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没完没了了:车企“以价换量”背后的生存逻辑与行业洗牌

500

新能源观(ID:xinnengyuanqianzhan)原创

全文2847字,阅读时间8分钟

价格战真是没完没了了。

就在2025上海车展开幕前一天,特斯拉中国宣布了新的价格策略:焕新Model Y首次推出5年0息,6月30日前,首付7.99万元,月供低至约3060元。要知道,焕新Model Y才交付了两个月,且离它推出3年0息政策不足一个月。

蔚来全新品牌萤火虫从14.88万元的发布价降到了11.98万元,相当于打了八折。这对于一辆精品小车来说,幅度不算小。

500

图/萤火虫降价至11.98万元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比亚迪在打出“全民智驾”、兆瓦闪充技术和王朝网旗下汉L和唐L上市的组合拳后,近日对海洋网、王朝网三款车型推出限时一口价活动。其中,宋PLUS DM-i降1.6万元至11.98万元;海豹06 DM-i降1万元至8.98万元;海豹07 DM-i降1万元至12.98万元。

降价最狠的当属合资品牌。比如原价36.98万元的捷豹XFL现在标价18.98万元;去年在25万元左右的奔驰A级车,如今近乎腰斩;1.5T+9AT动力组合的别克君威,从30万元级的豪华轿车定价跌到了10万元出头。

事实上,“价格战”作为全行业常态,并没有减弱,只不过是被智能驾驶的声浪遮挡了一些而已。在这场“没有赢家只有幸存者”的战争中,2025年一季度机械制造行业平均利润率已跌破5%,倒闭离场的车企和品牌接二连三。

车企在利润与生存之间走钢丝,更深层的产业变革正在发生:技术迭代速度超过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速度,政策补贴退坡倒逼车企提前透支市场潜力,消费者对“降价减配”的质疑声日益高涨。

整个行业激烈厮杀、价值扭曲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生存逻辑,又将如何重塑汽车行业的未来格局?

1. 价格战众生相:从“明刀明枪”到”花式内卷”

2025年春节刚过,汽车市场就已硝烟弥漫,各大车企纷纷加入价格战的行列,竞争态势异常激烈。

特斯拉作为全球电动汽车的领军品牌,率先打响了价格战的第一枪。它推出“8000元保险补贴+5年0息”的组合拳,使得Model 3在中国市场补贴后22.75万元起,比美国市场低近30%,5年0息政策更是让月供低至2460元。

500

图/特斯拉优惠政策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这一举措迅速刺激了销量的增长,但也引发了诸多质疑。上海工厂产能利用率跌至70%,库存周期拉长至28天,销售提成大幅下降,只能依靠走量来冲业绩。

尤其是刚刚上市的新款Model Y,交付1个月后就推出了3年0息的优惠策略,紧接着又是1个月,免息3年变5年,优惠力度加大,试图让更多消费者从观望转向下订。

此外,特斯拉在技术上也面临着来自中国对手的挑战,理想的端到端+VLM智能驾驶技术架构、华为ADS 3.0等已部分超越特斯拉FSD,这都让特斯拉的销量号召力骤减,不得不通过价格来换取发展时间。

500

图/理想端到端+VLM与华为ADS 3.0架构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比亚迪则将花式“价格战”演绎到极致。先是以秦PLUS荣耀版7.98万元的低价强势杀入燃油车市场,喊出“电比油低”的口号;再是将“全民智驾”拉低到10万元级以下的车型;然后又推出“一口价”,促销无智驾的车型。

500

图/秦PLUS低至7.98万元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新势力车企同样不甘示弱。小鹏X9推出“0首付+5年0息”组合拳,综合优惠近7万元;蔚来则是5年免息叠加48张换电券。

500

图/小鹏优惠价格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但新势力车企普遍面临着毛利率低、亏损严重的问题。小鹏2024年净亏损扩大至104亿元,蔚来每卖一辆车亏4万余元。资本市场对它们也不乐观,2025年一季度,蔚来、小鹏股价较峰值下跌超80%。

传统车企也深陷价格战泥潭。广汽丰田锋兰达一口价8.98万元,威兰达直降4.4万元,还推出“三大核心部件终身质保”。

500

图/广汽丰田优惠价格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价格战中,合资品牌市场份额已从2020年的60%跌至2025年的不足30%。大众安徽工厂裁员30%,本田关闭武汉二厂,日产将中国产能削减40%。一位日系车企高管坦言,在电动化上慢了两年,每降价1万元,就有200家经销商退网。

