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增强基层干部群众减负获得感
当清晨的阳光穿透会议室的窗户,基层干部李明站在白板前,面对着精简后仅有的5张PPT。过去每周要参加的7场工作部署会,如今压缩成跨部门联席会议,让这份PPT承载了社区改造的完整方案。文件流转系统里,那些曾经需要盖8个部门公章的申请表,现在通过电子签章实现线上联审。这种"少而精"的变革背后,是无数个基层单位对形式主义的精准"排雷"——从过去追求文件数量的"加法思维",转向注重实效的"减法艺术"。当村支书张华拿着手机就能完成防汛物资调配时,那些不再需要的手写报表和临时通知,就像褪去沉重铠甲的战士,让减负真正从台账里走进了田间地头。二、做好服务效能的"乘法"文章
午后的社区服务中心热闹非凡,志愿者小王正在教居民使用"智慧政务"小程序。这个由多个部门联合开发的平台,整合了民政、社保、卫健等23项服务功能,让老人足不出户就能完成高龄补贴认证。在乡镇政务大厅,原先需要跑三个窗口的行政审批事项,现在通过"一窗受理"系统实现并联审批。这种服务效能的几何级增长,源于各地对"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持续深化。当快递小哥刘强通过社区APP顺利办理居住证时,那些被压缩的办事流程和精简的证明材料,就像被重新编程的齿轮,让减负的红利在每一次数据流转中实现乘数效应。
暮色四合,刚刚结束一天工作的社区主任赵丽还在更新"民情日记"APP。这个数字化工具不仅记录着辖区432户居民的诉求,还通过大数据分析生成民生短板热力图。当她点击"提交"按钮时,系统自动将问题推送至责任部门。这种数字化赋能的基层治理新模式,让曾经疲于应付检查的社区工作者,重新找回了服务群众的初心。在偏远山区,驻村干部老陈带领村民发展电商产业,手机直播间的灯光照亮了减负后的奋斗之路。当减负不再是简单的做减法,而是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加速度、干事创业的源动力,基层干部群众的笑容里,藏着对减负政策最生动的诠释。减负不是数字游戏,而是让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把时间还给群众,把精力用在刀刃上。当村支书的办公桌上不再堆满报表,当社区工作者的微信群里充满居民的点赞,当驻村干部的足迹踏遍每一户脱贫家庭——这,才是减负带来的最真实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