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消费不能只靠“家电下乡”,更需要星辰大海激活顶层财富的“瀑布效应”!

出处 |  策辩

这个问题思考琢磨过很久。

美东时间4月14日9时30分,美国乐坛天后凯蒂·佩里(绰号“水果姐”)与5名女队友乘坐“蓝色起源”商业飞船成功飞往太空,并在约11分钟后返回地球。这件事刷爆网络,“水果姐”在返回地球后亲吻了大地,并称将为此次旅程写一首歌的花絮,也登上热搜。

500

刷相关视频后,又被推荐有北斗女神之称的徐颖教授一次讲太空旅游视频:太空旅游门票2500万美元,上一次厕所要1.5万美元。

500

关税战,中国有个软肋大家众所周知:消费不足。中国14亿多人口消费总额,只有美国3亿多人口的80%+(名义美元计价)。哪怕是按世界银行平价计算,中国消费总额达也只是相当于美国的160.98%。这是投降派“甲方论”市场不小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最近可以看到有一系列推消费的政策出台。可让人遗憾的是,按照公开数据中国居民存款突破147万亿元,其中最富有的20%人群贡献了其中的80%,但出台的一系列消费政策,对于限制这些手握财富精英群体消费的一个重要原因——缺乏消费场景,依然着墨不多。

按照公开的一些统计数据:90%豪车依赖进口,私人医疗,太空旅游等高端服务被海外垄断,国内连个像样的太空主题度假村都没有。这有点像三峡大坝蓄满水却不开闸泄洪——富人的消费力淤积成“堰塞湖”,以至于不少就尽琢磨“蛀洞”偷跑。

显然这个“堰塞湖”一旦开闸,绝对将释放万亿级市场动能。

怎么做呢?笔者从水果姐体验和北斗女神的讲解中,认为目前至少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1.用太空旅游作为撬动富豪钱包的“新杠杆”。

太空旅游早已不是科幻片桥段。SpaceX能用星舰火箭把富豪送入近地轨道,维珍银河能要25万美元亚轨道飞行收割中产,中国激活富人消费,这片蓝海自然不应该错过。  

一是中国具备价格降维打击潜能。当前轨道飞行票价高达5500万美元(约4亿人民币),但SpaceX预测,随着可回收技术成熟,2030年可能降至数十万美元。中国若实现火箭回收,完全有能力将价格压缩至千万级,复制“新能源汽车颠覆汽车市场”的奇迹。  

500

二是这是一场消费场景革命。想象一下,北上深广的富豪们花3000万购买“天宫七日游”,在空间站体验零重力实验、拍摄星空大片,顺带购买航天联名款奢侈品——这不仅能拉动航天产业链,还能催生太空酒店、太空婚礼等衍生业态。

三是具有巨大社会心理溢价效应。太空旅行本质是身份符号。正如LV限量包的价值不在皮质,而在“你买不起”的标签,太空门票将成为顶级富豪的“新社交货币”。

2.用月壤经济学把星辰碎片变成“硬通货”。

100多年前,英国公司戴比尔斯用一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成功将钻戒打造成某种婚姻必需品,并通过垄断维持其“稀缺性”维持高价,收割全球中产富豪。直到近年中国技术崛起,河南人造钻石开始横扫,才让这种神话慢慢褪色。

那么月壤是不是比钻石更具有“稀缺性”?美国拍卖行里0.2克月壤拍出过85万美元天价,中国月背取得的月壤更是世界唯一,是不是更加稀缺?是不是更具巨大商业价值?

—稀缺性本身就是定价权。参考美国月壤黑市每克488万元,若将100毫克月壤制成钻石级珠宝,按当前金价换算,单件售价一个小目标不为过吧?哪怕仅限量发售1000件,即可覆盖探月工程成本,还有得赚。

二文化溢价赋能潜力无限。故宫博物院用碎瓷片复刻“金缮艺术”拍出千万高价,月壤珠宝若融入敦煌纹样、长征火箭元素,将成为比钻石更稀缺的“宇宙级奢侈品”。爱马仕曾用陨石制表盘卖到20万美元,月壤珠宝的商业逻辑与之异曲同工。

三先发机会稍纵即逝。一如戴比尔斯故事只讲了100年一样,随着各家航天技术发展,火箭发射成本降低,未来更多航天器飞临月球取土,是大概率事件。但是目前中国月壤的真实可靠性,特别是月背月壤的唯一性,才是真正的宇宙星辰级奢侈品的标杆。未来哪怕采样技术突破,每克月壤采集成本甚至降至万元以内,先发优势形成的品牌,也依然可以形成“开采-加工-拍卖”暴利链条。  

且这并不只是单纯的商业消费,至少还有5重社会意义:

