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在无人看见处,才能收获花团锦簇

社交媒体上总是一片躺平,简直到了“无躺平不流量”的地步,而现实中大家都在忙碌。怎么说呢?学霸考前都是“没看书”。

正因为努力才是主旋律,所以《浪姐》这样关于一群资深美女奋斗的节目,每年都能收获巨大的关注度。

插一个题外话,现在的内容创作越来越分男频、女频,很多人质疑这一点,总拿“优秀的文艺作品是反映人性,无关男女”来说事。但不可否认所有内容都有其特定受众。否定市场受众,是在跟商业成绩过不去。以前没有这种特别的细分,是因为文化内容产品非常有限。以传统戏曲为例,历经几百年,各个戏种的曲目就那么多。而现在每天上架的各类剧都如过江之鲫。要想在这么多的剧中突出重围,必须要非常清楚受众是谁。

说回《浪姐》。

女性观众看女演员往往会带入自己。看资深美女们是对未来自己的预演和憧憬。每个人都会老去,没有人永远18岁。对于有一定人生阅历的女性观众而言,姐姐们的得失更有启示意义。到了成为资深美女的阶段,各自的内核才是生命力闪光的源泉。

一个建议:下次《浪姐》,希望邀请演员吴彦姝。如果她能来,她很可能是《浪姐》史上年纪最大的姐姐。当然,其实不该称呼她为姐姐,尤其在老一辈的人眼中,这种称呼“没大没小”。但在现代人的口中,把人往小了里喊,是对人的尊敬,“小姐姐”更是从8岁到88岁都可以用。嗯,“吴姐姐”快88岁了。

她是一个传奇。

在78岁的年纪开始走红,直到现在的十年间保持长红。能想象么,她事业的黄金期正是开始于退休以后。在完成了所有的人生必选项,开始迎来艺术生命的绽放。

所以,谁能定义女人的花期?

实际上,女人世俗意义上、被男人追捧赞美的花期,和她自己感受到的花期,可能根本两回事。公认18岁-25岁的花季,是女人一生中挑战最大的时期。通常,绝大多数的女人,在此时是以非常低段位的心智与能力,去执行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个决定:学业、事业、以及与谁结婚。因而,结果不得意者比比皆是;结果得意者,也未必春风得意马蹄疾,而是各种如履薄冰、小心翼翼。

可如果这段时光做出了错误的决定,紧接着将会迎来中年危机。中年危机其实是对过往决策错误的总清算,不分男女。当已经没有“新手村”的保护,没有“小年轻”的豁免,开始真刀真枪担负责任,交成绩单的时候,之前各种“酷炫”的包装或伪装,开始被打开验货,很多人慌了,发现里面几乎一无所有,甚至为负,这个负值既包括经济欠债,也包括身体欠债。欠债巨额的很可能从此一蹶不振。

想说的是,千万不要指望经历“不行”的少年、青年和中年后,到晚年能爆发。

少壮不努力,老大一定徒伤悲。

吴姐姐们晚年拥有事业高峰的前传是:她们每个阶段都很行,只是始终没到最顶级,或差了点运气,或差了点火候,但一直揣着这个心气,即使退休了,都不下牌桌,一直寻找机会,直到晚年迎来大爆发。并且,她们都没有跨领域。吴姐姐退休前一直是山西话剧院的演员,退休后开始做影视演员,在自己已经深耕了一辈子的领域获得最后的成功。

另一位姐姐章小蕙,尽管多栖,但最出色的职业是时尚买手。之前,她自己可能一直也不知道这个职业到底还能再怎么发展,发展成多大规模,直到等来了电商主播KOL成为主流职业的时代。所以,也是在55岁这个很多女人开始退休的年龄,开始创业,并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之所以没有说“最”是因为,现在这个时代,60+的年纪,仍很年轻,也许“最高光”还没有到来。

学生时代,老师每一年都强调“这是最关键的一年”,曾经的你嗤之以鼻。但回头看,每一步都算数,走得对的,都得到奖赏,走得错的,都得到惩罚。诸位大器晚成的姐姐们给予了后辈乐观与希望,也启发了观众:在年轻时要不断深耕且夯实自己的最强项。切莫想着在一个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领域,能“干一票大的”,这个基本离受骗上当不远。

并且,这个“深耕与夯实”是实打实的,是在看不见的地方;而不是用来粉刷简历。牛逼的人,简历不足以反映他百分之一的真正实力;看似牛逼的人,简历是他百分之一千的真正实力。时时处处不是专注于提升真正实力,而是粉刷简历,会总处于“卖方思维”,因而搞出的东西总华而不实、费而不惠;只要细看,就会有浓浓的“裱糊感”而毫无栋梁之意。当然,粉刷简历在所有“提升”中是最容易的,是最抄近道的,也是最让人抱有侥幸的,“说不定能‘骗’到呢”?只是现代社会多轮博弈,几乎已无可能被你“骗”到。

毕竟,做老板是最不需要简历的。

总在走捷径的,走着走着就不见踪影;长期主义积累的,最终迎来高光,不管这个花团锦簇出现的时空是否符合大众的猜想。

希望吴姐姐继续演。相比97岁的卢燕,仍在2024年《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中扮演贾母,仍奋斗在表演的第一线,87岁的吴彦姝还很年轻,未来可期。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