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式外交:黎巴嫩战后启示录 @《基式外交研究》2025年第21期
作者:亨利・A・基辛格
译者:大外交青年智库基式外交研究中心
来源:《基式外交研究》2025年第21期“经典文献重译”专栏文章
审定:基式外交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
文源:Kissinger, Henry A. "After Lebanon." The Washington Post, September 13, 2006.
声明:基式外交研究中心转载、编译与翻译的内容均为非商业性引用(学术研究),不作商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即刻联系,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邮箱:fydwjzhuanyong@126.com
一、中文
当前关于黎巴嫩问题的公共讨论中,两种观念占据主导地位。其一认为真主党是游离于法律之外的典型恐怖组织;其二声称停火协议标志着黎巴嫩战争的终结。这两种观点皆与事实相悖。
真主党实为基地组织模式的癌变扩散。它公然以“国中之国”的姿态运作,在黎巴嫩领土上维持着一支远超该国正规军实力的武装力量,公然藐视两项联合国决议。这支由伊朗资助和训练的军事化组织,以建制化部队与强敌展开正面对抗。作为什叶派政党,其成员在黎巴嫩政府中担任部长职务,却自视为不受政府决策约束的特权阶层。这种植根于一国领土的非国家实体,具备国家形态的所有特征,并得到地区大国的背书,实为国际关系史上未曾有过的异质现象。
自成立以来,真主党几乎持续处于战争状态:1983年袭击美军贝鲁特军营致241名海军陆战队员丧生,迫使美国撤出维和部队,开启第一轮战端;2000年通过持续袭扰迫使以色列从黎巴嫩南部撤军,完成第二轮战略目标;今夏越境绑架两名以色列士兵引发以军报复性打击,则标志着第三次大规模冲突的爆发。
我们目睹的绝非零星的恐怖袭击,而是针对主权与领土完整国际准则的精密战略打击。真主党与基地组织的崛起,昭示着跨国效忠正在消解传统国家认同。驱动这一挑战的根源,是圣战主义者坚信现存秩序本身即为非法,其斗争手段具有天然正当性。在他们眼中,战场不应受制于其所拒斥的、基于世界秩序原则划定的国界;被我们视作恐怖的行径,在他们看来正是瓦解非法政权的战争行为。
停火绝非战争的终结,而是开启了更复杂的博弈阶段。激进国家与跨国非国家组织(常以民兵形态存在)的合流,构成对全球秩序的双重冲击。这种威胁在中东尤具破坏性——该地区国界鲜少体现民族传统,且成型不足百年。但其蔓延之势可能波及任何激进伊斯兰势力活跃之地。各国领导人因此陷入两难:既要遵循现行国际秩序原则(其经济命脉所系),又不得不屈从甚至迎合跨国运动(其政治生存所需)。
黎巴嫩危机恰是这一模式的典型案例。依传统国际秩序规则,这场战争理论上发生在黎巴嫩与以色列两个国家之间——实则两国几乎不存在根本利益冲突。联合国停火决议明确指出,危机由真主党挑起,该组织三十年来始终阻止黎巴嫩武装力量进驻毗邻以色列的南部地区。但根据现行国际规则,美国国务卿却不得不与无力执行停火的黎巴嫩政府谈判,而真正具备执行能力的实体从未正式接受协议。
黎巴嫩战争的真实目标具有跨国属性,与黎巴嫩国家利益无涉:以对以色列和美国的共同仇恨弥合逊尼派与什叶派千年裂痕;缓解伊朗核计划面临的外交压力;展示以色列在高压下可能沦为“人质”;确立伊朗在任何谈判中的关键地位;破坏巴勒斯坦和平进程;证明叙利亚(真主党第二大支持者)仍具左右黎巴嫩局势的能力。
评估黎巴嫩战争的得失,须着重考量心理政治维度。尽管真主党遭受重创,但核心心理现实在于:该组织建制完好无损,而以色列既未能(或不愿)遏制对其领土的火箭弹袭击,亦未能将军事优势转化为战后谈判的政治资本。
