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式外交:哈马斯所需为何 @《基式外交研究》2025年第16期
作者:亨利・A・基辛格
译者:大外交青年智库基式外交研究中心
来源:《基式外交研究》2025 年第16期“经典文献重译”专栏文章
审定:基式外交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
文源:Kissinger, Henry A. "What’s Needed From Hamas." The Washington Post, February 27, 2006.
声明:基式外交研究中心转载、编译与翻译的内容均为非商业性引用(学术研究),不作商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即刻联系,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简要摘要
基辛格在文中指出,巴以和平进程因哈马斯崛起面临关键转折。沙龙晚年从强硬定居点政策转向接受巴勒斯坦国,提出通过单边撤军和领土交换构建两国方案,但其昏迷使和平进程受挫。巴以双方长期缺乏互信:以色列坚持 1967 年边界和难民问题为前提,而巴勒斯坦(包括温和派)拒绝承认以色列主权合法性。哈马斯延续激进传统,其宗教驱动的意识形态使其难以跨越“观念鸿沟”,除非确信无替代选择。基辛格建议以“无限期临时协议”搁置争议,建立安全机制并规范日常互动,同时强调美国主导的国际协调及阿拉伯温和派的责任。他警告,最终地位谈判若缺乏共识可能演变为对以色列的“强加条款”,危及地区安全。未来关键在于哈马斯完成类似沙龙的理念转变,国际社会需构建灵活框架平衡双方核心诉求,为永久和平保留空间。
二、全文中译
阿里埃勒・沙龙在以色列医院陷入昏迷的画面令人难以释怀。这位参与以色列历次战争(时而采取铁血手段)的斗士,在即将宣布对以色列和平策略进行重大调整的关键时刻骤然倒下,其境遇充满悲剧色彩。更具历史深意的是,这位好战的将军似乎最终超越了自己不可调和的过往,向双方展示了严肃和平进程所需的牺牲精神。
真正的和平进程需以相互妥协意愿为前提。传统外交在目标共识明确时最为有效,其最低门槛是双方承认彼此合法性——即各方生存权被视为不容置疑的基本前提。
巴以双方长期以来始终缺乏这种相互承诺。1993年《奥斯陆协议》签署前,以色列拒绝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接触,因其宪章明确要求消灭以色列且其政策包含频繁的恐怖主义行径。协议签署后,以色列虽同意与PLO谈判,但仅限被占领土自治权,而非主权问题。2001年沙龙出任总理后,意外接受巴勒斯坦建国主张,最初视为权宜之计,最终上升为以色列的战略选择。病发前夕,他正通过单边行动(包括撤离加沙及约旦河西岸主要区域)为两国方案创造客观条件。
巴勒斯坦方面尚未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即便相对温和的阿拉伯声明,如2003年贝鲁特峰会宣言,仍拒绝承认以色列主权的固有合法性,而是设定了若干先决条件。几乎所有阿拉伯和巴勒斯坦官方及半官方媒体、教科书均将以色列描绘为该地区非法的帝国主义入侵者。
哈马斯在巴政坛的崛起绝非偶然突变。该组织体现的思维定式,正是数十年来阻碍巴解完全承认以色列合法性的根本症结:它导致阿拉法特在2000年戴维营会谈中拒绝巴勒斯坦分治方案,引发两次起义浪潮,并系统性支持恐怖活动。巴内部辩论过多聚焦于“立即消灭以色列”或“分阶段瓦解”的战术分歧,而非共存可能。法塔赫对哈马斯胜选的反应,竟是试图通过激进立场实施政治包抄,仅有少数温和派真正接受永久共处原则。
这正是为何此前看似妥协的方案,只能通过语义模糊的措辞达成——相关表述可被赋予完全矛盾的解读。《路线图》中难民问题的处理即为典型案例:其要求“协商一致、公正、公平且现实的解决方案”。对巴勒斯坦人而言,“公平公正”意味着难民重返原巴勒斯坦全境(包括以色列现领土),从而改变人口结构;对以色列而言,该表述仅指难民应在巴勒斯坦领土内安置。
哈马斯的登台将和平进程推至必须与现实条件相符的临界点。寄望巴勒斯坦选举产生世俗温和派合作伙伴的旧有策略,短期内已无法实现。哈马斯需要完成与沙龙类似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深刻性常被低估。沙龙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其战略目标是通过定居点政策将约旦河西岸纳入以色列版图,从而阻止巴勒斯坦在连片重要领土上实现自治。为实现这一目标,沙龙频繁携战略地图赴美游说,成为华府常客。
晚年,沙龙与越来越多以色列人意识到,统治约旦河西岸将扭曲以色列的历史使命。犹太人口若持续增长,终将沦为少数群体。巴勒斯坦领土内两国并存已成为必然选择。在沙龙领导下,以色列似准备从约旦河西岸近95%区域撤军,拆除大量定居点(其中许多由沙龙亲自推动建立),将数万定居者迁回1967年前边界内,并以以色列领土补偿巴勒斯坦被保留区域。相当比例的以色列人支持将东耶路撒冷阿拉伯区作为巴勒斯坦国首都纳入解决方案。
然而,和平进程的主要障碍在于对1967年边界和难民问题的僵化坚持——两者均属无法满足的前置条件。1967年停火线本质上是1948年停火协议的临时分界线,当时无任何阿拉伯国家承认以色列在该线内的合法性,亦未将其视为国际边界。若退回1967年边界并放弃耶路撒冷周边定居点,将对以色列造成严重心理创伤,甚至危及其生存。
最合理的解决方案是:以耶路撒冷周边定居点群(布什总统已近乎默许此要求)换取以色列境内阿拉伯人口密集区的同等领土。拒绝此类方案或其他有助于稳定与人口平衡的构想,实乃刻意维持争议议题的火种。
目前哈马斯的意图已昭然若揭,其即将组建巴勒斯坦新政府。除非哈马斯完成类似沙龙的理念跨越,否则全面和解无从谈起。但与沙龙世俗化战略思维不同,哈马斯的宗教意识形态特质使其转型更为困难——必须在其确信无替代路径时方可能发生转变。
鉴于以色列有能力单方面实现本文所述大部分目标,哈马斯或终将接受制度化共存。理论上,全面谈判仍具价值,尤其需要美国发挥主导作用,且《路线图》起草方“四方机制”(联合国、欧盟、俄罗斯)需明确灵活性的边界。但这首先需要巴勒斯坦领导层展现前所未有的远见,更需要阿拉伯温和派直面激进势力,为世俗温和解决方案承担责任。
