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专家:中国比美国更有韧性!
德国特里尔大学中国问题专家、曾任柏林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的韩博天教授(Sebastian Heilmann)在接受德意志电台采访时说,美国将对华关税加到104%,说明这场贸易战已经进入了真正的灾难性阶段,全球都必须为中美硬脱钩做好准备。同时,他也认为,由于北京为这种局面已经未雨绸缪了许多年,因此中国人比美国人更能耐受这场冲突。
在中美贸易战持续升温、全球经济格局面临重塑的重要关口,韩博天教授的最新言论无疑为外界观察提供了一个值得关注的视角。这一判断既有现实基础,也折射出对当下全球化趋势的深刻忧虑。
首先,韩博天的观点指出了一种不能忽视的事实:中国政府早在多年以前便已对中美关系恶化的可能性做出战略预判,并付诸实践,不断加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本土化和安全性。从“自主可控”到“技术自立”,中国在高科技、基础制造、农业等关键领域持续推进“去风险化”布局,这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应急响应,而是高度系统化的国家战略考量。这使得中国在面对美方不断加码的贸易施压时,能够保持一定的从容与回旋余地。
相比之下,美国的做法则显得更为政治化和短期化。加征104%的对华关税,实则是2024年总统选情的延伸。特朗普试图通过对中国“强硬”的姿态塑造竞选优势,巩固传统核心选民群体如农业州选民的支持。然而这一政策很可能在短期内推高美国国内通胀、冲击资本市场,从而反噬自身,正如韩博天指出的,美国消费者和市场将在关税反制的第一轮中感受到代价。
更值得注意的是,韩博天不仅从双边博弈角度分析中美贸易关系的走向,还将其置于全球化大趋势的背景下审视。他指出,完整的国际分工体系与高效的供应链结构正在被破坏,如果中美全面“硬脱钩”成为现实,它将标志着我们所熟知的全球化格局的终结。这不仅是经济层面的转折,更是政治信任体系和国际治理体系的动荡。
在此背景下,全球各国的反应将决定未来的国际经济秩序。一方面,中国因对美市场出口受限,部分出口压力将转向欧洲、东南亚等第三方市场,可能引发更大范围内的贸易摩擦甚至保护主义抬头。另一方面,正如韩博天所言,欧盟此刻的战略抉择至关重要。是选择捍卫多边贸易规则、反制单边主义,还是如部分亚洲国家那样为了现实利益向美国关税强权让步?这是一场价值观与经济利益交织的博弈。
韩博天的言论在表达对全球秩序未来走向担忧的同时,也隐含着对中国战略定力的肯定。他并未为任何一方站台,而是以观察者的身份对当前纷繁复杂的格局提出了理性而现实的分析。可以说,他的观点为我们理解中美关系走势、评估各国应对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
从长远来看,这场贸易战最终将推动所有国家回归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如何在脱钩与合作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是回归“各扫门前雪”的地缘经济,还是构建更加公平而稳固的全球化新秩序?对中国、美国、欧洲以及其他主要经济体而言,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