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南明将领李定国与孙可望的矛盾?

清朝入关后,真正收拾残局建立统治的核心一步是什么?

山海关之战?潼关之战?富池口之战?扬州之战?南京……没有战?

还是搞死了李自成、张献忠、弘光、隆武、绍武?

都不是。

而是建立了一套合格的土地政策并且有贯彻执行的能力。

农业社会,统治的关键就是能把土地问题搞好,让农民有饭吃,士绅能接受,朝廷收足税。

百姓有吃的,大都不会造反;士绅能接受,就会把心思放在做官;朝廷收足税,就能做好整军、赈灾等工作,进一步提高战斗力或收拢民心。

之前明末各个势力在这个方面都有严重问题。

明朝有一套还算合格的土地政策,但是作为老帝国,执行力已经严重不足了,土地兼并严重,税收效率低下,最终导致朝廷缺钱,百姓缺粮,军队缺饷。

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队伍基本没有土地政策,所以始终停留在绿林好汉层面,士绅团结不了,百姓也没法长期稳定。

努尔哈赤缺乏成型的土地政策,仅有的那点政策执行还非常糟糕,所以在一路胜利情况下,自身经济反倒快破产了。

所以明末清初的逐鹿中,谁能处理好土地问题,谁手里有粮食,谁就有人心,就能获胜。

否则哪怕战场上一时胜利,也不过是另一个努尔哈赤或李自成。

明末大量流民动摇统治.清军入关继承了明朝土地的同时,也面临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了,明朝的问题清朝照样的重现一遍。到时候战场上就算连续胜仗,经济破产后,农民军也同样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那么清朝是怎么做的?

清朝在几乎入关同时,就将大量明朝宗室、勋贵、外戚、太监的土地收为军屯,手中先有一个高效的基本土地存量。然后在顺治元年就制定《开垦荒地例》,规定

州县卫所无主荒地准流民及官兵屯种,有主荒地则令原主垦种,无力耕种者官给牛具籽种……开荒之地三年后升科, 熟地抛荒而经垦种者一年后起科。

这里开荒的地特别是“熟地抛荒而经垦种者”,就是常年战争导致的无主耕地,流民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对耕种田地的所有权,从而成为自耕农。

大量自耕农恰恰是封建王朝统治稳定的基础。而士绅这个过程中也保证了利益,不会再像对李自成、张献忠那样仇视态度。

在此之后,顺治六年、十四年,康熙元年、十六年,清廷进一步细化兵调整土地政策。经过多尔衮、顺治、康熙持续努力,一直到康熙初年,土地重新分配基本完成。明代高度集中的土地经过战争洗礼后重新分配。旧士绅得到一定保障,拥护新朝的新士绅逐步形成,特别是对流民开垦抛荒土地的承认,重新制造大量自耕农。

而自耕农是封建王朝社会秩序和税收效率的最好保障,士绅则是封建王朝基层组织者和稳压器。

这二者利益能够基本保证,那才是堪称清朝的核武器。

而且,与明朝不同的是,清朝对于土地政策的执行力度,财税政策的执行效率,都是高出明显层次的。

对于明末已经习以为常的拖税、欠税最终不了了之情况,清廷确实做到了对士绅加强控制,对其试探行为绝不妥协。清初江南三大案,特别是奏销案和哭庙案,就是对士绅有组织抗税的直接打击。在打击基层士绅组织化的同时,也严防朝廷官员结党,让地方士绅没有了高层利益代言人,从而更加无法形成经济上有组织的利益体。

在这种情况下,清初士绅的纳税有较好保证,避免了税收过程中,税赋全被转嫁给自耕农的情况。

这一系列的土地政策,才堪称清朝能逐步滚动发展的根本。

举两个简单例子。

顺治二年,大顺余部在李过等人的带领下包围荆州。结果战争还没开打,荆州附近的许多百姓就因为顺军余部劫掠而主动帮助清军。

这可是当年以纪律著称的闯王部队啊,怎么就劫掠起来了?

