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削减美国影片进口,可以说是好莱坞在中国市场的雪上加霜

来源:@樊百乐

#适度减少美国影片进口数#1、作为一个娱乐行业法律工作者,我只能说这次削减美国影片进口,既可以说是好莱坞在中国市场的雪上加霜,也可以说是虱子多了不怕痒了,当然,其实也是一种无妄之灾的“时代中的一粒沙”感觉。

2、去年年底,我们团队去好莱坞走了一圈,除了跟几家好莱坞头部大厂的高管座谈,我还做了一个小的演讲,给客户介绍了这两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尤其是国外电影在中国遇到的新情况。

3、我去的时候,还没有《哪吒2》的里程碑级爆火,但2023年的票房收入已经很说明问题。那一年,全国549亿票房,基本上算慢慢追平了疫情前的最高值。但是,收入结构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年间,五百多亿票房,中外影片基本上五五开;2023年差不多550亿票房里,国产电影占多少呢?83.8%。而票房前十里,国外电影有几部呢?0部。

4、2023年是不是美国电影本身票房特别拉呢?并不是。那一年全世界的现象级讨论是《芭比》。

5、美国同行问,那在今天,怎么才能让我们家电影在中国火呢?我想来想去,在PPT里总结了一个主旨:“Be
relevant”。你要是想在中国成为爆款,不能搞以前好莱坞的金字招牌、“酒香不怕巷子深”那套了。你要跟中国高度相关,不然年轻人不会仅仅因为你是外来和尚就鸟你。

6、具体说起来,主题要跟中国当下相关。《芭比》没在中国大火,并不代表性别议题跟中国无关;相反,几乎同时期的《热辣滚烫》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恰恰来自于讲好了一个中国版的自强不息女孩儿故事。但要做好本地化,这一代中国孩子们,对芭比娃娃没有那么多附加的情感纽带,换言之,你按原本的《百元之恋》拍,也不会火成这样。

6、而且,宣发方式也要跟中国相关。还按以前高大上的办法,搞走红毯、首映礼,这些都没问题,但关键是,在社交媒体上得有讨论。我当时有一页的标题,翻译成中文就是“得热搜者得天下”。而且还不能是纯买的热搜,得真的能引发大家的自发讨论,哪怕谩骂也好过没有声音。

7、而且,其实新的宣发模式,也带来了电影的“口碑平权”效果。我跟他们举了去年《坠落的审判》意外走红的例子,它既得益于跟中国当下社会议题的高度相关,也得益于社交媒体上的病毒式传播、讨论。今年《还有明天》《初步举证》继续了这样的例子,尤其是对比《美国队长》《白雪公主》之类大制作的仆街。

8、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好莱坞电影这些年在中国,本身已经日子不好过了。“适当减少引进”有没有影响?肯定有。但其实也就那么回事了。

9、不过,他们也确实有点冤。因为,洛杉矶本来就是自由派的重镇,好莱坞更是常年跟共和党不共戴天(当然也有亲保守派的)。我们到好莱坞开会的时候,正赶上美国大选刚刚结束两周,特朗普刚刚当选。我们开车前往好莱坞的路上,很多人家阳台上插的蓝色支持哈里斯和沃尔茨的标语还没来得及收起来。

10、我记得跟一位好莱坞顶尖娱乐法律师见面时,他第一句话就问我:“你怎么看特朗普当选?”我说:“哈哈咱开头就聊这个合适吗?”他说:“那我先说吧。Our
new president hates us."不过怎么说呢,贵国总统这么无差别拿我们所有产品发泄无能狂怒,我们也只能对不起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