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一下背后,还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过于先进了
前段时间美国网红“甲亢哥”Speed的中国行,属实是把人看笑了,只能说,“洋相还得是洋人出”啊。
“甲亢哥”Speed,一个完全不会说中国话的美国网红,硬是凭着一台手机,击碎了西方媒体几十年苦心经营的信息壁垒——举着手机在中国的城市街头狂拍六小时,全球5500万人跟着他的镜头,重新认识了中国。
不再是西方媒体眼里那个污染、落后的中国,也不是某些电影里苦大仇深的中国,而是三次元现实里最真实的中国:被北京的豆汁呛到翻白眼,被少林寺的师傅揍得嗷嗷直叫——真是“三棍打碎武术魂,师傅我是美国人”。
比这些游客视角体验更真实的,则是已经渗透进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各种科技——时速350公里的高铁上,直播信号完全不卡,无人机送来的KFC炸鸡和刚出锅时一样滚烫,尤其是体验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之后,“甲亢哥”立刻就觉得自己那辆25万美元的兰博基尼没意思了。
在直播中,“甲亢哥”甚至对中国餐厅里的扫码支付都感到新奇,更别提用扫码的方式解锁共享电动车了——在“甲亢哥”的直播间里,美国网友甚至吐槽道:
“我们的乞丐还在数硬币,中国的乞丐怎么都用上二维码了?”
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社会的科技含量,其实已经远远甩出世界平均水平一大截了。
以我们熟悉的支付环节来说,中国的移动支付渗透率已经突破了86%,早就是全球第一的水准。而在世界其他地方,绝大多数人还在使用传统的纸币交易——2024年,美国扫码支付的渗透率只有40%左右。
甚至,部分来过中国的网友在怀疑:87%覆盖率是不是太保守了,毕竟东方民族谦虚了几千年。
不得不提的是,这种跃迁就发生在短短几年里。速度之快,甚至可以用「中国一天美国一年」来概括。
中国人的生活,老外看不懂
年初“大对账”的时候,我们就曾经说过:大量外国普通人涌入中国平台,标志着一种更深度的“全球化”正在悄然发生——以前的全球化是资本、技术和商品主导的,但新的一轮全球化则更具有人情味、更人性化、更贴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科技的魅力,恰恰就是在这些平凡生活的瞬间里才体现得更淋漓尽致。
美国网友受不了美国的高物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扫货,来的时候两手空空,回去的时候恨不得一个人带五个塞满的行李箱。
有人专门飞到北京买了十件羽绒服,结果一算账,发现省下来的钱还够一家老小跑上海迪士尼再玩几天。
结果他们不仅通过电视机、无人机感受到了中国制造的“物美价廉”,还通过“免签、退税、支付宝”来华三宝来感受到了中国的神奇。
前段时间,不少外国驻华大使专门组团跑到成都和杭州体验中国城市的科技发展,结果一个个本来应该算是见多识广的外交官们都惊了。
当大使们在西子湖畔游览的时候,只需要拿出手机碰一下随处可见的NFC贴片,不仅可以直接在餐厅召唤出菜单页面,还可以随手解锁一辆自行车,更能够自动跳转到AI页面,体验AI导游的介绍、和AI导游互动。
只能说,千万别让中国人掌握了某个技术,一旦掌握,我们是真的可以把它玩儿出花的——NFC在外国,很多时候也就是个普普通通的支付手段;跑到中国,却成了似乎可以调动一切的钥匙令牌,碰一下就直达服务。
“你们中国人太坏了,怎么偷偷进化不带我啊?”
有了扫,为什么还要碰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有个问题:你说的这些功能虽然炫酷,但是其实扫码也可以搞定呀,为什么还要额外弄个什么NFC呢?
