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胜电子2024年净利增28%,跨界押注具身智能机器人
在全球车企与零部件巨头加速抢滩具身智能赛道的背景下,均胜电子仍面临激烈竞争,跨界转型的成效仍有待时间验证
文|陈佳 李皙寅
编辑|李皙寅
3月27日,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600699.SH)发布2024年财报。全年营收558.6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中,汽车安全业务实现营业收入约 387 亿元,汽车电子实现营业收入约 170 亿元。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约12.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8%。增长一方面源于均胜电子近年来推进的各项降本增效措施,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增强(汽车安全业务主营业务毛利率同比提升至约 14.8%);另一方面源于订单充足,2024年均胜电子全球订单金额约839亿元,为历史新高(汽车安全业务订单574亿元,汽车电子业务订单265亿元)。
2024年均胜电子非经常性损益达3.2亿元,主要因关厂裁员等而发生的一次性重组整合费用,如安置职工的支出等,报告期内实现归母净利润约为 9.6 亿元。
均胜成立于2004年,总部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全球性的汽车电子与汽车安全供应商。均胜电子的现有产品覆盖智能座舱域控制器、5G-V2X车路协同解决方案、新能源电池管理系统、方向盘、安全气囊、安全带等。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统计,按2023年收入计算,均胜是中国第二大和全球第四大智能座舱域控系统提供商,以及中国和全球第二大汽车被动安全产品提供商。
均胜电子2011年在上交所上市。上市之后,均胜电子先后收购了德国PREH、德国QUIN、美国KSS以及日本高田资产(PSAN业务除外)等,也使之快速成为汽车电子和汽车安全领域头部企业。
通过并购,均胜电子拓展了业务范围和市场,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资金成本压力。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均胜电子启动了香港上市计划并递交上市申请。若均胜电子能顺利登陆港股,通过IPO的方式获得股权融资,对于公司资产负债率下降及企业流动性都将带来较大益处。
如今,全球汽车消费市场的增速逐渐放缓,在大趋势下,像安全带、安全气囊等传统业务的增速空间有限。在这一背景下,均胜电子选择了两条路,其一降低欧美冗余产能,借此降本;其二加速布局智能座舱、具身智能机器人等新增业务。具体效果,有待时间检验。
海外业务承压,关厂推高运营成本
从分区域市场来看,均胜电子的业务呈现“内热外冷”的现象。
均胜电子在中国国内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0亿元,同比增长 6.7%;国外业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4亿元,同比下降1.83%,这主要受到汽车电子的海外市场整体表现不佳影响,尤其是欧洲及日韩区域汽车产量下滑较多,欧美车企电动化转型放缓。
2024年欧洲的新乘用车注册量增长0.9%,达到1296.4万辆。尽管欧洲新车市场连续第二年扩张,但总销量仍较2020年前的峰值少了近300万辆。2024年,欧盟(EU)的纯电动汽车销量(BEV)下降了6%,至144.8万辆,而2023年为153.8万辆。销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德国电动汽车市场萎缩了27.3%,销量下降了近14.4万辆。
欧洲汽车产业调整压力传导至供应链端。据欧洲汽车供应商协会(CLEPA)统计,仅在2024年,汽车供应商就宣布将裁员5.4万人。自2019年以来,欧洲汽车供应商共宣布裁员14.5万人,而只创造了5.1万个新工作岗位。
针对欧洲地区,均胜电子推进业务资源整合,尤其是在德国地区,削减约600名研发、管理、生产等人员,关闭德国阿沙芬堡工厂和罗马尼亚周边的卫星工厂;美洲地区则推进5个工厂的关停工作,精简组织、优化人员。这也在短期内推高了企业的运营成本,2024年度,均胜电子持续整合海外业务,其中关停工厂处置员工造成的一次性开支高达5.5亿元。
对此,均胜电子回应称,短期调整虽对利润产生压力,但通过供应链优化和产能重构,欧洲及美洲区域毛利率同比改善,为长期盈利修复奠定基础。
根据汽车行业的经验,向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产能,借助统一生产,从而降低成本。目前均胜电子的策略是,降低欧美地区的冗余产能,借助中国市场研发前瞻技术,向东南亚、北非等地区布局新增产能。
在产能布局上,均胜电子扩建浙江湖州气体发生器产业基地,提高核心零部件自供比例;合肥新产业基地加速量产以满足国内头部自主品牌需求。同时,实施产能区域转移策略,将部分产能从高成本向低成本地区转移,例如将罗马尼亚方向盘产能转移至摩洛哥,汽车电子产能转移至中国工厂,欧美安全气囊产能转移至菲律宾。
除了汽车,还想制造机器人
在零部件之外,均胜电子也在积极拓展其他业务,具身智能机器人便是其中之一。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浪潮中,具身智能正成为全球车企战略布局的新焦点。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具身智能列为未来产业培育方向。高盛预测 2035 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或达1540亿美元。
具身智能(Embodied AI),通常指的是强调物理实体与智能体结合的AI系统,比如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等,它们通过传感器和执行器与环境互动。这涉及智能制造、自动驾驶等领域。
均胜电子定位为“汽车+机器人Tier1”,向包括全球车企在内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相关公司提供软硬件及解决方案。具体来看,希望借助公司在汽车零部件上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布局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链,从而打造第二增长曲线。均胜电子的相关人士告诉《财经》,为人形机器人打造的核心零部件已经向知名人形机器人公司送样。
从造车布局造机器人,有这个想法的不止均胜电子一家,知名整车厂、零部件均已开启布局,这条转型之路的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全球车企加速从智能汽车向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延伸,特斯拉、广汽、小鹏等企业纷纷入局抢占这一新兴“千亿蓝海”。特斯拉 Optimus 依托自动驾驶感知算法与供应链体系,已实现工厂场景的动作规划与精细操作,计划2025年底量产并拓展至家庭场景;小鹏汽车将自动驾驶的技术架构复用于人形机器人,提升其运动控制与决策能力;广汽集团第三代人形机器人 GoMate预计到2026年完成小批量生产并逐步扩展至大规模量产。
特斯拉Optimus的量产计划已经较为明确,而均胜电子目前仍处于技术布局和研发阶段。如果以特斯拉2025年量产为基准,均胜电子的商业化进程可能落后特斯拉两年至三年。
具身智能正成为全球零部件巨头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博世、安波福等企业通过技术研发、产能布局,加速从传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向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角色转变。汽车产业链巨头布局具身智能有技术同源性优势,可依托汽车领域积累的感知、控制与能源管理技术,向机器人领域延伸。
责编:孙悦桐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