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医和我国不同

【本文由“懒得跟你吵”推荐,来自《说说医圈大瓜的事:北京协和的4+4,才是真正要命的问题》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纵想
  • 微博@DrCallie:

    看了些网友的评论,我们评论的侧重点可能不一样,因此各说各话。我不评论个别校友,只陈述一下我对协和4+4这个学制的看法。

    众所周知协和是模仿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建校的,打从一开始就是学美国的路子。美国的绝大多数医学院既没有八年制,也没有5+3或5+3+3,他们就是4+4,本科学什么的都有。之前提过我以前的PD徐老师,他在纽约做fellowship时的导师本科就是耶鲁大学英语系的。按网友的说法,“文科生”给人做胃镜肠镜那还能行?那就是行啊,人家本科是文科,但读了四年医学院,做了三年住院医培训和三年专科培训,通过考核和考试,就是合格的专科医生。

    协和搞4+4不是标新立异,是把美国医学院学个彻底。高中生直接上协和八年制有个问题,是很多人在十八九岁还没有弄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想做什么。我们这一级有读完大一就转系的,还有干脆退学的(后来重新高考去了清华计算机),就算读到毕业拿了学位,好些人也没有行医。相比美国的医学生,他们在读完本科之后再努力考取医学院,通常就是比较成熟的选择了。学医是个漫长的承诺,需要成熟坚定的心志才能坚持下来。

    搞4+4学制的两位师兄师姐都是协和八年制的,师兄是在美国通过培训、执业多年的心内科医生,师姐放弃了美国的麻醉科住院医职位回国搞教育,他们真正熟悉美国的医学培养路径,不是哪个土鳖在闭门造车。至于毕业以后,国内没有规范的residency和fellowship,哪个权贵家庭给小孩搞加速,不能怪到协和4+4头上啊,他们的小孩上哪个学制都能走捷径,因为国内就没有统一规范的住院医培训和专科培训。我在实验室听访问学者们说国内是怎么培养年轻医生的,现在晋升一律靠论文,没有背景的普通年轻医生,有人好几年都在实验室搞老鼠憋文章,看着学制长、培训时间长、履历上的文章也漂亮,其实真正上临床的时间没多少。美国的培训对手术和操作都有数量规定,外科住院医毕业时每种手术必须独立做过多少台。中国没有这个硬指标,如果大佬不放手,就算当了主治的人也只有开腹关腹的活儿做。在国内这种奇葩的培训和晋升制度下,上学和培训的时长并不一定和医术的积累成正比。

    师兄师姐只能在协和教务处这一小块地方搞搞教学改革,管不到更大的平台。4+4就是美国医学教育的正统学制,他们搞教学改革的初衷是为了真正和国际接轨。至于实际操作中有哪些变形的地方,只能说在权贵云集的首都,什么时候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4+4好不好,我不学医不敢评论。不过有些事我倒是听过,随便一说。美国学医和我国不同,一是贵,二是难。因为医生收入高,相应门槛就高,所以在金钱和智商上设置准入条件,也变相地“不坑穷人”。据说医学学费特别贵,大学本科读完一般学生都得欠一大笔学贷了,再读医学更要家里有矿了。而且医学术语来自拉丁语,在语言文字上就拦住一般人。所以,设置本科毕业再学医,也算人家顺应美国国情,不是什么弄清人生目标再行医,而是拉高学医门槛,维护医疗共同体的利益。这种情况下读出来的医生,入行就有巨大的经济压力,顺应医药集团,多开药、多赚钱也顺理成章。

我国学医其实应该适应自己的国情,不是所有的美国“先进经验”都值得学习。至少我国学生读医,门槛要低得多。那么相应的,行医门槛高一点,规培时间长一些,也算对病人负责。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