关于停火执行的讨论,多将传统准则套用于史无前例的局势。战争主要参与者之一(真主党)并非停火缔约方,且拒绝按联合国决议要求解除武装或释放被绑士兵。本应执行协议的国家态度暧昧——顾忌与伊朗的关系,恐惧本土遭恐袭,以及改善与叙利亚关系的考量(虽次之)。
联合国驻黎南部临时部队(UNIFIL)的授权反映了这种迟疑。科菲·安南秘书长声明,UNIFIL任务非解除真主党武装,而是推动"须通过谈判和黎巴嫩国内共识实现的政治进程"。叙利亚宣称视UNIFIL在边境部署为敌对行为,联合国竟予默认。当维和部队被禁止应对最可能出现的挑战时,政治进程何以推进?以什叶派为主、装备陈旧的黎巴嫩军队,既无力解除真主党武装,亦无法管控叙黎边境。
更复杂的是,真主党作为议会政党和内阁成员,可通过协商决策机制对贝鲁特政府的执行行动行使否决权。该组织下一步或通过恐吓手段掌控政府,利用战争积累的声望操弄民主程序。在此情形下,伊朗与叙利亚在塑造停火规则方面,将比可能因袭击伤亡而撤出的联合国部队更具优势。
黎巴嫩战争彻底改变了以色列的战略处境。此前,巴以问题虽激烈,仍囿于国家体系传统原则:以色列合法性、巴勒斯坦建国、边界划分、安全安排与和平共处规则。从拉宾“土地换和平”到沙特和平倡议,再到沙龙单边撤离计划,“和平进程”始终以国际承认的国家间协议为终极目标。
真主党及其他拒斥主义势力正全力阻挠此进程。控制黎南部的真主党、边缘化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的哈马斯等圣战组织,对阿以温和派的方案嗤之以鼻。他们否认以色列存在的根本权利,而非反对特定边界划分。
传统和平进程现已支离破碎。在遭受加沙与黎巴嫩非国家圣战者导弹袭击后,以色列难以继续视单边撤军为和平之路,亦无法找到能担保安全的合作伙伴。当前以色列政府更无力实施沙龙计划中从西岸撤离八万定居者的构想。
持续维持现状终非长久之计。黎巴嫩战后亟需新的路线图支撑全面中东政策。应对非国家极端主义与国家强权政治交织的危机,需要美、欧与温和阿拉伯国家共同制定统一战略。唯此方能促使被占领土上出现接受和平共处的领导力量。
所有问题最终指向伊朗的挑战:培植黎巴嫩“国中之国”真主党、资助伊拉克“国中之国”萨德尔武装、推进核武计划(将引发核扩散失控,为系统性破坏区域秩序提供保护伞),当前挑战已超越既有框架内的调整,直指世界秩序存续。
构建由温和阿拉伯国家支持的大西洋共同政策刻不容缓——无论既往合作经验多么令人沮丧。伊拉克战争引发的“美国鲁莽 vs 欧洲逃避”的争论,与当前全球面临的危机相比已微不足道。大西洋两岸必须集思广益,应对核武装中东背景下“更广泛战争演变为文明冲突”的共同威胁,而非纠结于安理会决议的临时磋商。这不能通过安理会决议的临时讨价还价实现,而应让决议产生于共识战略。
许多国家比美国政府对外交前景(尤其对伊朗)更显乐观。我们应倾听这些声音,认真探索化解对抗的路径。但欧洲盟友需明确:此进程不应受国内政治或舆论压力驱使,须设定外交灵活性的底线与时限,防止谈判沦为新一轮袭击的掩护。
黎巴嫩危机中已显现合作曙光:欧洲与美国达成足够共识,美国也充分关注欧洲关切,美欧在安理会达成协调外交,并为黎南部部署重要维和力量。
这种合作能否在新阶段持续,特别是联合国在黎巴嫩的努力能否成为应对危机的手段而非回避决策的工具,在即将到来的伊朗谈判中尤为关键。自苏联解体以来,有识之士始终质疑:缺乏共同威胁认知的大西洋纽带能否维系?如今我们深知:构建新世界秩序已非选择,而是避免全球灾难的必然要求。这非大西洋任何一方可独力完成。共同的危机认知能否重燃使命共识?历史正在等待答案。
二、英文
篇幅有限,英文略
三、译文拾贝
Metastasization of the al-Qaeda pattern
中文解释:基地组织模式的扩散(引申为恐怖主义组织的结构性复制与跨国渗透)
原句语境:"Hezbollah is, in fact, a metastasization of the al-Qaeda pattern."