嘿嘿,这其实就问对地方了——“扫码”这个动作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很方便,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总有那么一些场景,其实不太适合扫码。
毕竟,扫码的本质其实是用摄像头去读取特定图片里的信息——但现实生活里,影响摄像头工作的变量可就太多了。
举个例子,很多人手机上都会贴一层防偷窥的膜,从侧面看就是一片黑色,只有从正面看才能看清屏幕。从隐私保护上说,这算是做到位了;但是从扫码的角度上说,这可就麻烦了——因为你既然能防别人肉眼窥屏,那同时也防了摄像头窥屏。
有人就表示:自己坐公交的时候没法隔着防窥膜扫码,只得在全车人的注视下撕掉防窥膜才能完成。
不赶时间的时候,大可以提前慢条斯理地完成这一通操作。但如果赶时间,尤其是在那种人特别多的时候,这就很尴尬了。
另外,如果面前有一堆二维码,那扫码也会很麻烦——特别是在点餐的时候,一张桌子上不仅有点餐的二维码,还有店家的广告码或者某些平台的推广码,点进去不是劝你下载app就是要你填资料、领什么红包。
我一个整天抱着手机的人偶尔都会扫错码,更别提手机本就用得不太熟练的老人了。
这么一对比,“碰一下”的含金量就出来了,“碰”这个动作是人的本能,以前小时候电视机坏了,大家下意识的反应就是上去拍几下——扫码时候还要纠结一下“你扫我还是我扫你”,“碰一下”模式就完全不存在这个问题。
身处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但凡能够让我操作少一步的,我都举双手赞成。
万物皆可“碰一下”
是的,敏锐的人已经发现碰一下已经不仅仅是支付了,越来越多的场景都能碰。从宏观的角度来说,中国的移动支付技术已经不只是简单的付款工具,它通过十几年的渐进式发展演变成为中国式微创新。
“扫码”这件事儿,让中国人完成了数字生活的启蒙,但“碰一下”这个操作,让中国人填补了之前数字生活里那些还不太完美的空白,完善了整个体系。
现在“碰一下”基本已经进入了爬坡走量的阶段——全国600多个城市里,有400个都有布局;5000多个品牌的门店,也都纳入了“碰一下”的合作范围,总计超过一千万个商家支持“碰一下”——不管是点餐、门禁、解锁共享单车还是酒店入房,“碰一下”提供了数百种场景下的快速解决方案。
更重要的是,这一次的“碰一下”和当年的二维码一样,不单纯是支付手段,更是一个个入口——一个在极短的时间里用户数就突破一亿的超级入口。
根据人民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程华的说法,我们可以比较一下“碰一下”和其他方式的“涨粉速度”——同样是从零开始,扫码用户突破一亿用了两年半,刷脸用了一年零三个月,而“碰一下”只用了321天——“从普及速度和覆盖深度来看”,“碰一下”已经被市场验证是一种成功的新支付方式。
这反映出来一个什么趋势呢?
这表明:随着扫码支付对中国社会完成了第一轮移动支付的启蒙,后续的刷脸、碰一下等新技术,都在越来越快地被大家认可,接受程度没有问题,为后续各种新功能、新场景的开发做了可行性论证。
最基本的,去餐厅点菜的时候,以前总是靠扫码来打开菜单。虽然也挺方便,但有时候一不小心,就给扫到某些广告的页面上了。但当餐桌上贴了NFC线圈,就再也不会有这种问题了——手机一碰就能直达点菜的界面。
类似的还有使用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的场景——有时候,二维码的污损会导致扫码失败,但内置的NFC线圈却从不会让你失望,不仅很难被破坏,速度也比扫码更快捷。
高级点的就是:在医院,以前需要操作半天才能打开的医保码,现在用“碰一下”,直接就能识别到你的医保账户。
“饿了么”平台的外卖小哥,以前进出小区、写字楼的时候总要和保安师傅沟通半天。但现在,当外卖送到门禁处的时候,碰一下之后后台自动核对外卖单子是否在本小区,确认无误之后直接进小区,不废话无摩擦的社会就挺好。
当然,很多人会觉得这样做不太安全,万一手机被偷了,别人岂不是想怎么刷就怎么刷?
