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助贷,承担不了24%之重
助贷新规发布后,36%的资产还能不能做?或者,36%的资金还能不能拿到。
能吗?首先国有行、股份行这些过去就不搭理助贷平台的,不用想了。大厂旗下的分润式助贷除外。
能吗?可以确定的是:当前的助贷模式下,24%一定不能适配。
这点,更合规的消金公司已经蹚过路了。
1、 24%的消金公司赚钱吗?
看下几个头部消费金融的业绩:
蚂蚁消费金融总资产超3000亿元,营收152亿元,净利润约31亿元,招联消费金融总资产超1600亿元,营收约173亿元,净利润30亿元。与其他消费金融相比,蚂蚁和招联都有自己的超级流量入口,获客费用有限,所以业绩尚可。
与头部商业银行比较,它们的ROI是头部银行的5~10倍,ROE却是头部银行的0.1~0.2倍。
没有这种入口的呢?更惨。
兴业消费金融总资产超800亿元,营收约101亿元,净利润4.3亿元;中银消费金融总资产近800亿元,营收约72亿元,净利润不足5000万元。
当然,也有业绩好到爆炸的消金公司,但它们中多多少少都有与36%搭边。比如今年315期间,某消金公司被爆借道三方收取36%的息费,再比如APR36%。
从业务本质来看,没有超级入口的头部消费金融与融担模式下助贷极度相似,都是自主获客,都是承担或变相承担信贷风险。
但头部消费金融的客群更好。
比较严格的执行24%的利率上限,连它们盈利情况都差到如此地步,更何况助贷平台呢?
当前的助贷模式,承担不了24%之重。
2、 合规与市场的阶段性选择
36%能不能做?助贷新规管的不是助贷平台,而是银行,所以做不做最终不是助贷平台决定。
以成本与收益的角度看:若助贷资产给到6%的利息收入,并且低风险,商业银行能够拿到的净息差约是4.5%,而2024年,商业银行净息差1.52%,在2025年还会进一步下降。(6%只是举例,不用以现状反驳)
亦即,来自助贷的资产不仅低风险,而且收益是平均收益的3倍,甚至以上。
因为2024年城商行的净息差仅1.38%。既然是行业均值就会有上下波动,有些银行净息差已经逼近1%了,那么四五倍的超额收益难道没有诱惑力吗?
那么,最终是做决定的是合规还是市场?分阶段去看。
第一阶段的重点是合规,所以当前36%的资金紧俏问题必然出现,毕竟顶风作案的性质可不一样。
第二阶段应当是合规与市场平衡。
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是,民间高利贷的利率可不止36%。
3、 什么模式适合24%的助贷
再延伸一下,如果24%作为助贷业务的必要条件落地,什么样的助贷模式适配?
首先可以确定,助贷不能继续以“各种形式承担风险成本”,融担也好、保险也罢,统统退出历史舞台,既然不承担风险了,催收也银行自己干了吧。那么催收又会为银行衍生出更高的合规风险。
然后,不承担风险的助贷会成为一个无限接近贷超的流量分发平台,或者直接以广告公司的形式出现:你付给我1个亿,我给你搞X万个客户,或者发放X亿的贷款。
从合规的角度讲,这种生意对助贷平台还怪好的嘞。
最后,助贷的市场风险是长期的,且随着行业体量增加,舆论风险必然会愈演愈烈,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