最终地位谈判的风险在于:若四方未达成坚定共识,谈判可能演变为向以色列强加违背其长期安全、与克林顿总统2000年戴维营会谈及2001年1月讲话、布什总统2004年4月致沙龙信函所定框架相悖的条款。当前条件下的最终地位谈判,很可能因深层矛盾而破裂——双方究竟视其为迈向共存的步骤,还是通向最终胜利的阶段?
这是否意味着外交努力的终结?无论发生什么,无论谁主政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地缘毗邻的现实将迫使双方在过境点、工作许可、水资源利用等问题上持续互动。这些事实上的关系或可被纳入某种国际框架,从而检验哈马斯所谓愿意讨论停火的诚意。
可能的结果是达成无限期临时协议:
双方搁置在永久边界、难民及耶路撒冷阿拉伯区最终地位等棘手问题上的主张;
以色列按戴维营以来形成并经美国多任总统认可的方案撤军,拆除分界线外定居点;
哈马斯政府须放弃暴力,承诺遵守PLO此前达成的协议;
建立限制巴勒斯坦国军事力量的安全机制;
终止官方煽动性宣传。
这种长期临时安排可借鉴1974年以叙脱离接触协议的先例。该协议虽未能解决其他争议且叙利亚拒不承认以色列,但成功规范了戈兰高地的军事部署。
哈马斯能否接受此类或任何谈判结果,取决于四方团结,更取决于阿拉伯温和阵营的态度。3月28日以色列大选后产生的政府能否继承沙龙的威望与权威,延续其战略(代总理奥尔默特已承诺延续),亦有待观察。国际社会需要构建外交框架,允许以色列单方面实施《路线图》可行部分,同时推动建立终止暴力的国际机制,为迈向永久和平保留空间。
三、英文阅读
由于篇幅有限,原文略
四、译文拾贝
Reciprocal willingness to compromise
中文解释:相互妥协意愿
原文语境:"A serious peace process assumes a reciprocal willingness to compromise."(严肃的和平进程以相互妥协意愿为前提。)
Oslo agreement
中文解释:《奥斯陆协议》(1993年巴以临时自治协议)
原文语境:"Until the Oslo agreement of 1993, Israel refused to deal with the 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1993年《奥斯陆协议》前,以色列拒绝与巴解组织谈判。)
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 (PLO)
中文解释: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勒斯坦主要政治实体)
原文语境:"Israel refused to deal with the 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 because its charter required the elimination of Israel."(以色列拒绝与巴解组织谈判,因其宪章要求消灭以色列。)
Autonomy of the occupied territories
中文解释:被占领土自治权
原文语境:"Israel was prepared to negotiate with the PLO, but only over autonomy of the occupied territories, not sovereignty."(以色列仅愿就被占领土自治权而非主权与巴解组织谈判。)
Beirut summit declaration
中文解释:《贝鲁特峰会宣言》(2003年阿拉伯国家对以立场声明)
原文语境:"Even relatively conciliatory Arab statements, such as the Beirut summit declaration of 2003, reject Israel's legitimacy as inherent in its sovereignty."(2003年《贝鲁特峰会宣言》等温和声明仍拒绝承认以色列主权合法性。)
Hamas electoral victory
中文解释:哈马斯选举胜利(2006年巴勒斯坦立法委选举结果)
原文语境:"The reaction of the PLO's Fatah to the Hamas electoral victory has been an attempt to outflank Hamas on the radical side."(法塔赫对哈马斯胜选的反应是试图在激进立场上超越对方。)
Intifadas
中文解释:巴勒斯坦起义(1987-1993年第一次起义;2000-2005年第二次起义)
原文语境:"Hamas... produced two intifadas and consistently supported terrorism."(哈马斯引发两次起义并持续支持恐怖主义。)
Road map
中文解释:中东和平路线图(2003年四方提出的分阶段解决方案)
原文语境:"The treatment of the refugee issue in the 'road map' is a good example."(路线图对难民问题的处理是典型案例。)
Settlement blocs
中文解释:定居点群(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的集中定居点)
原文语境:"The most logical outcome would be to trade Israeli settlement blocs around Jerusalem..."(最合理方案是交换耶路撒冷周边定居点群。)
Demographic balance
中文解释:人口平衡(领土交换中的族群比例考量)
原文语境:"Alternative concepts... would contribute greatly to stability and to demographic balance."(替代方案有助于稳定和人口平衡。)
Quartet
中文解释:中东问题四方(联合国、美国、欧盟、俄罗斯)
原文语境:"Other members of the 'quartet'... that drafted the road map."(起草路线图的四方其他成员。)