原因很简单,李过等人带着十几万部队,就是十几万张嘴,大家吃什么?大伙饿到一定程度,还说什么军纪?

此时城里的清军主力恰恰还是顺军投降部队。大家因为粮饷保证,所以自然更容易维持军纪,从而获得民心。

顺治四年,在清朝和南明斗争的前沿地区,一边是南明各路军阀为了应付自己扩充的部队,不得不在所辖区内涸泽而渔;一边是清朝决定对遭战争破坏严重的江西地区免税两年。

你让这些南明部队们怎么打?你让老百姓们怎么选?

很多人都知道,清朝定鼎天下,洪承畴有不世之功。但到底洪为什么功劳这么大,很多人是并不清楚的。洪承畴两次作为江南多省总理军务,但清朝并没有必须以文制武的规矩,何况第一次总理时候江南的军事负责人还是非常能打的宗王勒克德浑,洪承畴到底干了什么能让多尔衮、顺治都对他这么看重?

就因为他把这些战区的军事和民政结合的非常优秀。比如在土地和财税政策执行方面,他能在清军占领区内快速实施土地政策,并且执行把握非常有度,既能防止士绅倒逼地方官用明朝惯用的拖欠减免手段减少交税,又能恰当甄别确实需要减税的地区予以减税。上述江西免税就是他申请成功的,当时清廷不太信任地方官员上报的减税申请,但洪承畴甄别的,就予以采信了。

所以回到基本问题,如果现在想要抗清,该怎么办?

什么是民心?粮食就是民心。

粮食到位,百姓就会安居乐业,兵源就会源源不断,军队就会战斗力稳定。

所谓朱家旗帜、满发、汉服这些,只能是某些时候一针兴奋剂,要民心可用,要力量持续,就得让自己的土地政策好,财税效率高,从而保证民心和军心。

所以孙可望的价值有多重要?他是南明唯一一个有这方面的能力的人。

而且他的经营能力超强,他的营庄制度在土地和财税效率方面更胜过清朝制度,所以他能靠云南一个边陲小省,养活十几万大军,还保持足够战斗力。

明清战斗这么多年,一两次投机成功能改变大局吗?

李定国就算两厥名王,真正消灭的清军主力有多少?之后不还是败给尚可喜和吴三桂了?明清之交几次战斗性胜利稀奇吗?

要想持续战斗,本质上就得有制度性的对抗,才能生存甚至反攻成功。

孙可望和李定国的矛盾,本质上是从明朝到南明,其实领导层从来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核心问题在哪里。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就在土地和财税上。

当皇太极、多尔衮、顺治、康熙都费尽心力去为土地和财税政策能执行的好一点点时候,南明上来把比大熊猫还稀罕的一个土地财税人才,当做反贼来防范。

如果反清的意义就在于复明,那这个反清永远都别想着成功了。因为明朝当年为什么那么大的体量,却变成了包袱?

但问题是,不管李定国是真要复明还是为别的目的装作复明,至少他的行为确实是不折不扣的大明忠臣。而孙可望是压根就不想装的曹操。

所以到这个时候,南明终于在内讧中丧失了最后一次机会。

孙可望的心里,南明是靠我立足的,所以我理所当然就是国主,那个永历能橡皮图章就是他的造化;李定国这里,至少体现出的是,大明的核心只有一个永历,试图颠覆永历,那就是清朝一样的敌人。

这种情况下,本来最能互相成就的哥俩必然走向彻底反目。

好在清朝明白孙可望的价值,所以哪怕近乎孤身投降,也立刻给了他在南明时候梦寐以求的一字王;清朝也明白李定国是忠诚优秀的军事人才,所以给他儿子足够照顾,一路升到总兵。

像对洪承畴一样,只有作为对手的大清,才真正明白他们的价值是什么。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可望不可望,定国难定国。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