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缺温度
文 | 商观
2023年中,《商业观察家》在总结美团未来经营可能面临的风险时,曾提到以“冷冰冰”的交易效率见长的美团,未来做服务电商、服务零售的风险之一可能是“缺温度”。
不到两年时间,京东于当下所发起的外卖大战,攻击的似乎正是“温度”。
京东要规模为骑手缴纳五险一金;京东创始人刘强东与骑手兄弟相称举杯共饮;京东承诺对商家低扣点;京东推出的外卖营销理念是要科技向善;京东外卖走品质外卖路线要做食品安全社会信任;京东做外卖的整个操盘团队则是美团“故人”——早期的美团外卖团队。
一
护城河
通过千亿级的补贴与投入,基于外卖这个高频消费场景与高频订单密度,美团养出了它的软件技术。
高频与“规模效应”养出了技术,而技术又支撑放大规模效应。这构成了美团的“护城河”。
目前,外卖市面上,还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在每单履约成本、履约时效、履约路径与调度计算效率等方面,超过美团。
以每单履约成本为例,美团要比友商低至少2块钱。
在单均行驶距离层面,美团通过动态路径计算调度实现了行业最低的单均2公里内的配送距离,而每减少一公里,每单骑行可以节约0.5元成本。
美团的算法调度体系,通过AI等可以实时处理十亿级的每小时调度请求,可以将众包骑手日均配送单量大幅拉升,进而降低空载率,并减少运力浪费。
在定价机制上,美团可以实现动态定价,有能力推出更精细的计费模型——基础服务费+里程费+时段费,进而实现更高水平的流程化、标准化的分工与提效。支撑这套计费模型的则是大数据与算法,美团通过大数据与算法实现了动态调整定价与优化效率,而这,有利于成本管控。
在商家与骑手端,美团建立了覆盖密度更大的网络。商家密度大,可以缩短骑手取餐半径;骑手密度高,高峰时段运力调配效率大幅领先。
订单层面,美团外卖实现6000万-8000万的日单量水平,非餐饮的美团闪购订单也突破1800万日单,一方面,规模效应的产生,让美团能更好出边际效应,它的每单配送成本、配送时效、算法调度效率、总部及研发成本的摊薄等等,都能支撑其拉大与竞争者的差距。
另一方面,向非餐饮场景的持续扩张,不断积累的单量水平又能持续推动更大的规模效应产生。
二
温度
那以效率见长的美团,有没有风险呢?
也有的。
就是温度。
服务业是一个需要有温度的行业,去一家便利店买东西,如果店员爱答不理,顾客下次可能就不来了。如果另一家便利店的店员每次都会对你报以微笑,你可能就会成为它的忠实顾客。
美团以效率驱动的模型,外在的表现一般都会给人冷冰冰的感觉,消费者一般难以体感到温度与情绪。“算法驱动”也会让骑手“疲于奔命”。
如同拼多多创始人黄峥早前评价京东,说京东注重效率,以效率为核心,但在京东购物缺乏乐趣,总给人冷冰冰的感觉。
于是,看拼多多后续发展,它引入了更多社交互动的售卖模型,消费者可以相互打扰组团购买及砍价,以一件商品形成了基于拼多多的人情纽带,进而增加了沟通。
拼多多也做出了拼小圈这种以朋友关系为纽带的产品形态,让人的购物产生网络联系,不再是个体孤立的购物行为,而是将朋友之间相约线下逛街的场景进行了部分线上化,起到了朋友相互间的推荐“导购”作用。
拼多多还做出了很多游戏营销互动产品等。这些让拼多多做出了增量市场。
美团其实也有过去京东的问题,以交易效率为驱动,会给人冷冰冰的感觉。骑手会抱怨算法的“不近人情”而缺乏社会温情与安全感;商家困惑于“高扣点”下的疲于奔命;消费者则无法获得面对面的肢体信息与情绪互动,购物开始失去乐趣;到一定程度,甚至员工都会思考到底在为什么而工作,为什么而拼命战斗。
缺乏温度,对于做出更大的市场增量也有影响。因为温度与情绪能带来消费增量,正向的肢体信息会带来更多的互动,而人们是愿意为情绪、温度、互动而花费更多金钱的。
所以,过去,《商业观察家》一直觉得,做服务电商的美团,做本地服务业线上化的美团,对于温度、情绪、肢体信息的线上化,一直有所欠缺,这既构成了竞争的风险,也不利于更好地去开拓增量市场。
现在京东加入了外卖战局,现阶段,它的效率肯定比不过美团,但它能不能在本地服务业线上化这块带来突破?带来更好的“温度”,基于更好的“温度”做出更大的市场增量?
值得美团思考。
三
人情社会
到目前为止,中国社会依然还是一个人情社会,并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社会。
“人情社会”也并不是自上而下推动出来的产物,而是自下而上的共鸣“结果”。
不要搞错了,“人情社会”的形成是因为它的广大群众基础。
“人情社会”其实是一种生存智慧,是在中国这个特殊土壤环境中适配长出来的一种特别的“智慧生存方式”。
中国人总会相互说,我欠你一个人情,你欠我一个人情。似乎“人情”是可以交易交换的,但同时,人们却又不会对“人情”进行任何标准化量化的界定与定价。它始终处在一个似有似无、似清晰似模糊的地带,同时,人情也成为中国人相互联系互动的“温度”纽带。“人情”也成为一种“信用”资产——你帮助我,我会记得会还,我的“人情”可以预支“资源与帮助”。
想想看,如果“人情”可以“清晰”定价,“弱势群体”会有议价空间与议价能力吗?
如果没有“人情”存在,“弱势群体”要生存下来会不会更艰难?没有规模优势的个体,要如何更好地生存下来?
如果没有“人情”存在,社会会不会变得更势利?利益冲突会不会更频繁与更“刚性”?
“人情”可以把“利益”模糊化,可以把“规则”模糊化。
不要轻易地认为,中国的“人情社会”可以被轻易改变与被“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