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7年《流星花园》又火了,突然想起台湾偶像剧也有黄金时代

没想到时隔17年,《流星花园》还能再火一把。

500

4月16日,高清修复版《流星花园》在腾讯视频重新上线,不到一周播放量就突破了2亿大关。

与17年前备受追捧的状况有所不同,如今的大部分流量都是在为逝去的青春买单。毕竟如今看来,这部台湾偶像剧的开山鼻祖中二羞耻到不忍直视,连大s都要官方吐槽杉菜绿茶。

500

500

500

500

500

重温这部17年前的偶像剧,不少网友发现处处是宝藏,简直找到了生活的快乐源泉。

500


500

500

这剧当时到底有多火,经历过的人自然知道。

当年,《流星花园》以最高收视6.99%刷新台湾电视剧收视纪录。

而在大陆,当时《流星花园》遭禁播,在互联网还没有这么发达的时代,不少人买碟看,网吧通宵看,听别人讲脑补着看,总之想尽办法也要看(以学生居多)。

大街小巷都放着《流星雨》《情非得已》,每个人都会唱几句。当时的周边产品更是多到不计其数,从贴纸、海报、笔记本到衣服、鞋,印着流星花园的杀马特乡村非主流T恤曾一统学校“时尚圈”。

《流星花园》的意义绝不仅仅是“红了”这么简单,而是开启了“台湾偶像剧”产业的黄金时代。

自此之后,台湾偶像剧迅猛发展,相继推出《土司之吻》、《薰衣草》、《情定爱情海》等一系列偶像剧。

500

2004年郭品超、安以轩饰演的《斗鱼》,周渝民、徐熙媛饰演的《战神》;2005年,陈乔恩、明道主演的《王子变青蛙》;2006年,“恶”系列偶像剧杨丞琳、贺军翔饰演的《恶魔在身边》,郑元畅、林依晨饰演的《恶作剧之吻》更是捧红了曾经的一众偶像剧男神女神。

如今看来,都很羞耻……

500

那几年,台湾偶像剧也在大陆各大电视台霸了屏。

进入2011年,一切都变了。


资料显示,从2004年至2013年10年间,平均每年引进台湾电视剧16.3部,占所有引进剧的 19.7%。2009年,引进数量达到峰值,总计33部,但到了2013年,这一数字仅剩3部。

大家能想起来最后看的一部台剧,不出意外应该是《我可能不会爱你》。这是台湾偶像剧最后一次在大陆引起广泛反响。

500

2012年台湾金钟奖上,《我可能不会爱你》一口气揽下七项大奖,虽然拿奖破了纪录,但是让人高兴不起来,因为没有激烈厮杀,没有佳作迭出,没有左右为难,更没有爆冷门。

当年金钟奖的另一个侧面更能看出台湾电视剧的惨淡现状,原本台湾电视界最大的盛宴,变成了五个半小时的秀场。星光惨淡,只有屈指可数的明星撑场;吴奇隆成为当晚压轴大咖,衣锦还乡的模样更让人唏嘘——“四爷”可是在内地凭借《步步惊心》翻红的。 

7年又过去了。

与台湾电视剧一同衰落的,还有台湾的综艺节目。

2012年《我猜》停播,2015年11月,与小S主持《康熙来了》将近12年的蔡康永,在脸书上宣布确定向节目道别,台湾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停播。

500

可以说,台湾综艺就此落幕。

与此同时,大陆的电视剧和综艺在台湾逆袭。不少台湾民众为专门买了大陆的电视盒子,追起了大陆的热门电视剧和综艺。

究其原因,钱恐怕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

没钱就没人才也就没创意,没创意又导致收视不佳,赚不了钱挽留不了人才,由此进入恶性循环。 

之前康熙来了单集制作50万新台币,已经是台湾最贵的水平。而大陆综艺节目相对制作精良,舍得砸钱。 

比如《我是歌手》第一季,每期的制作费为500万,一共13期,也就是6500万,再加上前期一次性投入的舞美、灯光、音响等硬成本,第一季的总投入大概在8000万。不少港台歌手为着芒果台所谓“最好的音响设备,最好的灯光舞美”而出山。

电视剧亦是如此,据台湾旺报报道,大陆电视剧的拍摄成本,已经突破每集新台币2000万的大关,台剧的拍摄成本却是反向发展,下探到每集新台币100万,而且产量越来越小。

在大陆高片酬的吸引下,台湾演员纷纷北上开拓大陆市场,许多幕后制作团队也选择“登陆”。

比如,就是在《流星花园》中出道走红的周渝民,前段时间凭借大陆网剧《烈火如歌》重新翻红。虽然依然是偶像剧。

500

500

前段时间,大陆送出惠台大礼包,其中有几条是针对影视行业提出的具体政策,比如将放宽两岸合拍电影、电视剧在主创人员比例、大陆元素、投资比例等方面的限制;取消收取两岸电影合拍立项申报费用;缩短两岸电视剧合拍立项阶段故事梗概的审批时限。

这些政策对于台湾电视剧市场来说,是重大利好消息。

希望台湾业者抓住机会,但如果继续自我设限,台湾要担心的恐怕不是影视产业的创作自由被限制,而是影视产业的消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