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农民增收困境与破局:粮食价格如何撬动乡村振兴

【本文来自《北方人不吃南方大米,尤其是籼米,根本就没有经销的》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今天看新闻,日本超市大米均价21元/斤,韩国均价7元/斤。我们这里,大约2~3元/斤吧,记忆中,从2000年后,粮价可能涨了一倍多吧。

经常在农村,有时候回老家,说实在的,部分种粮农民,这20几年的劳动生产率、种粮产出量并没有增加多少,粮价涨了一倍多,相对于通货膨胀来说,他们的收入相对于很多人,差距在拉大。取消农业税费,给予种粮补贴,开展土地治理水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险保障,这相当于让种粮农民增了收减了负,当然是有效果的。但这种效果主要还是外在的,无法有效增加种粮农民自主自由支配的收入。对于改善他们的家庭和个人生活,对于舒展他们的家庭和个人消费,对于建设持续、优质、高效农业,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推动力不足。

为什么呢?因为种粮如果没有持续稳定的效益,那谁会去谁愿种植粮食,那种粮业扩大投资的钱从何而来。仅仅靠外部提供补贴和外部无偿投入,投资的实际效益差、浪费大。如果种粮业不进行再投资不与时俱进提升,那么到某个时候,种粮业会不会太落后而难以满足需求?

合理的粮食价格,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之一。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