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访谈了一家浙江的外贸企业,分享下业内人士对这轮贸易战走向的判断

继续采访贸易战下的不同群体。今天访谈的是一家浙江的工贸一体的外贸企业,他们很早就开始做跨境电商,是浙江省的头部跨境电商之一。老板本人最近也参加了很多座谈会,和方方面面聊了不少,因此也同我聊了一些行业内的情况。#热点解读#

他跟我分享了外贸行业不同类型企业现在面临的不同境遇,“外贸转内销”的可行性,未来外贸企业可以怎么办,以及业内部分人士对这轮贸易战走向的判断。

以下是访谈的主要内容:

Q:您个人怎么评估美国关税新政对行业的影响?

A:美国相关政策对整个行业的冲击还是比较大的。传统大宗商品出口面临更高关税壁垒,而如果美国5月取消之前“800美元以下包裹免税”的政策后,跨境电商渠道的“小批量、多批次”出口模式也会受到影响。

整体上,我接触到的企业可以分为三种,它们受到的影响程度也各自不同:

第一种是制造业工厂,且市场单一在美国的,这种是现在最难的,尤其如果还是产业链中低端的制造业工厂的话,更难。我认为目前这一类企业面对的挑战几乎是无解的,他们现在再去布局其他市场,也已经来不及了。

我不知道这类企业现在大概占比有多少,但这几天我参加了一些相关座谈会,有一场有一个企业家当场就哭了起来,他没有办法,工厂只能解散,我听了心里也很难受。

第二种是外贸公司,不做制造,纯做流通的,它们现在面对两大问题,一是关税,二是不确定性,实际上,不确定性的问题比关税本身更麻烦,因为你不知道下一步美国会整出什么新东西,你该怎么安排。而且,就算你的客户现在说,他承担关税,你现在敢做这单生意吗?你回款的稳定性、安全性,能保证吗?这就是不确定性。

这类企业现在很多暂停了对美国的业务,他们要观望一段时间,但它们大部分是比较全面的外贸公司,其他市场也可以做,所以还可以撑。

第三类企业是头部企业,比如我们是浙江省的头部跨境电商。美国最近的政策对我们有影响,但总体问题不大。

我们主要做家居产品,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工贸一体的外贸企业。我们受影响不大,一是因为我们全球化布局做得比较早,盘子大,不是单一做美区,尤其从四五年前,我们就特别注意重点拓展新兴市场,比如韩国、非洲、东南亚等等。去年,我们最大的增量来自韩国。

二是在美国我们也有分公司,有完整的团队,有海外仓;三是这几年我们做起来了自己的品牌,产品溢价比较高,客户粘性也比较强。这些都让我们应对冲击的空间比较大。

Q:在现在的局面下,上述出口企业转“内销”是一条路吗?

A:“出口转内销”是对企业自救的鼓励,但从企业端来讲,外贸转内销还是挺难的。一是一些外贸产品未必适合做内销,卖到美区的产品,在中国未必能卖得动。

二是国内市场本来就已经很卷了,甚至可以说卷到极致了,“仅退款”“自动跟价”“全网比价”“全网低价”已经是国内电商头上的几座“大山”了。假如,未来外贸企业也进来继续卷,对国内的电商和零售体系来说,那压力更大了。

三是,国内普通民众的消费能力,也不一定马上能支撑起来(消化原来外贸的量)。

况且,内销和外贸整个“打法”都是两套逻辑,如果一家企业之前就既做外贸、又做内销,现在把内销的比重扩大一些,这是可能做到的。但如果之前纯做外贸,直接转内贸,其实不太现实。

Q:那您觉得出口型企业接下来还可以怎么做?

A:我能想到的有两个方案,也许可以一试。

一是考虑延伸海外仓的功能。“800美元以下包裹免税”的政策如果在5月后取消,那现在很多中国跨境电商的“直邮模式”可能会终结,海外仓会成为“刚需”,也就是要把库存提前布置在美国本土,通过批量清关,降低单件成本。

我认为,未来海外仓也可以考虑不仅仅拥有仓储功能,还可以做简单的组装和生产,把这个环节放在美国的海外仓来实现,这样一来,报关的就是原材料和配件,关税要低很多。

二是“中国+N”生产基地。美国现在堵死了一部分转口贸易渠道,但事实上,我认为中企还是有很大腾挪空间的。

目前一个很大的变数是其他国家对美出口的关税,以及它们未来和美国的贸易关系。这个需要我们继续观察。

“中国+N”生产基地,就是一部分核心制造在中国国内完成,剩下的一部分组装和贴标等环节放在其他国家。

现在美国也在有对东南亚等前些年中国出海较多的国家征税的趋势,这是一个现实,但它不可能对全球都这么干,不可能把所有路都堵上。这意味着中国企业要加强全球化布局。

总的来看,美国这么大一个市场,企业也不可能简单地说,“完全放弃了,不要了”。你不做,其他国家的企业很快就进去了。媒体可以通过一些“霸气”的报道给大家打气,我觉得这也是应该的,但在现实中,企业还是在想各种办法希望做下去的。

Q:您最近和很多业内人士也有交流,大家对未来的情况有哪些预判?

A: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几个月内,中美之间的关税还是可能发生较大调整,也许能“折中”到35%左右的关税税率。

假使能达到这么一个结果,我觉得,一些优质企业,通过和美国的客户做些协调,还是可以消化的。

从整体来讲,我们当然希望每个企业都能获救或自救成功,但我做企业二十多年了,说实话,很多企业已经是必然要被淘汰掉的,即使没有这场关税战。这也许就是历史的进程。最近也有一些企业来跟我咨询,我对一些产业链低端的企业的建议也是,“及时止损”。

靠廉价、靠劳动密集,这个模式已经要被慢慢淘汰了。国家这些年也说了很多“外贸高质量发展”,让大家做品牌,这些都不是空话。我以前曾感叹过一句话“低价不是出路,是死路”,现在我也依然这么认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