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毕业生谈山大“学伴”事件:请将镜头和焦点还给“留学生特权”

首先声明:本人反对山大“学伴”项目!只求大家对山大女生嘴下留情!!!!

2018年从山大毕业,硕士三年以来有幸同学相处和睦、老师教授和蔼渊博,想来余生会一直回忆简单快乐而又收获颇丰的校园时光。但是,一年以来,母校风波不断,一直出现在舆论的风口浪尖。

恰好我毕业不久,对山大基本情况基本了解,加之受益于足够“国际化”的研究生班级,与留学生的接触也说得过去。荷兰留学一年后,更是感觉自己有义务、亦或有责任复盘愈加发酵的山大“学伴”事件的发展脉络,用“山大毕业生”和“现任留学生”的身份发表一下自己的拙见。

1、备受争议的山大“学伴”项目

7月6日——据澎湃新闻爆料,有网友6日在微博发文质疑该项目实施的合理性,“山东大学一个留学生配三个学伴,从2017年的一对一配对,改革为2018年的每个留学生配三个健康学伴,形成三人学伴小组”。

由此可见,该网友最一开始将问题矛头放在了为什么以及凭什么给留学生配“学伴”,一个不够还要三个?!

7月7日——山东大学对此作出回应.

500

7月9日——舆论继续发展,网友们开始质疑“低质量”留学生和“洋垃圾”的特权问题。福州出现外籍学生暴力抗法 事件之后,舆情进一步发酵。

500

7月11日——新民周刊发布微博,将镜头和焦点转移到“学伴以女生为主”

500

结合网友透漏出的山东大学学伴申请表,大家开始质疑学校是否有“以女生为主”的选择标准来挑选合格”学伴“,甚至发展为“山大鼓励该校女生为异性留学生服务”。“easy girl”、“拉皮条”等污言秽语等激化男女对立的话题越来越多。

500

7月12日——山大对表格中出现“结交外国异性友人”不当选项等问题做出官方道歉。

2、综上所述,网友们究竟在议论什么?

简单梳理事件的发展脉络之后,我们可以发现,网友们的议论焦点大致有三个:

首先,所谓的“留学生特权”存不存在?

之后发展为,“女生居多”的结果是否根源于山大“学伴”选择标准有预设立场?基于此观点,网友相关讨论发展为“一男配三女”、“山大女生沦为三陪”、“绝不会让自己姑娘进山大陪老外”。在网友嘴里,山大女生莫名其妙地完成了“学伴”项目的“受害者”到“耻辱者”的身份转变。

500

最后,也是问题的根源,一部分网友开始质疑我国一直以来的留学生政策,是否资格过于宽松。

3、究其根源,山大“学伴”项目是什么?

据山东大学回应,山大留学生“学伴”计划于2016年首批开始施行。2016年10月山东大学国际事务部就曾发表《山东大学“学伴项目”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中表明,“学伴项目”是为增加中国学生与留学生的理解与交流,促进山东大学学生国际化的一项活动,优先选择“有较高的英语或日语、韩语、俄语等外语水平”的学生(不限于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官网公布,活动接受来自山东大学28个学院内共计360份报名信息,在报名的122名留学生和238名中国学生中,成功选拔出122对友好“学伴”。

我们可以确切地得知一个讯息,“规定或鼓励女生”参加的讯息无处可查。

那么“学伴”项目推行的目的在于什么?

从校方回应看,

素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诉求的山东大学,如何更好地“国际化”是校方的目的之一。由网友透露,留学生的比例与学校排名有关,这也佐证校方为何把留学生看作“未成年的孩子”一样特殊照顾。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有类似于山大“学伴”项目的内地高校不在少数,虽然在称谓上有所不同。从山大的官方回应中也可得知,该项目“合理也正当”,“符合国家来华留学质量标准规范”。但事情为何发展至此,山大领导难辞其咎。

从在校生回应看,

在山大学生回应澎湃新闻采访中提到,“学伴是很正常的学习交流项目,已经办了好几年了”,并且“‘学伴计划’会要求学伴一起做任务,比如一起看书、看电影”。从此可见,大多数同学从一开始并没有如山大研究生会相关截图中所说,抱着“结交异性”的目的参加活动,反而是因为互利互赢、练习口语。

4、作为山大毕业生,我来解释一下为何“女生居多”

对山东大学稍微了解的人都知道,山大除了近日层出不穷的“丑闻”之外,另一个让人热议的话题就是复杂且分散的校区。有人讲过,即使情侣高考后有幸考入同一大学,但在山大,你依旧可能是异地恋。

山东大学校区分散在山东省济南市、威海市和青岛市,而在济南,各个学校又分散在中心校区、洪家楼校区、趵突泉校区、千佛山校区、软件园校区和兴隆山校区共6个校区。

“学伴”事件的焦点集中在济南,而留学生大部分居住在最大的中心校区(包括临近的洪家楼校区)。

之前有校友提过,中心校区周边多为文科学院,所以女生更为集中。这个说法颇为正确,但并没有直击问题的根本。

在讨论与留学生乃至外国人相处的问题时,我们不要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外语水平。当然,大多数朋友在本科毕业前,即使六级没过,四级证书肯定是要拿到手的,毕竟关系到毕业问题。但是,在山大《规定》中提到,优先考虑“有较高的英语或日语、韩语、俄语等外语水平”的学生。这个时候,外语水平普通的同学,包括我,即使有想法,还会主动与外语学院的“大佬”们竞争吗?

告诉你一个秘密!外语学院,恰好,就在与中心校区隔一个街区的洪家楼校区。

所以,清楚为什么“女生居多”了吗?

还不懂的,请去搜索一下全国高校外语学院的男女生比例。

“学伴”事件为何发展至此,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网友对于“洋大人”现象和留学生特权的不满。当然,山东大学于7月7日的回应,也是激化矛盾的导火索。作为山大毕业生,我对于学校面对舆论无所作为的态度,深感不满。与之对比的是,山大同学却在第一时间站出来,无惧“洗地”等标签的污名化,竭力地为母校“擦屁股”。但同学们的热情总归有一天会被消耗殆尽,那一天山大又要如何处理类似的“丑闻”呢?继续“装死”亦或“被迫”发一篇道歉信呢?

根据自身经历,山东大学的留学生分为英语授课和中文授课两个轨道,不同轨道的录取标准和课程要求是截然不同的。我推测,有“学伴”协助需求的留学生,无疑是属于英语授课的吧?!相信大家都清楚,有些留学生拿着国家奖学金和生活补助来华,临毕业一句中文都不会,从不主动融入当地文化。到了讨论这种留学生“特权”是值得存在与否的时间了。

尊重永远是相互的。中国从不拒绝朋友,但也不欢迎“高高在上”的朋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