Final-status negotiation
中文解释:最终地位谈判(涉及边界、难民等核心议题)
原文语境:"The danger of a final-status negotiation is that absent a firm prior agreement..."(最终地位谈判的风险在于缺乏事先共识。)
Israeli-Syrian disengagement agreement
中文解释:《以叙脱离接触协议》(1974年戈兰高地非军事化协议)
原文语境:"Such a long-term interim understanding would build on the precedent of the Israeli-Syrian disengagement agreement."(长期临时协议可借鉴1974年以叙协议先例。)
Legitimacy
中文解释:合法性(国家主权的国际承认)
原文语境:"A minimum condition is that both sides accept each other's legitimacy."(最低条件是双方承认彼此合法性。)
Terrorism
中文解释:恐怖主义(非国家行为体的暴力策略)
原文语境:"Israel refused to deal with the PLO... its policies included frequent recourse to terrorism."(以色列因巴解组织频繁使用恐怖主义而拒绝谈判。)
Unilateral actions
中文解释:单边行动(以色列单方面撤离加沙等措施)
原文语境:"Sharon was preparing to create the objective conditions... through unilateral Israeli actions."(沙龙通过单边行动创造客观条件。)
Radical wing
中文解释:激进派(政治阵营中的极端势力)
原文语境:"Moderate Arabs to face down their radical wing."(温和阿拉伯国家需压制激进派。)
Security system
中文解释:安全机制(限制军事力量部署的协议)
原文语境:"A security system limiting military forces on the soil of the emerging Palestinian state."(限制巴勒斯坦国军事力量的安全机制。)
State-sponsored propaganda
中文解释:国家支持的宣传(系统性贬低对手的舆论战)
原文语境:"State-sponsored propaganda to undermine the adversary would cease."(停止国家支持的贬低对手宣传。)
Strategic requirement
中文解释:战略需求(国家安全的核心目标)
原文语境:"Sharon came to accept the emergence of a Palestinian state... as an Israeli strategic requirement."(沙龙将巴勒斯坦国视为以色列战略需求。)
Demarcation lines
中文解释:分界线(停火协议划定的临时边界)
原文语境:"The 1967 lines were established as demarcation lines of the 1948 cease-fire."(1967年线是1948年停火分界线。)
Psychological trauma
中文解释:心理创伤(领土变更对国家认同的冲击)
原文语境:"A return to the 1967 lines... would be such a psychological trauma for Israel."(回归 1967 年线将给以色列造成心理创伤。)
Institutionalized coexistence
中文解释:制度化共存(通过协议确立的长期和平)
原文语境:"Hamas may in time accept institutionalized coexistence."(哈马斯可能最终接受制度化共存。)
Sovereignty
中文解释:主权(国家对内对外的最高权力)
原文语境:"Israel was prepared to negotiate with the PLO... not sovereignty."(以色列不愿就主权问题谈判。)
Settlement policy
中文解释:定居点政策(以色列在被占领土的人口扩张策略)
原文语境:"Sharon's strategic goal was the incorporation of the West Bank... by a settlement policy."(沙龙通过定居点政策吞并西岸。)
Contiguous territory
中文解释:连片领土(地理上连续的区域)
原文语境:"Prevent Palestinian self-government over significant contiguous territory."(阻止巴勒斯坦对连片领土的自治。)
International border
中文解释:国际边界(主权国家间的正式分界线)
原文语境:"Not a single Arab state... was prepared to treat the dividing lines as an international border."(无阿拉伯国家承认1967年线为国际边界。)
Incendiary issues
中文解释:煽动性议题(可能激化冲突的争议点)
原文语境:"Determination to keep incendiary issues permanently open."(执意维持煽动性议题。)
Conceptual Rubicon
中文解释:观念鸿沟(意识形态的根本转变)
原文语境:"Hamas crosses the same conceptual Rubicon Sharon did."(哈马斯需跨越与沙龙相同的观念鸿沟。)
Religious conviction
中文解释:宗教信念(哈马斯意识形态的核心驱动力)
原文语境:"Hamas view is fueled by religious conviction."(哈马斯的立场由宗教信念驱动。)
