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人比普通人审美,更高级?

500

想和大家聊一个有趣的现象——如今有钱人的时尚流行趋势,似乎与普通人认可的美距离越来越远了。

奢侈品牌的衣服“一件值我一年工资”,但就连明星也很难穿得好看,T台上那些病态苍白美学、老钱风大地色系、解构主义剪裁的服装,也总让普通人直呼“看不懂”……

今天就来拆解这场“审美代沟”背后的真相。

500

有钱人的时尚趋势,普通人不懂?

最近,“富家大小姐” 的代名词miumiu和刘浩存合作的一组代言海报,把大家整不会了。

通宵加班的面色+oversize麻袋裙,抱着包,表情仿佛透露着彷徨和心虚。

盘靓条顺的小花,搞得像工地搬砖预备役。

500

瞳孔地震之后,我还看到了更炸裂的照片:有网友扒出了赵今麦为miumiu拍的宣传图。

水灵灵的明星,硬是凹出了站了三个小时打不到车的无力感。

500

要知道,miu miu之前还整出过四万一条的镶钻内裤。

被网友们一直吐槽到现在。

不知道有钱人感不感兴趣,但我绝对不会给它买单的。

这也太奇葩了。

500

还有提垃圾袋的巴黎世家。

把秀场整出了一种在暴雪时分下楼丢垃圾的感觉。

这怎么不算是普通人可接触到的顶级时尚呢?网上下单能用9.9拿下100个呢。

不过你要是像模特一样面无表情,妈妈这个时候估计就会出来骂你:“你提着垃圾袋在这里抽风吗??”

500

巴黎世家也不是第一次整些大家看不懂的东西了。

这些卖给有钱人的时尚品牌,仿佛就是摆明了要告诉我们:“不好意思,我们不赚普通人的钱。”

如图,这个秀场同款的包包你猜猜卖多少。

不贵不贵,只需要13700就能买包薯片回家吃吃。

500

可能有钱人们也想“与民同乐”,开始集体发疯?

其实最近的春夏流行趋势,也挺让人看不懂的。

很多大牌和小众品牌的连衣裙、T恤、长袖,都配上了超紧小圆领,对普通人的身材相当不友好。

500

主打舒适风、运动休闲风的条纹运动裤、睡裤、短裤也相当火。

但穿搭效果嘛,只能说明星也挺难驾驭的。

要是普通人穿,我估计效果就像初中生放学。

什么oversize,什么cleanfit,都比不过原汁原味的中式校服感。

500

时尚似乎还陷入一场“富人审美”的狂欢。

老钱风用米白与驼色编织阶级符号,病态美学以苍白肤色和脆弱感标榜“非劳动阶层”身份,先锋设计则用常人难以理解的剪裁宣告“审美特权”。

这些趋势被社交媒体放大后,形成一种诡异的撕裂——一边是品牌高呼“艺术无价”,一边是普通人吐槽:“看不懂,不实穿,但大受震撼”。  

毕竟我也不是全款拿下奢侈品连眼睛都不眨一下的顾里。

500

难道有钱人的审美,真的和普通人有壁?

500

富人VS普通人,审美逻辑有何不同?

富人的审美逻辑,本质上是一场关于身份与资源的精密计算。  

他们的审美是基于投资逻辑和身份标签逻辑来建构的。

低调简约、品质至上,是很多富人的穿衣准则。

扎克2016年晒出的衣柜,里面的衣服全是纯色款。

好像就是在说:“不好意思,咱们有钱人根本不care穿搭。”

500

再看看lv集体的老板。

穿在身上的衣服完全都看不出是什么牌子。

要知道,lv不少产品都是花里胡哨的满logo。

500

然后你再看看左下角那双“老北京布鞋”……

500

真正的奢华不需要Logo,懂的人自然懂。

比起新奇的造型,他们往往更注重面料质感与剪裁工艺,偏爱基础款但品质上乘的服装,像简约剪裁的羊绒大衣、手工定制的纯棉衬衫,用低调方式展现高级品味。

500

富人虽然有钱,但是在花钱上其实是很“抠”的,要以钱生钱,保证价值。

他们会把将时尚单品视为投资,收藏具有历史意义或设计师代表性的作品。

买香奈儿、爱马仕的包,往往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彰显身份.