State within a state
中文解释:国中之国(国际法框架下的非国家实体,行使准国家职能)
原句语境:"It acts openly as a state within a state."
U.N. resolutions
中文解释:联合国决议(安理会 / 大会通过的具有政治约束力的国际文件)
原句语境:"in defiance of two U.N. resolutions."
Transnational non-state groups
中文解释:跨国非国家集团(超越国界的政治军事组织)
原句语境:"radical states with transnational non-state groups sometimes organized as militias."
Jihadist conviction
中文解释:圣战主义信念(主张通过暴力建立伊斯兰秩序的宗教政治意识形态)
原句语境:"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this challenge is the jihadist conviction that it is the existing order that is illegitimate."
Illegitimate regimes
中文解释:非法政权(基于宗教或意识形态标准判定的非正当统治实体)
原句语境:"undermine illegitimate regimes."
Principles of world order
中文解释:世界秩序原则(主权、领土完整等构成的国际体系基础)
原句语境:"principles of world order they reject."
Cease-fire resolution
中文解释:停火决议(联合国主导的冲突终止协议)
原句语境:"The U.N. cease-fire resolution affirms that the crisis was provoked by Hezbollah."
Blocking veto
中文解释:否决权(通过阻碍共识达成的政治博弈手段)
原句语境:"Hezbollah thus has at least a blocking veto on those issues."
Transnational loyalties
中文解释:跨国忠诚(超越民族国家认同的意识形态归属)
原句语境:"transnational loyalties are replacing national ones."
Militias
中文解释:民兵组织(非国家正规武装力量)
原句语境:"organized as militias."
Existing international order
中文解释:现行国际秩序(二战后建立的以主权国家为核心的全球治理体系)
原句语境:"principles of the existing international order."
Diplomatic pressure
中文解释:外交压力(通过政治孤立、制裁等手段迫使政策改变)
原句语境:"to relieve diplomatic pressure on Iran's nuclear program."
Palestinian peace process
中文解释:巴勒斯坦和平进程(旨在解决巴以冲突的多边谈判框架)
原句语境:"to scuttle the Palestinian peace process."
Psych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rms
中文解释:心理与政治层面(冲突评估的双重维度)
原句语境:"assessed in large part in psych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rms."
Disarm
中文解释:解除武装(终止非国家实体的军事能力)
原句语境:"refused either to disarm or to release the two Israeli prisoners."
U.N. force
中文解释:联合国部队(国际维和行动的军事力量)
原句语境:"the mandate for the U.N. force in southern Lebanon reflects these hesitations."
Syrian border
中文解释:叙利亚边境(黎巴嫩与叙利亚的争议边界)
原句语境:"control the Syrian border."
Consensus
中文解释:共识(政治决策中的全体一致原则)
原句语境:"Both institutions generally make decisions by consensus."
Intimidation
中文解释:恐吓(通过暴力威胁影响政治进程)
原句语境:"dominate the Beirut government by intimidation."
Democratic procedures
中文解释:民主程序(选举、议会辩论等制度性政治机制)
原句语境:"manipulating democratic procedures."
Rearmament
中文解释:重新武装(恢复军事能力的过程)
原句语境:"prevent rearmament of Hezbollah."
Security arrangement
中文解释:安全安排(保障地区稳定的多边协议)
原句语境:"the security arrangement and rules for peaceful coexistence."
Land for peace
中文解释:以土地换和平(通过领土让步换取安全保障的外交策略)
原句语境:"Prime Minister Yitzhak Rabin's 'land for peace' formula."