1.认知升维。先贤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我们扩展见识。从水果姐升上太空后的那种自然反应,以及对诸多宇航员的采访来看,见识宇宙浩瀚的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会自然不自然地有某种升华。

500

当富豪在空间站俯瞰地球,996福报、学区房焦虑可能瞬间消散。这种“宇宙尺度”的思维革命,或许能催生更多关注人类命运的企业家,而非沉迷内卷的资本家。他们不会再盯着老百姓那几捆菜了。如当富豪们在空间站种下第一株太空水稻,当他们的孩子因父亲的一段太空vlog爱上航天,那么他们的接班人,不可能不对星辰大海感兴趣。这场由消费驱动的文明跃迁,或将改写人类探索宇宙的剧本。  

2.资源真正转向星辰大海。1990年代微软、苹果的崛起,带动了美国西海岸科技生态。中国富豪若将太空消费视为“新赛道”,其投资可能从房地产、平台带货转向量子计算、深空探测等硬科技。一如北斗女神徐颖所说那样,中国没有抓住大航海的红利,绝不能错过大航天红利。

3.文化输出。阿联酋用“希望号”火星探测器塑造国家形象,中国若开放富豪太空旅行,可借由他们的社交媒体传播“星辰大海”的东方叙事,对冲好莱坞的太空霸权话语。

4.精英消费反哺。若航天工程师成为“天价月壤珠宝”首批买家,其消费行为本身就会成为行业技术实力的最佳广告——就像马斯克穿SpaceX夹克登上《时代》封面后,“凡尔赛式炫耀”对民用航天市场的直接拉动一样。

如中国若开放“月壤珠宝VIP鉴赏会”,让马云、马化腾等顶级富豪以亿元竞拍独家冠名权;如将月壤制成0.1克拉“广寒宫”彩钻,捆绑航天员签名证书拍卖,你说会形成怎样的效应?其传播效应远超央视广告,必将引发爱国富豪抢购潮——这不仅是消费,更是大国科技自信的具象化。    

5.社会财富再分配的有效策略。中国航天从业者平均年薪25万元,不足互联网大厂同岗位的1/3。这种“国家栋梁”与“财富新贵”的错位,正在阻碍航天更高效进步的重要因素。而过去航天工程基本由财政资金主动,实际中也极难操作,只能精神为主。

而当太空旅游、月壤星辰级奢侈品运作成功,那么完全可以在国家主导下,摆脱财政资金输血,由市场供应(注意没有被社会资本控制)。这样就完全可若参照华为“获取分享制”,将探月工程收益的5%作为核心团队分红,可催生数百上千位千万级富豪工程师,数万数十万中产家庭。  

那么节省下来的财政资金,完全可以用于其他民生保障。

当然任何事都有利有弊,如不少人会担心月球月壤中的秘密,如担心社会公平争议等。

500

月壤秘密方面。

从历史和现实客观现实看,任何秘密其实都是守不住的,只是代价大小的问题。如美国封禁我们高性能算卡,我们封禁关键稀土矿物,都催生了走私利益团伙,再严刑苛法都不可能完全阻绝,只不过抬高相关成本罢了。

反而如果利用先发优势,收集资源,加快技术研发迭代,打造标准,控制渠道,迫使后发者都只能上自己战车,才是真正的无解阳谋。

社会公平争议方面。

富豪花4亿体验失重,农民工还在为房贷挣扎,确实会引发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因此需配套税收调节(如太空消费税反哺民生),并加大基础科研投入,实现“精英飞天,全民受益”。

对于月壤星辰级奢侈品,则可征收30%“宇宙探索税”,专项用于:

— 给航天工程师发放“探月特别津贴”(参考华为“天才少年”计划);

  —在西北建设“航天主题贫民窟”,用商业航天收益改造贫困社区;

   —设立“深空奖学金”,资助农村孩子参与卫星测控。

另外对这种“宇宙级生意”要有底线思维,建立至少3道防火墙:

500

1.伦理防火墙。禁止用月壤制作婚戒(避免“用月球土壤见证爱情”的营销噱头引发争议)。

2.技术防火墙。建立月壤NFT认证体系,每颗宝石植入区块链溯源码,防止造假 。

3. 舆论防火墙。当富豪晒出“月壤珠宝全家福”时,需配套宣传“这颗宝石的开采费用=100个山区小学建设基金”  。

从郑和下西洋到嫦娥探月,中华民族的探索从未停歇。今天,当商业航天与消费升级相遇,中国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思维革命——与其纠结“该不该让富豪花钱”,不如创造让所有人受益的新生态。当首富们戴着月壤戒指出席慈善晚宴,当山区女孩因“航天扶贫基金”走进清华,这场由星辰大海驱动的消费升级,或将改写人类文明史。  毕竟,真正的星辰大海,从不属于某个阶层,而是属于敢于想象、勇于行动的每一个人。

出处 |  策辩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