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期热点事件看网络舆情监测与公关引导
其实这是一个过大的题目,我只是对近期热点舆情处置有感而发,或许在大家面前,抛砖引玉都谈不上。
自从新闻开始以网络的形式传播之后,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公关引导就成了新闻相关者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监测准确,引导及时,尤如长江洪峰顺利过境,有惊无险;如果监测失准,引导滞后,尤如洪峰迭加,险上加险。所以说要加强舆情监测,注意公关引导就成了最能体现新闻相关体的处置能力的一场场大考。
舆情在当下媒体扁平化又立体链接充分传播的时代,想要完全把舆情控制在小的范围内,把影响消除到最小的可控的范围内,是比较艰难的了。
我们把一个个新闻事件比作长江的水流,在水流顺畅的时候,新闻就一晃而过,激不起一点涟猗,掀不起一点浪花。这就要求长江的防洪大堤足够结实,能经常接受水流的冲刷。
舆情监测就像是每天在防洪大堤上巡逻的防汛队员,在正常情况下,只低头巡防,也不知道哪里会出现管涌,哪里会出来溃口。这有需要监测者保持认真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也有赖于丰富的巡防经验。
遗憾的是,更多的巡防人员并没有足够的工作经验,不能察觉起于青萍之未的细小浪花会隐藏什么样的风波,等到酿成风波的时候,可能管涌已经出现。
在管涌初起之时,巡防人员更多的是自己希望凭一已之力,能把小小的漏洞堵住,而不能预见到自己的能力与常识能不能把漏洞堵住,能解决是当然最好的了。
可惜,网络之水往往会被人故意推波助澜,让管涌扩大,达到旁观者效应,所谓“看戏不怕台高”即如此。
从监测者角度来看,管涌为什么会从我监测的地方爆发,并不一定是监测者不认真,不敬业。而是要问大堤知道管涌会出现在哪里不,要问水知道会出现管涌不?
哪里有漏洞大堤知道而不能言,大堤是就是一粒一粒的泥土沙石构成的,他们就是像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普普通通的群众。
哪里有漏洞还有水知道,用不着谁引导,大堤不结实,有漏洞,水就从有漏洞的地方管涌出来了。
大堤那么长,巡防的队员那么多,偏偏总有些许纰漏就猝不及防出现了,扩大了,溃口了。
有时候,并不是漏洞现在就有的,说不定在很久之前就遗留下来了。然后大家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也都没有看到过,然后留下隐患给后来的人,让后来者不得不解决。
比如前不久的“孙小果案”,“操场埋尸案”等等。等到舆论汹涌而来的时候,人已经不是原来的人,自有后来人来处理。后面要处理舆情的时候,就不是只处理舆情了,是要从根部来构筑大堤了,后者在面对舆情公关引导的新闻相关体就相当被动了。
此属于典型的前任挖坑后任平坑了,但又不得不平坑。
再以抗洪防汛为例子说舆情监测和公关引导,说说北方某大学关于招聘学伴的事。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在舆情监测完全是耳目失聪,在整个舆情发酵到相当程度之后,才匆匆出来辩白,没有基本的正确动作。直到似有愈来愈热的趋势,才在汹涌舆情面前才仓促道歉了事。虽说因为网友关注热点貌似过去了,但负面影响已经形成,其白难还。
顺便提下,本人某小文说到草根名人大衣哥之乡邻的负面性消息传遍大江南北,依然没有听到大衣哥家乡ZF有半点修补和公关引导的意味。当然,可能所受影响不至于超过此大学。这是属于完全没有防范意识的,不存在对负面消息要公关的需求了。
还有一种情况,更加特殊,打个比如,类似于堤内外发现两处管涌,堤外两处在抢险修补,貌似两处管涌不在一个地方,也不是一组巡防抢险队员在处理,但偏偏两处管涌在堤内相通,有相似相关性。
比如,南方某省城,外国留学生交通违章时交警处置方式,与国内另一城市居民交通违章时的处理方式之互相对比;
违章留学生所在学校对学生违章舆情处理方式及北方某大学处置“留学生学伴”舆情方式对比。
看似舆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展相关性不大。如果舆情被人集中引发,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来渲染引导,恐怕就会如有人担心的情况那样,这是属于从法律或规章制度在国民与外宾平等相待的问题,上升到外宾超国民待遇问题,甚至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引导到特别的目的上来。
这一种综合性的舆情监测与公关引导,要依靠单个部门来引导怕是没有说服力了,这就更需要更权威的部门来做正面的疏导,还原真相。
上述每个新闻舆情相关体,操作稍有不当,就会给后面更高层次的引导工作埋下隐患。
综合上述,互动性很强的网络舆情如果不及时被监测到并实施正确的公关引导,就可能会被网络媒体操控舆情,造成理性的声音发不出来,正面的信息被淹没或扭曲传播,造成的负面影响很难修补。
还是那句话,大堤知道漏洞而不能言,水知道管涌亦不会言。唯有提高舆情监测意识,提高舆情公关与引导能力,方能临滔滔大浪而自信不惧。
(版权所有,原创不易,欢迎理性讨论与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