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的千山万壑,却成就了一代大师王阳明
(图片摄于茅台镇赤水河)
1. 大明正德元年(1506年),35岁的王阳明迎来了他人生中一场极其严峻的考验。
2. 这一年,明武宗朱厚照即位,他沉迷玩乐,宦官刘瑾趁机把持朝政。刘瑾设立“内行厂”特务机构,网罗党羽,贪污受贿,甚至公开卖官鬻爵。当时官员觐见刘瑾需行跪拜礼,稍有不从便遭贬谪。南京给事中戴铣等21人联名上疏请求诛杀刘瑾,却被下狱论罪。这场政治恐怖让满朝文武噤若寒蝉。
3. 当时,摆在王阳明面前的有两条路。第一条路是,明哲保身。王阳明当时为兵部武选司主事,并非言官,完全可以置身事外。第二条路是,挺身而出,仗义直言,为戴铣等21人鸣冤,继续弹劾刘瑾。王阳明选择了后者,他写下著名的《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他在奏疏中直指刘瑾“蒙蔽圣聪,阻塞言路”,要求释放戴铣等人。这篇不足千字的文书,字字句句如刀,戳穿了刘瑾的伪善面具。据《王阳明年谱》记载,王阳明写完奏疏后曾彻夜难眠,深知此举将招来杀身之祸,但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夫权奸在位,人臣苟图富贵,必不敢言;言则身危。然忠臣孝子,固当舍身取义。”
4. 王阳明上书后并没有等来明武宗朱厚照的幡然醒悟,反而等来了刘瑾严厉的打击报复。刘瑾在接到王阳明的奏疏后暴跳如雷,将王阳明下狱,最终对其实施了廷杖的酷刑,并将其贬谪至当时非常偏远的贵州龙场驿。王阳明被打得皮开肉绽,奄奄一息。此后,他带着廷杖留下的伤痕,也带着对时局无限的失望和对人生无限的困惑,踏上了贬谪之路。据说,当时刘瑾仍不甘心,甚至派刺客尾随追杀,只是未能得手。
5. 大难不死的王阳明来到了贵州,现实的状况几乎令他陷入了彻底的绝望。当时的黔地,重峦叠嶂,瘴气弥漫,远眺京师和故乡,山水万重。这不仅是地理的阻隔,更是精神的流放。抵达龙场驿时,王阳明发现,驿站早已颓圮,当地苗人语言不通,不明原因的疾病随时会让人死亡。
6. 此时的王阳明同样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就此颓废下去,抱着生死由命的态度,在瘟疫和疾病中迎来他人生的终结。第二个选择是,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放下一切尘世的挂念,不停思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并试图解开他从年幼时代以来就一直萦绕在他心头中的许多疑问:天理和人欲到底是什么关系?如何格物致知?如何做一个圣人?这些在最绝望环境下的苦苦思索,恰恰成了王阳明心学的萌芽。
7. 大明正德三年(1508年)某夜,一声长啸划破夜空,王阳明在极度困厄中突然大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他意识到天理不在外物,而在每个人的心中。正如他后来所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这一发现彻底颠覆了程朱理学的认知体系,标志着心学的诞生。 8. 悟道之后,王阳明开始践行"知行合一"。他教苗人垦荒种地,开设龙冈书院讲学。他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提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规,将心学转化为可操作的教育方法。这种"事上磨练"的理念,成为心学实践论的核心。 9. 晚年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说,将心学推向新高度。他说:"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这就像给每个人心中安了一盏明灯,无论贵贱贤愚,皆可通过自我觉察实现道德完善。 10. 大明嘉靖六年(1527年),王阳明提出了有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心学的本体论、实践论和方法论。它既承认人性本真的无染,又直面现实世界的善恶冲突,最终指向"致良知"的修行路径。这种辩证思维,使心学具有超越时代的普世价值。 在快节奏的今天,心学的价值愈发凸显。"心外无物"提醒我们,焦虑往往源于过度向外攀求;"知行合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检验认知,避免纸上谈兵;"致良知"强调唤醒内在潜能。 贵州的千山万壑,看似是王阳明的流放地,实则是成就他的道场。这里的原始生态,促使他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贵州的艰难环境,反而成为他突破思想桎梏的催化剂。这种化逆境为道场的智慧,正是心学最珍贵的遗产。 贵州的山水不仅滋养了绝望中的王阳明,更通过他的思想,滋养着每一个现代人的心灵。这或许就是"知行合一"最生动的诠释——当我们将生命的困境转化为精神的养料,每一座山峰都能成为觉醒的阶梯。
P.S. 大明正德五年(1510年),在王阳明龙场悟道后的第二年,刘瑾自己一手提拔的宦官张永向明武宗朱厚照揭发刘瑾十七条大罪,刘瑾被下狱后,锦衣卫抄其府邸,查获黄金250万两、白银5000余万两,另有珍珠二斗、玉带四千余条。这些财富相当于明朝全年财政收入的六倍。最终刘瑾被定为“谋反罪”,判处凌迟处死。刘瑾的下场再次证明,权力若脱离道德约束,终将走向自我毁灭。刘瑾的财富、权术和阴谋,最终都成了加速他灭亡的催化剂。王阳明在龙场驿得知刘瑾伏诛时说:“天理昭昭,报应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