以钱买权利,以钱买资源,最后还能实现以钱生钱。

500

富人审美也会更倾向于体现文化与艺术的融合。

因为衣服不仅是蔽体之物,更是移动的身份证书和文化资本的展演。

500

普通人的审美,则更倾向于在实用与悦己之间寻找平衡。 

穿搭单品要功能性至上,衣柜里必备的牛仔裤、白T恤、运动鞋,追求的是好看百搭、一衣多穿的性价比。

500

展现情绪、表达个性,也是普通人穿搭的关键词。

卡通印花T恤、多巴胺色系、oversize廓形……这些直观的色彩与图案,成为普通人表达个性的窗口。

500

普通人穿搭也会更倾向于选择当季流行或者大众认可的基础款。

比如前阵子流行的“松弛感穿搭”“知识分子风”,普通人跟风的动力不仅是审美认同,更是为了避免成为“审美异类”的风险。

500

审美差异的形成,主要源于从钱包到思维的鸿沟。

富人经济实力雄厚,消费更注重品质、独特性;普通人需考量价格,追求性价比。

二者社会身份的自我建构也不同。

富人要借助审美区隔巩固阶层认同;普通人通过实用、融入大众的审美融入社群。

500

美是经验的产物,而经验往往需要金钱孵化。  

富人会具备更多接收艺术和文化经历熏陶的机会,由此培养出对抽象美学的欣赏能力;普通人则往往更依赖直观、易懂的审美元素。

500

从心理机制上看,富人追求独特、彰显身份;普通人追求安全感,倾向选择大众认可的审美。

就像《寄生虫》里的台词:“钱像熨斗,烫平了所有褶皱”——但熨烫的方向截然不同。

500

审美鄙视链?

如今,想站在时尚审美鄙视链的顶端,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往回走”,深挖文化积淀;要么“向未来”,拥抱先锋实验。

传统审美的高级感从何而来?

主要在于符号化的历史叙事能构建稀缺性。

奢侈品牌大多深谙此道——爱马仕的丝巾纹样源自19世纪油画,香奈儿的斜纹软呢灵感来自苏格兰庄园、Balenciaga与Valentino通过学院派剪裁重塑“安静奢华”……

经典之所以被仰望,是因为承载了时代美学密码。

500

而先锋的未来向审美则靠颠覆性展现高级感。

AI生成的面料纹理、虚拟试衣间、3D数字创作、用区块链技术让消费者追溯每一件衣服的碳足迹……他们贩卖的不是产品,而是“参与未来”的幻觉。

500

不过,如果在社交媒体上搜索“审美鄙视链”,你会发现:穿优衣库的看不上穿ZARA的,听古典乐的嘲笑听抖音神曲的,追莫兰迪配色的吐槽多巴胺穿搭“土味”……

富人用“低调奢华”鄙视“土豪炫富”,用“艺术性”鄙视“实用性”;普通人则用“接地气”反讽“装腔作势”,用“性价比”解构“智商税”。

审美从来不是纯粹的感官判断。

大众对“美”的评判始终与资源、权利、社会身份、文化资本深度绑定。

法国哲学家布尔迪厄指出,审美趣味本质是阶级品味的区隔工具。

审美差异呈现的是不同维度的生活真相,它是社会资源分配与文化资本积累的镜像。 

500

尽管审美等级客观存在,但美从来不止一种答案,而世界的有趣,正源于参差多态。

或许,高级感真正的密码,就藏在“自知”与“包容”的微妙平衡中。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