2. 价格战背后的“生死逻辑”

在“价格战”中消亡的诸多车企也是直观反映了竞争的残酷。

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已有超过30家车企倒闭或者退出中国市场,而从2014年开启的新势力造车浪潮,60余家新势力如今也仅剩蔚小理和零跑,淘汰率超过九成。如极越、高合、远航和恒驰汽车等,缺席本次上海车展的哪吒汽车,也是风雨飘摇。

有车企退出,当然就有市场余量释放。当前的头部车企,特斯拉、比亚迪、蔚小理合计占据超70%份额,中小车企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某二线品牌CEO曾直言,降价不是为了赢,只是不想死得太快。

“马太效应”在市场中愈发明显,赢家通吃,比亚迪单月销量突破40万辆,相当于蔚小理全年销量之和。

即便强如特斯拉和比亚迪,新款车型上市导致的老款车型库存积压也是不得不面临的难题,降价就是释放库存的最好良药。

比如特斯拉在Model Y的改款车型上市前,就对老款Model Y采取了直降1万元、5年0息和可免费选配星空灰的叠加优惠措施。

500

图/老款Model Y优惠方案

来源/新能源观拍摄

而曾经说出“比亚迪在10-20万区间的车型上有定价权,但比亚迪不会搞的大家都没活路”的比亚迪总裁王传福,还是将智驾卷到了7万元级的海鸥上,将A+级纯电轿车秦L EV的价格定在了10万元级,甚至还在此后推出了几款爆款车型的一口价,不给友商喘息时间。

500

图/秦L EV指导价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当然,补贴政策退坡也是车企价格战的原因之一。众所周知,2026年新能源购置税将减半征收,车企需要在政策红利消失前抢占市场。某车企高管算了一笔账,一辆20万元的车,2025年能省1.8万元税,明年只能省9000元。

地方政府也在推动降价,比如深圳追加10亿元购车补贴,上海对置换新能源车给予1万元“绿色积分”,成都对建充电桩车企每桩补贴2000元。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警告称,2026年后,车企必须学会在“无补贴时代”生存。

3. 未来趋势:价格战之后,行业向何处去?

毫无疑问,对于车企来说,价格战是一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艰难决定”,而且,价格战对于行业、对于车企自身,甚至对于消费者造成的损害逐日剧增。

在今年3月底举办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就严肃批评了部分车企一系列不当行径。诸如“不惜牺牲利润抢占市场”,大打“价格战”,甚至在宣传领域毫无底线,“虚假宣传、恶意抹黑竞争对手”,种种乱象层出不穷。

500

图/发改委批评部分车企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所以,价格战之后,卷智能驾驶成了众多车企的突破口。小鹏城市NOA普及至20万元车型,比亚迪“天神之眼”剑指L3,华为ADS 3.0实现“车位到车位”全场景。

某车企高管放话:“2025年,无智驾不卖车!”

然而,消费者对智驾功能的接受程度仍有待提高。调研显示,60%用户认为“现有智驾功能华而不实”。智驾普及面临着技术门槛、成本压力和用户教育等问题。L3级事故责任界定不明,车企不敢全面开放;激光雷达单价仍超5000元,下沉市场用户宁愿要“真皮座椅”;某车主开启自动泊车后误踩油门,索赔20万元维修费。

积极寻求海外市场也是国内车企的突破方向。

比亚迪在国际市场也是动作频频,在瑞士推出三款新能源车型,计划2025年底设立15个销售点;奇瑞与西班牙Ebro合资建厂布局南欧市场,越南工厂预计2026年投产;吉利则计划2030年实现海外销量中50%来自本地生产。

此外,小鹏、理想等新势力加速布局中东和欧洲,其中小鹏对于2025年海外销量目标较为乐观。不仅如此,宁德时代在德国、匈牙利建电池工厂;蔚来投资欧洲能源网络降低补能成本;上汽、奇瑞等通过“整车+零部件”联合出海模式,在俄罗斯/中东建立本土化供应链,等等。

500

图/小鹏汽车进军波兰市场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价格战,或许还将继续。那些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构建生态壁垒、敬畏用户价值的企业,才能在这场淘汰赛中幸存下来,定义汽车行业的下一个十年。而那些靠“PPT造车”“资本催熟”的玩家,终将被市场淘汰,成为行业发展史上的过客。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