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岁倪萍:我有两个妈,一个伤害我,一个治愈我
作者 | 晶晶
来源 | ins生活原创
FIGURE 04/29
2025年3月,倪萍出现在凤凰卫视的《名人面对面》专访中。
66岁的倪萍回望人生时直言:“我这辈子最庆幸的,是老天爷给了我两个妈。”
一个是亲生母亲,另一个是姥姥。
倪萍谈起母亲时满是复杂心绪;
提及姥姥,眼中立马泛起亮光。
这两个人,前者让她尝尽人间凉薄,后者将她从深渊里拽向光明。
1959年2月,倪萍出生在山东青岛一个双职工家庭。
10 岁那年,父母因为感情不合离婚,倪萍和哥哥跟着母亲生活。
倪萍的母亲重男轻女。
▲倪萍和哥哥合影
在家里,倪萍除了做饭、洗碗,还要帮着母亲扛自行车、搬运重物;
哥哥从不用干这些。
倪萍也不配吃好吃的、用好东西。
家里新蒸了白馒头,倪萍刚伸手,就被母亲拍了回来。
母亲每天早晨给哥哥煎鸡蛋,给倪萍的却是锅底油星煮出来的白菜叶。
苹果筐里,哥哥挑好苹果,倪萍只能啃带虫洞的烂果子。
哥哥喝完的牛奶罐,母亲拿清水涮一涮,直接递给倪萍。
▲倪萍和妈妈近照
连洗个手帕,妈妈都不让倪萍用大肥皂,讽刺她:“怎么,小肥皂不是肥皂吗?”
“那时候洗的哪里是手帕啊,那洗的都是仇恨。”
难受时倪萍就想着,如果自己成绩好,或许可以讨得妈妈欢心。
于是她努力学习,拿了个全班第一。
结果母亲只夸哥哥学习好,对她视而不见。
母亲的忽视与冷漠,让倪萍非常痛苦。
她开始刻意躲着母亲,在家中能不说话就不说话。
只盼着寒暑假快点来,能去姥姥那里。
只有在姥姥那里,她才能感到温暖。
如果说母亲是寒冬的冰雪,那姥姥就是春日的暖阳。
没有姥姥,就没有倪萍。
姥姥“救”了倪萍两次。
第一次,是姥姥把倪萍从全托幼儿园“救”出来。
那时倪萍父母工作忙,又一心照顾哥哥,就把还不到两岁的倪萍送到全托幼儿园寄宿。
好几个月才接回来一次。
幼儿园孩子多,保育员顾此失彼,有天突然发现倪萍不见了。
当大哭的倪萍被寻回时,保育员怕她再走失,直接将倪萍拴在在了木马椅上。
恰逢倪萍的小姨来看她。
小姨看到这一幕,心疼得不得了,就将倪萍的情况告诉了姥姥。
姥姥急得一夜没睡,第二天一早就从威海乡下赶到青岛去看倪萍。
那时候的倪萍,头发稀疏发黄,面黄肌瘦;
见到人既不会笑,更不会说话,甚至站都站不稳;
摇摇晃晃地扑进姥姥怀里。
见状,姥姥当即决定把倪萍带回家。
就这样,两岁的倪萍来到姥姥家——山东省荣成县水门口村。
▲倪萍和妈妈近照
到家后,为了给倪萍养身体,姥姥把自己陪嫁的银镯子卖了换来一筐红皮鸡蛋。
每天变着花样做鸡蛋羹、鸡蛋面。
倪萍小时候爱美,卖货郎一进村,她就围着卖货郎,盯着那些红红绿绿的头绳。
姥姥没有钱,想拿鸡蛋换,苦苦央求卖货郎,从村东头追到村西头;
终于用四个鸡蛋换来一根红头绳,美得倪萍满村跑。
在姥姥身边,倪萍第一次感受到了被爱的感觉,找回了孩子应有的快乐。
第二次,是姥姥开解了倪萍的心结。
▲姥姥生活照
在姥姥家,倪萍可以肆无忌惮地跟姥姥数落母亲的种种不是。
“为什么事事都要以哥哥为先?”
“为什么每次有好东西,永远想着的都是哥哥?”
“为什么给我一个吃的,就直接扔眼前,不是好好放下?”
