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集团净利大跌97%,藿香正气口服液不“香”了?
出品 | 子弹财经
作者 | 孟祥娜
编辑 | 胡芳洁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随着大众对中医药认知不断加深,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功效的藿香正气口服液,已成为对抗外感风寒、暑湿不适的“家庭健康卫士”。
在山东潍坊,某消防管件工厂负责人向「界面新闻·子弹财经」透露,每到炎夏,都会在医务室备足藿香正气口服液,为高温作业的工人抵御中暑风险。
在藿香正气类产品市场中,太极集团的藿香正气口服液占据重要地位,在2024年中国非处方药“中成药感冒暑湿类”排行榜中稳居榜首。
然而,荣耀背后暗藏隐忧。2024年,太极集团全年营收123.86亿元,同比锐减20.72%;归母净利润仅2665万元,同比暴跌96.76%。毛利率也降至39.32%,为近七年最低。作为公司的明星产品,藿香正气口服液也难逃下滑命运,销量大跌35%。
4月25日,太极集团发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公司业绩再度下滑,营收28.28亿元,同比下滑33%,归母净利润7454万元,同比下滑70%。
曾经的王牌产品为何销量骤降?在整体业绩承压的局面下,太极集团又该如何破局?
1、多品类遇冷,净利暴跌97%
提到太极集团,很多人熟知的是它的王牌产品藿香正气口服液。
藿香正气口服液源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藿香正气散,太极集团在1989年联合成都中医药大学,通过动态提取、脱醇等现代制药技术,将传统散剂革新为吸收快、口感好的口服液剂型,并于1992年正式投产。
藿香正气口服液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夏伤暑湿所致的头痛昏重、脘腹胀痛、呕吐泄泻等症状,尤其适用于胃肠型感冒患者。产品一经推出便迅速打开市场。
(图 / 太极集团藿香正气口服液)
凭借临床疗效与良好口碑,藿香正气口服液助力太极集团在市场站稳脚跟,并推动企业于1997年成功登陆深交所。
作为核心盈利支柱,该产品多年来稳居太极集团营收榜首,构筑起稳固的利润防线。但在2024年,这款明星产品却卖不动了。
2024年,10ml×10支×70盒规格的太极藿香正气口服液销量为9236.79万盒,同比下滑35.34%,产量更是大幅下降51.2%。
不仅如此,太极集团抗感染领域的注射用头孢唑肟钠、解热镇痛类的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镇咳祛痰的复方甘草片,以及用于补充体液的氯化钠注射液等多款主力产品,均陷入销量下滑困局,核心产品矩阵全面承压。
虽然急支糖浆销量上涨,但难挡多品类业绩集体遇冷,公司整体业绩出现明显下滑态势。
(图 / 太极集团2024年财报)
2024年,太极集团交出了近三年最差“答卷”,全年营收123.9亿元,同比减少21%。
营收大幅滑坡叠加沉重税务负担,太极集团业绩遭遇“双重暴击”:控股子公司西南药业与全资子公司重庆中药材需补缴的1亿元税款及滞纳金,直接吞噬利润空间。
这使得公司归母净利润在2024年上演“雪崩式”暴跌,从2023年的8.2亿元骤降至0.3亿元,降幅高达7.9亿元,缩水幅度近97%,近乎一夜之间抹去过往盈利的九成以上。
令外界好奇的是,太极藿香正气口服液为何卖不动了?
2、藿香正气口服液为何卖不动了?
曾几何时,太极藿香正气口服液凭借显著的疗效和广泛的适应症,一跃成为市场“爆款”。
2022-2023年,其销售额分别实现70%、45%的高速增长,2023年更是突破22亿元,成功跻身超20亿级大单品行列。
然而,2024年公司将业绩下滑归咎于2023年高基数效应与渠道库存积压,为清理库存,下半年大幅加码促销力度,直接导致胃肠感冒类、抗感染类等药品销量集体走低。
而藿香正气口服液正是太极集团胃肠感冒类药品的拳头产品,虽受到高基数效应及库存积压影响冲击,但深层次来看,藿香正气类产品赛道日趋白热化的竞争态势,才是导致王牌产品业绩承压的核心症结。
藿香正气系列制剂已形成散剂、颗粒剂、丸剂、片剂、胶囊剂、软胶囊、滴丸、口服液、合剂九大剂型混战的局面。2018年,国家药监局将藿香正气水、口服液、软胶囊统一调整为非处方药,政策闸门的开启,市场瞬间涌入百家企业。
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藿香正气”相关批文高达628项,生产企业超百家。
尽管太极的藿香正气口服液凭借无酒精配方优势,精准切入儿童、驾驶员等特殊消费群体,占据市场主流地位,但低价传统水剂的持续分流,以及滴丸、软胶囊等创新剂型对市场的蚕食,正不断压缩其生存空间。
(图 / 药监局官网)
更具戏剧性的是,太极集团虽有持有全国仅有的两张藿香正气口服液生产批文的其中之一,但这并未带来想象中的稀缺红利。亚东生物的直接竞争,叠加其他剂型的跨界冲击,让太极的突围之路愈发艰难。
(图 / 国家药监局官网)
在销售终端,作为典型OTC产品,藿香正气口服液的销售高度依赖药店渠道。
最近,「界面新闻·子弹财经」走访北京4家药店发现,藿香正气类产品五花八门,让人挑花眼。曾经的明星产品太极藿香正气口服液,如今市场表现却有点尴尬。