Unilateral withdrawal
中文解释:单边撤军(单方面改变领土现状的军事行动)
原句语境:"Prime Minister Ariel Sharon's concept of unilateral withdrawal from occupied territories."
Rejectionist groups
中文解释:拒绝主义团体(反对现有政治解决方案的激进组织)
原句语境:"Hezbollah and other rejectionist groups are determined to prevent precisely this evolution."
Palestinian Authority
中文解释: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
原句语境:"marginalized the Palestinian Authority in Gaza."
Status quo
中文解释:现状(维持现有政治军事格局)
原句语境:"an indefinite continuation of the status quo is not sustainable."
Road map
中文解释:路线图(分阶段实现政治目标的行动计划)
原句语境:"Some new road map must emerge to underpin the comprehensive Mideast policy."
Atlantic ties
中文解释:大西洋联盟关系(欧美跨大西洋伙伴关系)
原句语境:"the Atlantic ties can be maintained in the absence of a commonly perceived danger."
Global catastrophe
中文解释:全球灾难(核扩散、大规模战争等威胁人类生存的危机)
原句语境:"potential global catastrophe."
Common purpose
中文解释:共同目标(国际社会协调行动的基础)
原句语境:"regenerate a sense of common purpose."
Nuclear proliferation
中文解释:核扩散(核武器技术向非核国家传播)
原句语境:"drive nuclear proliferation out of control."
Regional order
中文解释:地区秩序(特定地理区域内的权力结构)
原句语境:"systematic destruction of at least the regional order."
Ad hoc bargaining
中文解释:临时讨价还价(缺乏战略框架的应急谈判)
原句语境:"cannot be done through ad hoc bargaining over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s."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s
中文解释:安理会决议(联合国最高级别国际决议)
原句语境:"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s should emerge from an agreed strategy."
Diplomatic flexibility
中文解释:外交灵活性(谈判中调整立场的策略空间)
原句语境:"a bottom line beyond which diplomatic flexibility cannot go."
Time limit
中文解释:时间限制(防止谈判拖延的机制)
原句语境:"a time limit to prevent negotiations from turning into a shield."
Peacekeeping force
中文解释:维和部队(联合国监督停火的军事存在)
原句语境:"supply a significant peacekeeping force for southern Lebanon."
Iran negotiations
中文解释:伊朗谈判(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多边外交努力)
原句语境:"even more true of the impending Iran negotiations."
Coordinated diplomacy
中文解释:协调外交(多国联合制定的外交策略)
原句语境:"produce a coordinated diplomacy in the Security Council."
Moderate Arab states
中文解释:温和阿拉伯国家(主张通过对话解决争端的阿拉伯政权)
原句语境:"moderate Arab states."
Security net
中文解释:安全屏障(防止危机扩散的保障机制)
原句语境:"provide a safety net for the systematic destruction."
Shields for developing new assaults
中文解释:为新袭击提供掩护(利用谈判拖延时间准备军事行动)
原句语境:"prevent negotiations from turning into a shield for developing new assaults."
Military power
中文解释:军事力量(国家或组织的武装能力)
原句语境:"gear its military power to political objectives."
Bargaining positions
中文解释:谈判地位(影响协议内容的实力基础)
原句语境:"providing bargaining positions after the cessation of hostilities."
Hostile act
中文解释:敌对行为(国际法认定的战争行为)
原句语境:"Syria has declared that it would consider the deployment a hostile act."
Obsolescent weapons
中文解释:过时武器(技术落后于时代的军事装备)
原句语境:"armed with obsolescent weapons."
Internal Lebanese consensus
中文解释:黎巴嫩内部共识(各政治派别达成的基本政治协议)
原句语境:"encourage a political process ... through negotiation, and an internal Lebanese consensus."
Transnational jihadists
中文解释:跨国圣战分子(超越国界的宗教极端武装分子)
原句语境:"attacked with missiles from both Gaza and Lebanon launched by non-state jihad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