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躺平”成“躺倒”,青春应向光而行
在当下,“躺平”一词频繁出现在年轻人的话语体系中,从网络热梗逐渐演变成一种生活态度,引起广泛关注。适度的“躺平”,是年轻人在高压下的短暂休憩,是对快节奏生活的一种调适,无可厚非。但如果任由“躺平主义”无限蔓延,让年轻人从偶尔放松走向持续消极,那就值得警惕了。
“躺平主义”流行的背后,映射出年轻人面临的现实压力。高房价、就业竞争、职场内卷,这些难题如一座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在努力拼搏却难以看到明显成果时,部分年轻人选择“躺平”,看似是一种妥协,实则是内心焦虑的外在表现。比如,一些毕业生怀揣梦想进入职场,却发现工作强度大、薪资增长缓慢,上升空间有限,长期的疲惫与迷茫,让他们产生了“躺平”的念头。
然而,一味躺平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青春本是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时光,是用来奋斗的。若在最该拼搏的年纪选择彻底躺倒,个人价值难以实现,社会发展也会失去青春力量的推动。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在青春年华奋发有为,李时珍踏遍千山尝百草著《本草纲目》,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在青春战场上奋勇杀敌。他们用行动诠释了青春的意义,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如今,时代的接力棒交到了年轻人手中,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领域都需要年轻人贡献智慧和力量。若年轻人都选择躺平,这些事业的推进将会受阻。
面对“躺平主义”,社会和家庭要给予年轻人更多理解与支持。政府应完善就业政策,提供更多优质岗位,缓解就业压力;优化住房保障体系,让年轻人能“住有所居”。企业要关注员工身心健康,合理安排工作任务,营造良好的职场环境。家庭和学校也要加强对年轻人的心理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明白努力奋斗的意义。
对于年轻人自身而言,要认识到“躺平”只是暂时的避风港,而非长久的归宿。可以在适当放松后重新出发,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哪怕前进的步伐缓慢,只要坚持,就能离梦想更近一步。“躺平”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重新站起的勇气。
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年轻人不应让“躺平”成为逃避现实的借口,而应在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以积极的姿态拥抱生活,用奋斗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让青春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