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戰下化危為機 打開穆斯林市場
作者:王緝憲,大灣區香港中心研究總監,香港大學地理系前系主任。
商品和卖卖跳出欧美舒适圈,下沉和适配新市场是现商品市场的必然了,而土豪和人数众多的穆斯林世界正是中国全产业链的产品的新战场。
荒唐但不可避免的關稅貿易戰打響,世界進入了一個高度不確定的時代。
不僅在國際層面,美國、英國、法國等多個大國的國內也出現了極不穩定因素。因此,尋求相對確定的市場很有價值。
對於香港以至中國內地,穆斯林世界的清真貿易(halal trade)可以算得上一個確定性相對比較好的市場。
穆斯林遊港有五大難
全球伊斯蘭經濟的增長趨勢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當時東南亞國家修訂了清真標準。
「清真」一詞指的是伊斯蘭律法允許的任何事情,它支配着穆斯林生活上的所有方面。清真最初通常是指食品,但它現在已經遠遠超越了食物消費。
去年有BBC駐香港記者撰文,描述世界各地的穆斯林來港遇到的各種問題。雖然全文的基調很正面,期待香港政府和旅遊機構進一步改善,但點出了目前香港清真旅遊的「五大難」:食品難、祈禱難、酒店難、女性特殊照顧不足和穆斯林恐懼症。
儘管本人對後面兩點不認同,國際上也有評比認為穆斯林人士在港的安全度名列世界前矛,但香港整體社會對穆斯林需求了解不多,服務不完善是事實,原因之一是香港僅有30萬(4%)人口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其中5萬人為中國人,15萬為印尼勞工或移民,還有3萬人來自巴基斯坦。
另外,長期生活於香港的穆斯林也較深地融入本土文化,清真方面的要求不如馬來西亞、印尼等以伊斯蘭為主要宗教的國家那麼嚴格,導致一些穆斯林遊客在港感到上述幾方面的不便。
若香港政府想吸引更多來自伊斯蘭國家的遊客和投資者,建設清真、穆斯林友好型基礎設施、通過國際認證,提高現有服務如餐飲和酒店的服務標準是必須的。
但前提是,從政府到市民都需要真正意識到,從中長期看,香港成為穆斯林友好城市,對香港甚至對國家的重要性──它是提升香港身份多元化、國際化和在關稅貿易大戰中立於不敗之地的一個重要部署。
了解清真供應鏈全貌
可是,即使把香港改造成穆斯林友好的旅遊城市,也僅僅是這一重要部署的第一步。
除了旅遊,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展開清真貿易和跨國清真供應鏈,會促進中國內地與「一帶一路」沿線的穆斯林貿易夥伴之間的貿易關係,並最終成為香港和整個中國避開美國關稅戰的重要增長引擎。
龐大穆斯林人口的強勁需求,是促成前景光明的清真市場關鍵因素。
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指出,全球穆斯林約有19億人,佔世界總人口的25%,預計到2030年將飆升至22億人,到2050年將飆升至世界人口的30%。
穆斯林在東南亞、南亞、中東和愈來愈多的歐洲人口中佔很大一部分,僅在東盟,穆斯林人口規模就超過2.4億,佔這個快速增長的貿易區域總人口的40%。
做好東盟市場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充分了解清真供應鏈的全貌,並積極牽線中國內地企業,將香港發展成該供應鏈中的關鍵服務環節,當中要克服的困難不少。
本質上,清真貿易與傳統貿易在商業慣例和合規要求方面存在巨大差異,這無疑將對大部分所謂香港的支柱行業構成新挑戰,這些行業包括貿易和物流、諮詢和培訓、檢測和認證、金融和法律服務,以及會議和展覽等相關部門和行業。
以物流為例,清真物流(halal logistics)需要與傳統物流分庫區儲存,而且需要獲得從原產地的最終消費國全過程認證,其涉及的遠非僅僅食品,在普通服裝、清真媒體、娛樂用品、藥品和化妝品的出口方面,都有嚴格認證和全程管理,可能需要從食品產業鏈和供應鏈做起。
這個過程不僅涉及物品的認證與區分,還涉及從事管理流程的人員的文化或宗教背景。
理念與ESG原則一致
值得留意的是,隨着全球穆斯林人口的迅速增長,普羅消費者對清真產品和服務的認識不斷提高,全球大部分消費者開始欣賞穆斯林的清真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在某種程度上,清真食品的核心價值觀,與環境、社會和治理(ESG)原則一致,包括商業行為道德。也就是說,清真產品和服務不僅吸引伊斯蘭教徒,而且還成功地吸引了渴望獲得優質、健康和綠色成果的非穆斯林。
清真消費的本質不再局限於宗教儀式,還演變為一種精緻的生活方式,包含了純潔、健康和社會責任等內在價值觀。
因此,清真貿易的非宗教信仰特徵可以成為一個獨特的賣點,說明清真行銷人員的目標市場並不僅限於穆斯林。
以中國內地為例,除了穆斯林人口外,世界各國生產的清真產品進口商也可能瞄準內地尋求健康、高品質生活的消費群。
反之亦然:從長遠來看,中國廠家按照清真規範生產產品,完成運輸物流和其他生產服務後,其產品一旦獲得國際認證,將可以滲透東盟和中東等地穆斯林國家的巨大潛在市場,同時也可以獲得非穆斯林的青睞。
鑑於上述情況,我們有理由相信全球清真行業將具有廣闊的發展潛力。
然而,目前香港多數企業對清真的認識仍然停留在食品上。對於其他有形產品(如舒適的時裝、清真藥品和化妝品),以及包括伊斯蘭金融、清真旅遊在內的清真服務市場尚未開發。
中國內地情況也類似,而且由於內地很多地方雖然可能有理想的清真產品生產能力,比如廣西著名的牙膏品牌「兩面針」,其多線產品都適合東南亞需求,但國際化程度低,缺乏靠自身力量打入海外清真市場的能力;還有另外一些因素,導致內地企業在這方面缺乏主動性。
因此,期待香港這個國際大都市的企業和政府先行一步,除了在本地盡快改善清真環境,更在物流、金融等方面與亞洲和中東穆斯林國家的企業和政府加強合作,提高中國供應鏈對清真市場的認知,並讓他們盡快獲得國際清真認證,在一個確定性比較高的市場找到新的貿易合作夥伴和發展方向。
若真正做到了這一點,這個戰略部署獲益的將不只是香港,更是整個國家。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