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比亚迪销量受挫,燃油车仍将快速走向末路

                      小米汽车近来可谓深陷舆论漩涡,多起事故频发,从 3 月 29 日安徽铜陵高速上小米 SU7 碰撞起火致 3 人遇难,到 4 月 5 日湛江的 SU7 与电动二轮车相撞起火,再到此前泉州、内江等地的严重事故,桩桩件件都挑动着大众敏感的神经。一时间,社交媒体、汽车论坛等平台上,对小米汽车安全性的质疑声铺天盖地。这些事故对小米汽车销量的冲击立竿见影。3 月 29 日事故后的首个完整周,其周销量骤降至 0.5 万辆,排名大幅下滑,此前小米汽车周销量一直稳定在较高水平,这般断崖式下跌,充分说明市场信心遭受了沉重打击。潜在消费者观望情绪浓重,不少人将小米汽车从购车清单中划去;甚至部分已下订单的客户,也在犹豫是否要退订,二手平台上大量转单现象便是例证。尽管小米凭借前期积累,仍手握 17 万未交付订单,一季度总体销量也有一定成绩,但事故阴影笼罩下,交付压力、服务体系短板等问题被无限放大,后续销量走向充满不确定性。

                   比亚迪虽未遭遇安全事故这般棘手难题,却因 “背刺” 老用户引发信任危机。2024 年,比亚迪为抢占市场,频繁采用 “降价增配” 策略,推出多款低价高配车型,像秦 PLUS 荣耀版起售价大幅降低,唐智驾版新增高阶配置但价格涨幅极小。这一做法虽短期内刺激了销量增长,却严重损害了老用户利益,老车主车辆残值暴跌,感觉被车企无情抛弃,进而引发大规模投诉。第三方投诉平台数据显示,众多车型因 “价格背刺” 登上投诉前十,超 70% 的老用户明确表示下次购车不会再优先考虑比亚迪,潜在消费者也因品牌价格体系不稳定而顾虑重重,部分客源流向了价格策略更稳定的竞品品牌。

                            然而,无论是小米汽车因事故陷入困境,还是比亚迪因用户信任危机销量受挫,都无法阻挡燃油车快速走向衰落的脚步。从政策层面看,全球超 30 个国家和地区已宣布燃油车禁售计划,中国海南明确 2030 年全面禁售燃油车,欧盟、美国等地的禁售计划同样给传统燃油车企敲响警钟。中国工信部规定 2026 年起燃油车百公里油耗不得高于 3.3L,这让众多主流燃油车型面临技术升级难题,研发成本飙升,中小车企更是无力负担,只能逐步退出燃油车市场。新能源车在使用成本上对燃油车形成碾压之势。插混车日常成本仅为燃油车一半,像五菱宏光 MINI EV 这类低价新能源车,购车成本亲民,使用成本更是低廉。随着新能源车技术日益成熟,续航里程不断提升,充电设施逐步完善,消费者对新能源车接受度越来越高,市场渗透率持续攀升,2024 年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首破 50%,这一数据直观体现出新能源车对燃油车市场份额的蚕食。

                当然,短期内燃油车不会瞬间消失,在一些细分市场,如越野车、高端性能车领域,因其独特性能优势,仍会有一定市场需求;混动技术也能让燃油车在一定时期内 “借电还魂”,延缓其淘汰进程。但从长远趋势看,新能源车取代燃油车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那些曾经在燃油车时代辉煌一时的车企,如果不能在新能源赛道积极转型、重塑品牌形象、提升产品竞争力,最终必将被时代洪流淹没,成为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的注脚。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