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时刻,这七大省份被“点名”了
如何破难题、稳大盘、谋长远?
“一季度,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山东、福建这七大省市合计进出口7.78万亿元,(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四分之三,实打实起到了挑大梁的作用。”在近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七大外贸省市被“点名”表扬。
面对当下的特殊时刻,近段时间以来,各大外贸省市都动了起来——
组织政企代表团赶赴中东欧、东南亚、南美新兴市场,谋划培育新的外贸增长极;出台外贸支持政策,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企业、行业、平台发展;部署更好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动内外贸一体化……
被赋予重任的外贸大省们,将如何破难题、稳大盘、谋长远?
01
密集部署
4月16日,浙江省委书记王浩在杭州专题调研外贸工作。这是不到10天时间里,浙江省委书记、省长第五次聚焦稳外贸相关工作。
4月14日,浙江省委召开县(市、区)委书记工作交流会。王浩指出,要清醒看到面临的困难挑战,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以坚强的意志有力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变化。
4月12日,浙江省省长刘捷主持召开省政府第70次常务会议。会议强调,要全力以赴稳外贸,加速政策落地和储备,加强海外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开拓多元市场。
4月10日,王浩主持召开推动外经贸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听取对当前经济形势和下一步外经贸工作的意见建议。
4月8日至9日,刘捷赴宁波宁波多家企业调研,希望企业大力开拓多元化市场,进一步打开广阔的外贸空间。
如此密集的部署背后,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
浙江,可以说是中国“入世”以来,分享外贸红利最多的省份。
2001—2020年间,浙江进出口总额年均复合增长15.3%,居沿海省市第一。2024年,浙江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5万亿元大关,全国份额迈上12.0%的新台阶,9.5%的出口增速,继2023年后再居东部沿海主要省市首位。
不止如此,过去25年,浙江出口占全国比重由2000年7.80%提升至2024年15.34%,是涨幅最多的省份。
浙江对美外贸依存度也处于较高水平。2024年,浙江对美进出口、出口规模分别为7414.95亿元、6316.80亿元,两项数据均排在全国第二位,仅次于广东;占全省进出口、出口比重分别达到14.1%、16.2%,远高于11.2%、14.7%的全国平均水平。
如果以“对美出口总额/GDP”计算,2024年,浙江对美出口依存度达到7.0%,远超2.8%的全国平均值,高居全国之首。
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白明向城市进化论谈到,浙江的小商品适合于国际贸易,发达的跨境电子商务水平,也提高了浙江商品在美国市场中的渗透率。
但更高的依存度,也让浙江在所谓“对等关税”下首当其冲。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长期与浙江企业家保持交流。据曾刚了解,长三角一般外贸企业利润率通常在5%~10%之间,目前的关税压力,已超出了企业的承受范围。
角力之下,浙江企业主动求变,开拓多元市场已成一大共识。浙江省贸促会前期调研显示,72%的受访企业希望通过发展新兴市场来弥补对美出口。
这样的行动早已开始。
比如不久前,宁波市委、市政府牵头组织40余家企业前往中东欧,参加中国、匈牙利两国商务部门主办的贸易投资对接会,还将拜访多个中东欧国家的企业和机构。
浙江4个城市还开展国际公路运输(TIR)模式,温州、义乌、嘉兴、杭州的体育用品、服装鞋袜、小商品、机电产品等,源源不断销往欧洲和中亚地区。
“生意是面对面谈出来的。”有浙江企业家直言,公司面向中东欧国家出口额占比仅10%,希望通过参加政府组团“出海”,提高新兴市场出口量。
浙江省贸促会此前透露,将组织500场以上的国境外展览会,全系统组织200个团组,带领企业到全球各级市场进行经贸洽谈和对接,争取更多市场和订单。
02
精准施策
从全国来看,美国虽然仍是重要的贸易伙伴,但过去几年间,中国对美出口份额已在逐步下降。
2018年,我国对美出口总额3.16万亿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9.2%、GDP的3.5%。到2024年,我国对美出口总额增至3.73万亿元,但后两项指标已分别降至14.7%和2.8%。
其中,“外贸第一省”广东对美出口规模高居全国第一,2024年达到9488.1亿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6.1%、GDP的6.7%,同样明显高于全国平均线。