其实大可以不必担心,和西方国家的那种靠银行卡的NFC不同,“碰一下”虽然样子很像,但本质上和扫码没有太大的区别——传统的NFC支付,在线圈靠近的瞬间就会传递银行卡信息。反观“碰一下”,在线圈接近的时候,仅仅起到一个“握手”的作用,真正的支付信息像以前扫码一样,通过互联网完成。如果不解锁手机,NFC功能甚至都不起作用。当然支付宝还是推出了「敢碰敢赔」,被盗即赔。
入口有多重要?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那就是:当“碰一下”成为了新入口,那就相当于支付宝又多了一个杠杆。
入口的意义,不管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在iPhone问世之前,在那个没有发达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社会中绝大多数消费者的商业行为,还是需要面对面操作的。
但当iPhone面世之后,人们立刻就获得了一个崭新的“入口”。
在这个“入口”上,长出了各种各样的app、各种各样的平台,社交app、游戏、视频app、外卖app、打车app......等等等等。
iPhone之所以有万亿市值,就是因为在西方社会,它是那个给所有人发“钥匙”、发“门禁卡”的公司——没有它,人们就没办法进入数字世界。
但扎心的事实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入口”的定义权都掌握在外国厂商手中,中国人只负责制造——这就像是你家大门的门锁和钥匙虽然是你自己做的,但设计方案是别人的。不仅如此,锁芯的结构什么的也都要听别人的安排。
直到华为、小米这些中国手机企业崛起,我们才有了自己的钥匙和自己的锁。
而支付宝的“碰一下”,则好像是给咱们自己的门锁添加了更快捷的“开锁功能”——我们的“入口”不仅仅是自主可控,还比外国的“入口”体验更丝滑、更优秀。
如果没有咱们自己的锁和钥匙,那我们也就没办法享受到那些更丝滑的功能——闭源的iPhone至今都没有完全放开NFC,iPhone的用户到现在还不能像安卓、鸿蒙用户一样随意把手机当成门禁卡、工牌、车钥匙来用。
这背后藏着的,其实就是中国完备的产业链:拆开商户的“碰一下”设备看看就知道了,里面的NFC芯片,来自于复旦微电,最新一代和支付宝联合研发的芯片,从零下40度到零上85度都能稳定工作,且兼容市面上所有的智能机;支持扫码功能的摄像头,来自奥比中光;屏幕是TCL的产品,外壳来自于曾经给苹果做玻璃的蓝思科技。
整条产业链,都在咱们自己的院子里。
更重要的,则是中国人对于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以前看《意林》《读者》老是觉得外国人思想开放,现在看来,论“思想开放”还得是咱们自己。
支付宝的“碰一下”从出现到遍地开花,仅仅就用了321天左右。
蚂蚁集团首席执行官韩歆毅表示,“支付宝碰一下”从支付起步,正成为面向未来的用户服务新入口和商家数字化经营的新入口。未来,支付宝将加速技术和产品创新,开拓更多场景应用,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同时,再加码百亿资源用于“碰一下”生态,助力生态伙伴生意增长,促进服务业消费提振。
每当一个新的“入口”出来,聪明勤劳的中国人就会一拥而上,用最快的时间让这个“入口”上长出各种各样的神奇应用。前些年火热的互联网+可不是白干的,啥场景都能给你嫁接到新入口。
“甲亢哥”的中国行不是他的第一次海外直播,但却是最成功、体验最好的一次——因为中国社会的安全、稳定、繁华,尤其是开放的心态,确实是独一档的存在。
餐饮行业的店家,用开放的心态拥抱“碰一下”,因为他们知道,这样会让消费者有更流畅的用餐体验。
医院、药房和医保管理部门,也用开放的心态欢迎“碰一下”,因为他们知道这会让患者就医、买药的体验变得更好,再不用像以前那样手忙脚乱了。
小区物业,也对“碰一下”表示欢迎,因为他们知道这兼顾了业主的安全和方便。
不得不说,这种“有了新事物,大家一起干”的感觉,真好。
在当下这个时代大背景下,我对中国产业经济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的产业链不仅完整,还有着极强的灵活性,我们的消费者和商家不仅开放,还如此具有创新能力和包容性,这些优势,最终会转化为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韧性,从而增强我们应对挑战的底气。
我相信,如果过上半年甲亢哥再来中国,他会发现这个国度再次先进到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