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国家想以中国为代价与美国达成协议?这是“与虎谋皮”
面对美国不断强化的经济单边主义与关税霸凌政策,中国明确发出警告:任何国家若意图通过牺牲中国利益,换取与美国的经济“豁免”与短期利益,都将面临中方坚决的反制。这一立场不仅展示了中国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坚定意志,也为当前被美国拖入“选择阵营”旋涡的国家敲响了警钟:唯美国马首是瞻的代价,可能是失去中国乃至更广泛的全球市场,甚至最终被美国一弃了之。
近50个国家正在与美国展开关税磋商,其中部分国家如印尼、日本、韩国等,已传出可能据美国要求调整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模式。这些举动显然引发中国的强烈警觉。中国商务部的声明无疑是在划出红线:北京不会被动接受他国在美方压力下“抛弃中方”的交易行为,并承诺将采取对等反制,让任何选择损害中国的人“付出代价”。
这场关税与经济胁迫游戏再一次揭示了美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所推行的“零和思维”。拜登政府与特朗普政府在手段上或有细微差异,但在围堵中国与维护自身相对优势方面却是一脉相承。高关税、技术限制、小额包裹政策变化、对Temu和Shein的定向狙击、打压中国船舶出口能力——种种手段都在印证华盛顿如何系统性地利用其市场影响力构建全球供应链“去中国化”的意图。而这一系列动作不仅刺激中国进行反制,也逼迫其他国家在美中之间做出“不得不做的选择”。
但问题在于,现实远比华盛顿规划的更复杂。以牺牲中国为条件获取美国税收“豁免”,看似是一条向“霸权核心”靠拢的捷径,实则却是一种风险极高的赌博。从经济层面看,中国是世界最大出口国,也是绝大多数国家的重要贸易伙伴。在当今高度全球化的产业链体系中,削弱与中国的合作,将直接影响本国制造业的稳定性与竞争力。而从政治层面而言,这种“选边站队”做法终将损害国家独立性,使其在美中竞争中陷入被动,甚至沦为地缘政治的工具。
更为关键的是,“与虎谋皮”不仅损人,也未必能真正“利己”。回顾美国过去几年对盟友的态度,从对欧盟汽车加税威胁,到与日韩在经济议题上的反复无常,美国保护主义本质上就难以保障友邦利益的可持续性。特朗普本人更是一以贯之地将“美国优先”奉为铁律,这意味着任何目前看似获得好处的国家,也可能因华盛顿下一轮政策转向而被迅速冷落。
中国的反制威慑显然并非空言。无论是技术反制、非关税壁垒,抑或通过区域外交布局构建“去美元化”与“去美国化”的经济生态,中国手中依旧握有多张牌。习近平主席近期访问东南亚三国,凸显中国正通过加强周边合作,维护自身战略缓冲区。在产业链重塑过程中,中国也在积极向欧洲、全球南方扩展市场,为可能失去部分美日订单预作准备。
可以预见,未来数月,在特朗普“归来”的背景下,全球将进入新一轮围绕中美博弈的“压力测试期”。所有国家都不得不在国家利益与对外策略之间进行更为精准的权衡。“一边是市场与未来,一边是美国暂时的施舍”,这种艰难抉择考验的不仅是经济战略,还有政治智慧。
中国的警告本质上是在提醒国际社会:今天的全球秩序不应回到“丛林法则”,多边主义、平等互利仍是谋求全球稳定与安全的唯一通途。在这一背景下,任何国家若主动参与“削弱中国”的合谋,最终很可能沦为受害者,而非赢家。
面对中美对峙演化为新一轮全球经济格局重组的阶段,各国必须警惕短视交易的代价。不以中国为棋子,不屈从霸权胁迫,用独立自主和多边合作捍卫自身利益,才是走出风暴的唯一方向。否则,“与虎谋皮”,终将两头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