白明表示,广东是外贸大省,外贸依存度很高,在全国、全球商贸市场中处于重要位置,外贸市场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广东整体经济表现。应对外贸挑战,是广东的当务之急。
4月16日,广东省省长王伟中到东莞专题调研经济工作时指出,要积极开拓“一带一路”等多元化市场,创新贸易渠道方式,努力稳住外贸基本盘;
此前的4月8日,王伟中在佛山专题调研经济工作时也谈到,推动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用心用情用力帮助企业解决难题,积极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
4月以来,广东各地各类支持政策密集出台。
作为“外贸第一城”,2024年,深圳对美出口总额4223亿元,是中国对美出口额最多的城市。近日,中国(深圳)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上线“深企e贸”,让企业将能够更轻松获取全球采购商的信息,精准对接潜在客户。
4月13日,外贸大市东莞发布《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工作方案》,从开拓多元市场、夯实产业基础、提供金融支持、优化营商环境四大方面出台30条举措,不仅涵盖了解决当前问题的详细举措,并从多个角度扶持行业与企业,堪称“政策全家桶”。
4月16日,广州市委常委会会议强调,要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巩固深化与周边国家经贸合作,进一步发挥广交会等平台作用,服务企业更好“走出去”,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发展。
还有不少地方拿出“真金白银”,帮助企业应对复杂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
比如,广州南沙区推出外贸“黄金17条”,对企业、新业态、示范平台分别最高奖补1000万元、1500万元、2000万元;阳江支持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对入选广东省“跨境电商+产业带”试点的县(市、区)给予不超过300万元;东莞将重点展会目录扩容至126个,新增中东地区展会支持,展位费、特装费、机票费最高可获50%补贴……
在曾刚看来,广东有加工贸易和外资合作的传统,有利于渗透全球新兴市场。接下来,无论是选择中东、东南亚或是拉美,广东需要尽快开启新一轮全球化布局。
03
内需潜力
当外部压力不断加大,拓展内销市场、促进内外贸联动,成为帮助外贸企业“解困”的又一个思路。
广交会期间的“外贸优品和国内采购商见面会”,邀请200余家参展商及内外贸一体化企业与200多家境内采购商进行洽谈,成为内外贸对接的关键渠道。
在江苏,江苏省商业联合会第一时间发起“积极扩大外贸商品内销渠道,实现双循环新发展”的倡议。在商品引进、柜台销售、货架陈列、资金结算、市场营销等方面,对受影响的企业给予帮助。
近日公布的《福建省深化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聚焦纺织服装、箱包、食品等传统优势出口行业,建立省市县分级分类联系重点外贸企业机制,“一对一”帮助开拓国内市场,消纳部分出口受阻产品。
上海市商务委则透露,本周五将组织大型电商平台、外贸企业,举办一场“上海市电商助力外贸拓内销对接会”,助力外贸企业更好对接国内市场资源。
据统计,2024年我国有出口实绩的数十万家企业中,接近85%的企业同时开展内销业务,内销金额占销售总额的近75%。随着“出口转内销”政策堵点、卡点加快打通,内需市场的容纳效应将日益显现。
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在曾刚看来,政府托举,不仅能缓解外贸企业当前压力,还能提升外贸品牌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外贸转内贸所需的的市场网络渠道还没建立起来,部分外贸企业在出口转内销进程中,仍面临不熟悉国内市场、缺乏运营经验等难题,做起来难度不小。
白明也提醒,如果只是“应急性”出口转内销,外贸企业要不很可能挤不进内需市场,要不就是把国内市场的原有企业挤走了,造成“内卷”。为防止这类现象发生,要把更多注意力放到创造新的市场空间上,思考如何用出口产品给内需市场带来新的热点。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这还事关提振内需的战略性布局。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提到,当前是一个“战略抉择期”——是继续坚持供给侧立国、工业制造导向,还是转向内需消费,通过社会福利改革构建更加平衡的经济和贸易体系。
据其团队测算,中国当前消费内需为10万亿美元,占GDP的一半,若未来五年增加30%,即增加3万亿美元,可填补美国贸易保护主义造成的全球需求潜在空白,为欧亚各国企业提供市场机遇。
文字 | 刘旭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