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都为难
之前即说了我对司马南偷税漏税的看法,也说了我对李家打包出售港口的看法,但似乎不少人根本没看懂,所以今天换个思路来说。
按理说,一个是实锤违法,偷税可能符合入刑门槛,当事人脚底抹油,事实清楚;另一个是国际大型商业交易存在违规风险,暂时并没有任何职能部门明确表态定性。完全两个层面、两种性质的事,在舆论场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形成了共振。
假设几件事100%是巧合撞车,也让舆论场不同的声音和理念发生了碰撞,就如同当下这个天气,温度忽高忽低乱穿衣,既不可避免,也客观要面对。从时间轴来看,随后的高层论坛并未影响利益相关方获得门票,其实也能看出些端倪,同时从敏锐的资本市场也能看出些趋势。之前反复说过,特朗普2.0时代,似乎除了华盛顿,全球的政府决策都向“专业性”回归,我认为是好事,操盘者需要利用情绪,但自己不能被情绪裹挟。毕竟从我的专业角度,追求最小的干预最大的效果,而不是敲锣打鼓影响无关人员的生活。
--------------------------------------
我个人对李家并无好感,或者说,对待这个级别的资本本来也不该有什么道德上的幻想,指望他“一条心”的才该反思自己怎么不长记性。所以我从怎么把这个事处理好的角度说说我的思考,舆论场上似乎并没有多少人想过拱火之后到底利好谁,坑了谁。
事情应该从2010-2016这个时间段开始,当时正是全球化的高潮期,我们也确实希望走出去,自然有投资基础设施的需求,李家手里这批90年代购入的资产显然是潜在洽谈目标。以当时的价格和条件来看,如果全球化依旧高歌猛进,虽然有点贵但也不是不可接受,但事后来看万幸没买,不然前脚买完后脚全球化风向逆转,我们将面临巨额国有资产流失,结合时代背景,估计最后又是一场反腐反渎风暴。
在2016年之后的这些年里,从双循环的角度出发,我们客观上对全球海运哪些重要,哪些需要投资改造,哪些需要建设其实有一套规划。具体到南美,考虑到各国情况与主要贸易方和贸易形态,我们并没有觉得非巴拿马运河不可,主要考虑的还是秘鲁与巴西运输通道。当下很多博主,左手高举非和平条件,右手高举基于商业合同的权利,觉得我们买了就能如何“畅通无阻”。其实这是典型的“似是而非定义国家安全”,都大谈非和平条件了,什么合同都白扯,就看你有没有能力把舰队怼到巴拿马护航,如果可以又何必费事花钱。类比个更近的,如果我们有绝对自信马六甲拿得稳,就没必要大费周章去缅甸甚至其他欧亚沿线建港口。宣传归宣传,真花钱不骗人。所以不要一听起高调就高潮,多动脑少动气。
然后时间轴就推到了巴拿马退出出一带一路,应该说整件事并不是突然出现,经历了好几个月的发展,客观上并不存在谁瞒得住。此时反全球化的逆流已经是客观事实,这批港口资产对于李家成了甜蜜的负担,资产额度巨大,但真实的利润率还不如存银行,还存在被各方pua的风险,所以寻求出售也不是什么秘密。全球潜在的买家其实大家也心知肚明,但对于我们来说,这批资产金额巨大,但利润率微薄,考虑到只要我们购入,美方必定加码,到时候不要说这点利润,直接干成亏损都是可以预见的。这个资金量哪怕亏损0.2%都是惊人的国有资产流失,这口锅谁背?现在我们也真不是富裕家庭,所以明摆了是个坑就坚决不能跳。
这个世界的草台班子其实体现在点点滴滴。在特朗普明确提出要收回巴拿马运河前,这笔交易并没有当前公布的报价高,但因为特朗普给巴拿马运河上价值打鸡血,直接反映在了贝莱德的报价水涨船高。其实等时过境迁回头看,谁帮了谁,谁当了冤大头,这些都值得复盘,而不是现在想当然。
其实潜在利益各方在整个过程中都存在沟通,不然这件事早就享受社论待遇了。最终发声的是港区的媒体,其实也能看出些内在的纠结与剧情。
从专业的角度,不管是放行还是红灯都可以在更早的阶段更精准的做好,一纸公文即可,明确闸口与权力。事已至此,未来无外乎几种可能,1.职能部门明确定性违规叫停,我们迎合网上民意全民共同扛损失也要强行买,还要承担非和平环境打水漂的风险。2.叫停交易,维持现状,耗着。3.放行交易,但对违规企业做出高额处罚。4.放行交易,从全盘的角度统筹得失。
2、3都存在一个现实前提要权衡,几天前的高层论坛与博鳌的表态来看,我们是真心实意迫切希望外资回归中国,做多中国,来的都是客,都能谈。不管我们五千年文法怎么a4纸雕花,外资不见得吃这套,从实际沟通的情况来看,外资也学会了一句话“听其言观其行”。几千亿的生意与几百亿的生意如何权衡处理,还需要想清楚。
客观来说,近期的一系列变化很密集也剧烈,慢慢看。
ps:我也尽力了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