口管制影响,英伟达或会因交付违约而面临约55亿美元的损失,但据知情人士透露,实际受影响金额可能超过 100 亿美元。

另一个方面,黄仁勋需要寻找新业务。《金融时报》报道,黄仁勋此次访华会见了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双方共同讨论针对中国客户的新芯片设计。不过,目前黄仁勋和梁文锋方面均未对该消息做出回应。

不过,如果英伟达H20芯片出口一直受到管制,其势必要积极开拓新业务领域以应对挑战,作为当下中国大模型行业最新的“技术代表”,梁文锋确实是最适合的人选。

在此之前,黄仁勋于1月访华时,还跟中国头部机器人厂商碰面,包括宇树科技CEO王兴兴、银河通用创始人王鹤等,由此可见黄仁勋要在中国科技行业寻找更多生意机会的想法。

500

中国芯片不会“原地等待”

不过,虽然黄仁勋想与中国科技行业继续“共商共赢”,但在当前的市场形势下,企业们也不得不做好两手准备,谨防在芯片问题上被卡脖子。

最为明显的当属新能源汽车行业,在CES 2025上,黄仁勋晒出了英伟达旗下的“汽车军团”,其中包括比亚迪、极氪、小米、理想等国内车企。

500

在智驾芯片领域,英伟达凭借其高算力以及CUDA生态,稳坐全球智驾芯片市场的头把交椅。

2024年,英伟达Orin-X芯片的装机量为210.02万颗,同比增长 91.8%,市场份额为39.8%,紧随其后的是特斯拉FSD(市场份额25.1%)和华为昇腾系列(市场份额9.4%)。

今年初,黄仁勋还宣布下一代自动驾驶芯片Thor已经开启正式量产,据悉Thor的性能将比Orin提升超60倍。

但在此之前,Thor的量产时间已经多次跳票,在今年1月还有消息称Thor的量产时间将延后至2026年。但正因为这些不确定性,才会倒逼国内车企加速完成国产替代。

小鹏自研的AI智驾芯片“图灵”将于今年第二季度量产;蔚来神玑NX9031将会搭载到蔚来高端轿车ET9,并在今年第一季度量产交付;小米宣布首款SUV车型YU7将于今年第二季度上市,并搭载自研“玄戒”芯片。

除了新势力车企之外,奇瑞汽车也在今年3月宣布开启自研高阶智驾芯片计划的消息,覆盖MCU与SoC;吉利也在去年推出了全场景高阶自动驾驶芯片“星辰一号”,计划于2025年量产。

国内车企纷纷减少对英伟达的依赖,一则是基于供应链安全的考虑,特别是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车企们不得不防范于未然。

二则,车企希望通过技术自主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并进一步降低成本。随着端到端智驾技术成为主流,现阶段高阶智驾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算力堆积转向“自研芯片+算法闭环”的组合。

由于自研智驾芯片是基于各车企的自动驾驶大模型来设计的,更能实现软硬件的高效协同,以更低算力实现高阶智驾功能,算力普遍能达到主流智驾芯片的3-4倍。

三则,在当前车圈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自研芯片能帮助车企进一步树立“技术形象”,因此,即便研发费用不菲,还是有不少车企希望通过自研芯片计划强化品牌形象。

不过,汽车业务并非英伟达的收入大头,2024年,其汽车业务占总收入的比例仅为1.3%,呈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

相较之下,数据中心才是英伟达的核心业务,贡献了约90%的收入。但在美国芯片出口限制的背景下,近年以华为昇腾、摩尔线程为代表的国产芯片厂商也加快研发进程。

在英伟达H20芯片被限制出口后,华为随即发布了下一代的昇腾920 AI 芯片,预计将在今年下半年进行量产。

根据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测试数据,用昇腾920训练百亿参数大模型,效率已达到英伟达H100的78%,这意味着昇腾920有望替代H20芯片的市场空缺。

美国分析师预测,随着英伟达、AMD等美国芯片厂商的AI芯片无法对华出口,可能会导致以华为为首的中国芯片制造商加紧抢占市场领先地位,美国政府正在把机会拱手让给中国。

科技巨头的“中国依赖症”

美国分析师们所担忧的问题,也是黄仁勋所担忧的问题。

根据英伟达2025财年财报,其2024年全年营收为1305亿美元,其中,中国区营收为171.08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66%,达到史上最高,占总营收的13.1%。

诚然,中国市场并非英伟达收入中的核心来源,但在全球经济疲软的当下,中国市场是兼具市场规模和消费需求的重要区域,一旦离开中国市场之后,英伟达的选择也就不多了。

不仅是英伟达,其他全球顶尖企业也有同样的想法。今年以来,已有苹果CEO库克、高通CEO安蒙、辉瑞CEO布拉、桥水创始人达利欧等各界企业家来华访问,他们也看到了中国市场在消费规模和供应链合作方面的潜力。

以苹果为例,2024年其营收为1243亿美元,其中,大中华区收入为185.13亿美元,占总收入的14.9%。早在2023年,库克就曾表示,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iPhone全球最大单一市场。

500

与苹果的情况类似,高通2024财年实现近332亿美元营收,其中46%来自中国。对于这些全球品牌而言,中国市场绝对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市场。

而且,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市场14亿人口的庞大消费力,还有中国强大的供应链能力。库克曾表示,苹果之所以要在中国建厂的原因,并非只是因为这里低廉的劳动力,而是因为这里的工艺技术非常精湛。

但在地缘政治的撕扯之下,无论是更需要海外先进芯片的国内科技企业,还是更渴望中国市场和供应链的美国企业,都难免陷入两难的困境。

因此,今年以来以黄仁勋为代表的一系列企业高管访华,一方面是为深化与国内政商两界的联系,维持在中国市场的既有份额;另一方面,他们也在积极寻求关税压力下的合作方案,比如像特斯拉在上海建厂一样,在中国构建本土化的供应链体系。

短期来看,中美关税博弈或许还会持续发酵,但无论如何,诚如黄仁勋此次访华所强调的,英伟达将坚定不移地服务中国市场,相信这也是全球品牌企业与中国企业谋求合作的想法和态度。

黄仁勋脱下皮衣,换上西装,体现了其对中国市场的尊重和认可;同样的,中国企业不惧怕技术封锁,但也希望与全球企业寻求合作,共谋发展。

在这场博弈中,中国企业正加速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以应对外部压力;而像英伟达这样的国际企业,也在努力平衡多方利益,寻求与中国市场的持续合作。

这种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关系,既是挑战,也是推动全球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尽管身处全球科技博弈浪潮,但全球化或许会退潮,科技创新的浪潮却会永远向前。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