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世界报:在汽车领域,中国成了超级强国

500

最近一期的法国世界报说,目前,65%的中国人在买车时都会购买中国车,而在2019年的时候,是60%的中国人在买车时会购买外国品牌。

2025年春天,在上海国际车展的聚光灯下,一场关乎全球力量重心转移的产业革命清晰浮现。正如世界报所言,中国不仅在电动汽车领域成为超级强国,而且正以此为支点,撬动全球汽车工业的既有秩序,甚至带来了地缘政治版图的缓慢重塑。

比亚迪、宁德时代、华为、小鹏、理想、零跑……这些曾经鲜为全球消费者所熟知的名字,如今已成为新汽车时代的中坚力量。

比亚迪,在上海车展上亮出“五分钟充满电”的黑科技,以及增程版电动车连续行驶1400公里的解决方案,几乎宣告了传统燃油车时代的彻底落幕。比亚迪不仅技术强大,还在全球加速布局,从东南亚到欧洲、从南美到非洲,其电动车产品正快速铺开,形成新的产业生态圈。

宁德时代,则成为电池领域的无可争议的霸主。它不仅为比亚迪、小鹏等中国车企提供动力,更是全球高端电动车品牌特斯拉、宝马的重要供应商。电池技术的突破,是中国改变汽车产业竞争格局的命脉。

华为的角色更具象征性。虽然目前华为并未推出自有汽车品牌,但在智能驾驶系统、车联网通讯、AI底盘控制方面,华为正在塑造下一代智能汽车的行业标准。华为以ICT(信息与通信技术)巨头的能力,将AI深度融入汽车系统,不仅提升车辆性能,也在未来城市交通、智能出行网络中抢占战略制高点。

小鹏、理想、零跑等新兴势力则代表着创新活力。他们在国际合作、技术自主创新上大胆探索,比如小鹏与大众的技术合作,使经典德系品牌也不得不弯腰向中国初创企业学习。这是历史性的姿态变化,也是西方面对中国汽车力量成长不得不做出的现实选择。

这一趋势,不仅是商业竞争的故事,更具有深远的地缘政治涵义。

首先,这标志着全球科技竞争的新前线发生了变化。从半导体到新能源汽车,再到人工智能,中国逐步从全球价值链的“世界工厂”角色,向全球产业创想者与标准制定者转变。欧盟、美国、日本若不能迅速重塑自身在电动车和智能化出行上的创新能力,将面临发展滞后甚至被边缘化的风险。

其次,汽车产业早已不仅仅是民用经济领域的竞争。高精度电池管理系统(BMS)、车载AI决策系统、智能网络协同等技术,直接关联到军事通信、灾害应急、城市安全等国家战略领域。当中国持有这些关键技术的主导权,全球技术依赖结构与国际政治力量平衡也势必受到影响。

再次,汽车产业作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同时是就业、投资和本土供应链结构的核心。当越来越多的欧洲品牌在中国设立合作研发中心、学习智能驾驶技术时,这种迁移不仅是技术知识的转移,还是就业机会、资本流向、乃至地方产业政策被迫调整的体现。这对传统汽车大国如德国、法国、日本来说,是一场存在性的挑战。

而对于中国而言,这也是构建全球影响力的新平台。依托强大的内需市场和不断外向扩张的企业,中国制造商正在主导全球新能源汽车规则的制定,不仅仅是价格优势,更包括技术标准、智能化体验乃至数字贸易行为准则。

从某种意义上说,汽车已经变成了一场关于软实力与硬权力的博弈。

未来如果要理解国际秩序的变化,我们不能只关注军事基地、航母编队或核协议签署的消息。同样重要的,是深入观察一个商业中心里的电动汽车旗舰店是否是中国品牌,占据了多大的位置;是探访全球科技创新大会上,哪些厂商在举办自动驾驶路演;是聆听未来智能城市规划会上,哪些企业在制定车路协同的通信协议。

在新的全球经济版图上,汽车,变成了新的力量象征。而中国,已经稳稳地坐上了这场革命的驾驶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