姥姥总是静静聆听,从不打断。
当倪萍抱怨母亲是后妈,给哥哥吃煎鸡蛋,给自己吃煮白菜。
姥姥温柔地说: “你没看你妈饭盒里就撕巴几块白菜帮子撒几颗盐粒。”
姥姥还告诉倪萍,家里的洗脸架是母亲最喜欢的家具。
但从她开始梳小辫起,母亲就先是一寸一寸地往下锯,再一寸一寸地往上钉,为的就是让她既不用弯腰、也不用驼背就能照镜子。
这些藏在细节里的爱,在姥姥的讲述中渐渐浮出水面;
让倪萍开始理解母亲的不易,慢慢放下心中的怨恨。
倪萍长大后,成为了一名主持人。
第一次主持《综艺大观》,就震住了场子。
开场词是这样的:“大家好我是倪萍,我从前跟你们一样,也是坐在底下看电视的,但从今天开始我换位置了。”
▲倪萍主持综艺大观
接着用同事们都看不上的山东话直播了一段天气预报。
瞬间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成为观众心中的“自家人”。
有人问她主持风格是怎么形成的,她说,自己的老师就是姥姥。
姥姥教她要“说人话”,每次拿起话筒,她都会在脑海里回想姥姥的教导:
用心看着人,用心和人说话。
别觉着自己比人家高,也别怕自己比人家矮。
后来在担任《等着我》的场内主持人时,倪萍总是亲切的拉着委托者的手,叫她们“大妹子”,“老姐姐”。
某一集节目中,一位山东大姐来寻找自己的大女儿,甫一上场,倪萍就看出她情绪不好。
立马迎上前拉着她的手,用山东话说:“老乡,干嘛苦着个脸,俺知道你不容易。”
大姐一听就开始掉眼泪,倪萍俯身给她拭去眼泪,说:“有好就有坏,有东就有西,苦到头了就甜了。”
不管来寻亲的人是什么身份地位,倪萍总能耐心倾听。
倪萍永远记得,姥姥总是教导她:“对人要像摊煎饼——面糊摊匀了,火候到了自然香。”
1991年,倪萍与一位导演相恋,一度谈婚论嫁。
倪萍全心投入这段感情,不仅照顾对方生活起居,甚至在他父亲病重时,主动担起了“儿媳”的责任。
在老人离世后,一手操办了老人的葬礼。
不曾想,后来这位导演结识了新欢,说自己和新欢是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后以女方怀孕为由,向倪萍提出分手。
6年全心全意的付出换来了这个结果,意想不到的打击让倪萍陷入了无尽的自我怀疑与否定之中。
姥姥得知消息,第一时间过来陪伴倪萍,倪萍向姥姥哭诉六年付出付诸东流。
结果姥姥反问:“你种过庄稼吗?旱死的麦子再浇水也活不过来,不如留着劲种新苗。”
▲倪萍和姥姥生活照
之后,姥姥想方设法分散倪萍的注意力。
给她做好吃的,带她出去逛街。
有天晚上,倪萍再度崩溃,姥姥指着窗外漆黑的天说:“天黑了就得认!但认命不是躺下等死,是咬着牙挺到鸡叫。”
第二天清晨,姥姥学着外面的鸡叫,把倪萍逗笑后正色道:“你看,天这不就亮了?”
后来倪萍就这样慢慢走出了阴霾。
到1999年,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
▲倪萍和儿子的合照
倪萍年仅4个月的儿子虎子被确诊为先天性白内障,医生警告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失明。
这一诊断让倪萍的生活瞬间崩塌。
整宿整宿地焦虑、失眠、抽烟,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看着倪萍颓废的模样,姥姥没有安慰,而是严厉质问:“你倒了,孩子怎么办?”
随后紧紧抱住她说出那句刻进倪萍生命的话:
“自己不倒,啥都能过去;
自己倒了,谁也扶不起你。”
治疗期间,姥姥一直宽慰这倪萍,每次打电话总用胶东方言叮嘱:“你要是救不了孩子,谁也救不了。”
后来历经12年奔波、9次手术、倪萍倾尽所有积蓄,虎子的眼疾终于痊愈。
后来倪萍在《姥姥语录》里写道:“姥姥的话像拴在腰上的绳子,每次要坠入深渊时,都能把我拽回来。”
2008 年,99 岁的姥姥因突发疾病被送入医院抢救。
医生告知倪萍,即便使用呼吸机也只能维持约 20 天的生命,而且过程痛苦。
再三思索后,倪萍选择放弃呼吸机,她说:“我和姥姥在一起生活了50年,这最后的日子不想让她痛苦地走。”
第二天清晨,姥姥平静离世。
为了纪念与姥姥的深厚感情,2010 年,倪萍将与姥姥一起度过的漫长岁月里的一件件小事串起来,写成了《姥姥语录》。
▲倪萍姥姥、妈妈和儿子的合照
倪萍说:“姥姥教会了我如何面对生活的磨难,她的爱,让我在黑暗中找到了方向。”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在哭诉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陷入痛苦和怨恨无法自拔。
但原生家庭,其实是我们无法选择的存在。
埋怨也改变不了太多。
并且很多时候,黑暗与光明是并存的。
总会有那么一个人,在你最无助的时候伸出援手,给予你温暖和力量。
我们就是靠着这些温暖与力量,一直走下去。
最后再努力地,去成为别人生命里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