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猪的、卖布的 这些手下的屌丝为何如此能打 秦朝的培训是关键
刘邦集团和刘秀集团的区别很大,简单来说刘邦集团是英雄不问出处的豪杰集团,杀狗的(樊哙)、卖布的(灌婴)、看监狱的(曹参).......刘邦麾下的将领涵盖了丰沛各行各业的精英;刘秀集团是豪强集团,手下的云台28将大多是家里有庄园、部曲的豪强,在武力上先天处于优势。尽管出身有差别,刘邦集团却人才济济,灌婴、曹参等人在短短几年时间内都成了各自兵种内的超级精英,就连樊哙也成了砍人上百的超级打手,这种转变秦朝的动员政策功不可没。
在秦王朝的统治下所有的臣民都是耕战体制的螺丝钉,秦朝的兵役和徭役并无明确的区分,服役男子都被叫做卒。秦代的男子在满15岁后要到军事机构里去办理登记手续“傅籍”(也叫做“始傅”),“傅籍”之后的男子,被称为“更卒”。在二十岁后,“更卒”就变成了正卒。正卒的服役时间是两年,一年军训,一年执行军事任务,到边疆服役的正卒被称为戎卒,到咸阳服役的就是卫士。每个正卒、戎卒、卫士退役之后,又重新变成了更卒,还要定期服每年一个月的更卒之役。因此刘邦集团中杀狗的樊哙、卖布的灌婴等人都接受过军事训练。
此外秦朝的小吏尤其要接受军事征召,秦朝男子中表现出色的人才可以担任小吏。睡虎地秦墓竹简的主人公喜生于公元前262年,比刘邦大六岁,他也和刘邦、曹参一样是秦王朝的地方小吏,他在秦王政三年、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四次服役,凭借战场上的出色表现当上了地方令史、狱掾(和曹参是同行)。即使担任了小吏,一些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也跑不了,秦王政十一年(公元前236年)的灭赵之战中就动员了全国“斗食者”以下的小吏从军。秦始皇末年同时征用了近两百万人全职从事劳役和兵役,这相当于动员了全国二十分之一的人口,让六分之一的青壮年服役,因此刘邦、曹参甚至萧何都可能跟随大军作战的经历,军事经验并不少。秦末狱政系统中并不只有曹参一个人才,项羽章邯身边还有曹咎和司马欣。
秦王朝在民间的军事储备有多雄厚,我们可以从正反两个例子来看一下。陈胜吴广起义刚刚到达陈地时,队伍中除了有数万步兵外,还有上千骑兵和六七百辆兵车。骑兵和车兵都不是短时间内可以熟练掌握的兵种,这些就是秦朝兵民合一的“恶果”。在镇压陈胜吴广起义时,章邯将大量刑徒编入部队取得了良好的战果。秦末的刑徒中也有不少猛人,最著名的刑徒当属英布。
在七年的战争中,不但刘邦完成了从亭长到十万大军统帅的逆袭。曹参等人也成了所在领域的专家,他们的学费非常昂贵。曹参付出的代价是七年战争负伤七十余处,几乎是一个月就受伤一回(出血频率快赶上.......);刘邦本人也有十多个伤口充当学费。那个时代可没有抗生素,也没有运动医学专家,他们能撑过去身体素质也是重要因素。
本身就有军事底子,加上残酷的淘汰机制,刘邦集团的“外行”想不变专家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