Unilateral implementation
中文解释:单边执行(无需对方配合的行动)
原文语境:"Israel can carry out those parts of the road map capable of unilateral implementation."(以色列可单边执行路线图部分内容。)
Interim agreement
中文解释:临时协议(暂缓解争端的阶段性安排)
原文语境:"A possible outcome... could be an interim agreement of indefinite duration."(可能达成无限期临时协议。)
Military forces
中文解释:军事力量(国家武装力量的统称)
原文语境:"A security system limiting military forces on the soil of the emerging Palestinian state."(限制巴勒斯坦国军事力量的安全机制。)
Political reform
中文解释:政治改革(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的内部调整)
原文语境:"Palestinian leadership going beyond anything heretofore shown."(巴勒斯坦领导层需突破既往局限。)
Security cooperation
中文解释:安全合作(巴以在反恐等领域的协作)
原文语境:"Hamas-controlled government would be obliged to renounce violence."(哈马斯政府需放弃暴力。)
International framework
中文解释:国际框架(多边协调的制度性安排)
原文语境:"Shaped into some agreed international framework."(纳入国际共识框架。)
Water usage
中文解释:水资源分配(巴以长期争议的生存资源问题)
原文语境:"Interact on a range of issues including crossing points, work permits and water usage."(双方就过境点、工作许可和水资源互动。)
Crossing points
中文解释:过境点(人员和物资流动的管控区域)
原文语境:"Interact on a range of issues including crossing points..."(双方就过境点等问题互动。)
Work permits
中文解释:工作许可(巴勒斯坦人进入以色列的限制措施)
原文语境:"Interact on a range of issues including... work permits."(双方就工作许可等问题互动。)
Final status of Jerusalem
中文解释:耶路撒冷最终地位(巴以冲突的核心争议)
原文语境:"Suspend claims on... the final status of the Arab part of Jerusalem."(搁置耶路撒冷阿拉伯区地位争议。)
Settlement evacuation
中文解释:定居点撤离(以色列拆除非法定居点的行动)
原文语境:"Dismantle settlements beyond the established dividing line."(拆除分界线外的定居点。)
Security guarantees
中文解释:安全保障(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承诺)
原文语境:"Inconsistent with the parameters established by President Bill Clinton..."(与克林顿设定的安全参数不符。)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中文解释:国际承认(国家主权的合法性来源)
原文语境:"Israel is in a position to bring about unilaterally much of the outcome."(以色列有能力单边实现部分结果。)
Security fence
中文解释:安全隔离墙(以色列在西岸修建的实体屏障)
原文语境:"Lines based on the various formulas evolved since Camp David."(基于戴维营公式的边界线。)
Economic sanctions
中文解释:经济制裁(国际社会对哈马斯的施压手段)
原文语境:"The world community can strive for an international status."(国际社会应争取国际地位。)
Humanitarian aid
中文解释:人道主义援助(缓解巴勒斯坦经济危机的措施)
原文语境:"Suspend claims on... refugees."(搁置难民问题争议。)
Political isolation
中文解释:政治孤立(国际社会对哈马斯的排斥政策)
原文语境:"Hamas-controlled government would be obliged to renounce violence."(哈马斯政府需放弃暴力。)
Security coordination
中文解释:安全协调(巴以在反恐行动中的情报共享)
原文语境:"A security system limiting military forces..."(限制军事力量的安全机制。)
Diplomatic framework
中文解释:外交框架(多边谈判的制度性安排)
原文语境:"A diplomatic framework is needed within which Israel can carry out..."(需建立外交框架供以色列执行。)
Regional stability
中文解释:地区稳定(中东和平进程的终极目标)
原文语境:"Contribute greatly to stability and to demographic balance."(极大促进稳定和人口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