首先是价格问题。太极藿香正气口服液一盒35元左右,在同类产品里属于中等偏上价位。进店询问时,4家药店的店员都没把它当第一选择推荐。即便消费者特意要求不含酒精的产品,店员也更倾向于推荐价格更低(30元以内)的藿香正气合剂。
针对孩子服用的需求,店员无一例外地放弃推荐太极藿香正气口服液,转而向推荐藿香正气丸。
店员解释称,丸剂颗粒小、吞咽方便,且药效相对温和持久,更适合儿童体质和用药需求。
其次是陈列位置。4家药店里有3家都把太极藿香正气口服液放在货架底部或是不显眼的位置。反观云南白药、同仁堂、葵花药业这些品牌的同类产品,都摆在黄金位置,更容易被顾客看到。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太极集团母公司国药集团旗下的国大药房,店员同样没推荐太极产品,而是优先介绍了其他品牌。
这一系列情况说明,太极藿香正气口服液在终端推广上压力不小,价格没优势,陈列位置差,连店员都不优先推荐,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确实不容易。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在营收承压的情况下,公司销售费用为32.87亿元,同比减少37.09%。如今,削减投入更使得产品推广受限,终端销售乏力。
追究背后原因,是否因产品零售端毛利率偏低,导致药店推广动力不足?对此疑问,太极集团至今未予回应。
市场调研还揭示出更深层的挑战,即消费者对藿香正气类产品的品牌敏感度极低。一位受访者坦言,“只要能治中暑拉肚子,买哪个牌子都行。”
这种“重功效、轻品牌”的消费心理,使得行业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潭,品牌溢价空间被严重压缩。
而年轻一代消费习惯的变迁,更让传统OTC产品雪上加霜——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上,电解质饮料、益生菌冲剂等新兴替代品正通过场景化营销抢夺市场,“中暑就喝藿香正气水”的传统认知正在瓦解。
站在行业变革的十字路口,太极藿香正气口服液若想重现昔日荣光,不仅需要破解价格与渠道的双重枷锁,更需在产品创新、品牌建设与消费教育上持续发力。
3、俞敏出任董事长,公司短债缺口35亿元
面对内忧外患,太极集团试图通过多元化策略破局,聚焦高端精制饮片、大品种衍生品及补益类中成药三大类别,不仅推出“藿香小可乐”、藿香个护产品等衍生产品试水大健康赛道,还搭建直播矩阵强化线上渠道,并启动“品牌焕新计划”重塑年轻化形象。
然而,市场反馈却不尽人意。
拿“藿香小可乐”来说,虽布局线上平台,但线下渠道覆盖不足,难以触达广泛消费群体,新品类未能有效反哺核心业务;终端渠道的推广困境,更使得营销投入难以转化为实际销量。
(图 / 太极集团藿香正气口服液官方微博)
2024年,太极集团大健康产品营收仅6亿元,同比下滑28.77%,这场多元化突围战仍面临重重考验。
在行业竞争加剧与自身业绩承压的双重困境下,太极集团也历经了一系列变革,股权变更与人事调整成为公司战略转型的重要抓手。
2025年1月,公司间接控股股东中国中药有限公司(国药中药)将其持有的太极集团有限公司(太极有限)约66.67%股权,无偿划转至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国药集团)。
这一举措于2月27日完成市场监督管理局变更登记,虽未改变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但简化了股权层级,优化资源配置与管理效率,为后续战略推进筑牢产权基础。
(图 / 2024年财报)
伴随股权结构的调整,太极集团人事变动频繁。2024年6月,李阳春卸任董事长,由俞敏接任;10月,俞敏不再兼任总经理,于宗斌走马上任。
进入2025年,多位董事、监事因退休或工作调整辞职,董事会迎来于宗斌、姜修昌等新面孔。4月23日,董事会又拟聘任郑洪涛为副总经理。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董高监团队中,除独立董事熊少希持有公司4700股外,其他人并不持有公司股票。
从公开信息来看,目前太极集团暂无股权激励计划。在行业内,股权激励常被用于绑定管理层与公司长期利益,缺乏这一激励手段,未来恐怕难以充分激发高管推动业务创新与业绩增长的积极性。
此外,资金状况亦是困扰太极集团的难题。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6.31亿元,上年同期为6.72亿元,经营现金流转负,这使得公司现金流较为紧张。
截至2024年12月末,太极集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6.8亿元,即使再加上1.4亿元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司持有太阳能部分股权),也不能覆盖44亿元的短期借款。随着经营现金流恶化下,偿债压力或进一步加剧。
综合来看,曾经凭借藿香正气口服液叱咤市场的太极集团,如今却在业绩泥潭中挣扎求生。产品销量下滑、多元化转型受挫、资金链紧绷,多重难题将这家老牌药企困在转型的迷雾之中。
对于太极集团而言,无论是重新打磨产品力、重塑品牌价值,还是破解资金困局,每一步都充满挑战。
*文中题图来自:太极集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