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车深夜甩客致女子被丢服务区,滴滴安全保障能否“在线”?

  随着网约车行业的蓬勃发展,滴滴等网约车平台凭借便捷、高效的服务,成为了众多乘客的首选。然而,这种人们习惯了的便捷出行方式,背后的安全隐患却如影随形。

 

  据澎湃新闻等媒体报道,近日,云南李女士通过滴滴顺风车出行时遭遇“中途换车甩客”风波,司机接单后擅自更换车辆、取消线上订单并胁迫线下支付,遭拒后竟将她深夜遗弃在高速服务区。

 

  对此,滴滴平台方面表示,李女士提供的涉事车辆在平台上已注销,不想因此事和乘客讨价还价,提出补偿500元现金的方案。

 

  在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看来,此次事件再次暴露了滴滴平台在车辆及司机资质审核和监管方面的漏洞。平台需要进一步加强审核机制,完善动态监管和应急处理体系,同时提升客服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以此保障乘客的安全和权益。

 

  柏文喜表示,尽管滴滴平台在过往多次整改后上线了多项安全功能,但此次事件表明,平台在车辆及司机资质审核和监管方面仍存在漏洞。此外,顺风车业务的准入门槛相对网约车更低,审核流程不够严格。例如,顺风车司机不需要办理相关营运证件,这使得一些不符合资质的车辆和司机更容易进入平台。部分司机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可能会通过违规手段(如中途换车、取消线上订单、胁迫线下支付)来逃避平台监管和费用结算。

 

  柏文喜还提到,滴滴客服在处理乘客投诉时反应迟缓,未能及时采取措施制止违规行为。此前类似事件中,客服也存在类似问题,导致乘客安全无法得到及时保障。

 

  知名危机公关专家、福州公孙策公关合伙人詹军豪也持有类似观点,他向大公科技表示,此事件核心在于滴滴对车辆、司机资质审核及行程监管存在重大漏洞。车辆审核方面,平台未严格核查车辆实际使用性质与所有权,导致已注销车辆仍能接单;司机资质审核不严,部分司机存在违规记录却能通过审核。行程监管方面,平台对司机擅自取消订单、更换车辆等异常行为缺乏实时预警与干预机制,且未对行程录音录像,致使乘客遇险时缺乏维权证据。

 

  詹军豪指出,此次事件将重创滴滴声誉,引发公众对其安全保障能力的质疑,甚至导致用户流失。从公关危机处置视角,滴滴应立即成立专项小组,向公众致歉并公布调查进展;对涉事司机追责,将其列入行业黑名单;加强技术投入,完善行程监控与预警系统;建立快速响应的投诉处理机制,及时赔付受害乘客。但因平台屡次出现安全事件,信任重建需长期努力,后续能否消除影响取决于整改成效。

 

  与此同时,大公科技就平台责任、行业规范等问题,微信联系了滴滴打车相关人员,但截至目前仍未得到任何回复。

 

  而这并非滴滴首次陷入负面舆论漩涡。早在2018年,澎湃新闻报道称,空姐李明珠乘坐滴滴顺风车时不幸遇害,之后又发生了乐清女孩遇害案。

 

  除了安全事故,滴滴还面临数据安全问题。2022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法对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涉嫌违法行为进行立案调查。经查明,滴滴存在多项违法违规行为,如违法收集用户手机相册中的截图信息1196.39万条,过度收集用户剪切板信息、应用列表信息83.23亿条,过度收集乘客人脸识别信息1.07亿条等,违法处理个人信息达647.09亿条。

 

  就在前不久,一则关于“滴滴崩了”的词条登上微博热搜。据了解,2025年4月3日,有网友通过社交平台反映称,滴滴顺风车服务系统崩溃,出现支付问题。

 

  如今,网约车已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滴滴作为行业头部平台之一,一举一动都关乎着广大乘客的切身利益。但是,从安全事故到数据泄露,从服务乱象到系统故障,频发的负面事件不断消耗着公众的信任。如何重新赢回用户信赖,仍是滴滴亟待解决的课题。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