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为何连续两年强调“把经济打上去”?
来源 | 中访网
作者 | 一杭工作室
在今年3月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现场,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就提振民营企业预期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姚洋强调,首先要把经济“打上去”,只要把这个问题解决,民营企业家的信心可以回来70%。而这与他2024年接受新华网专访时的表述有异曲同工之妙。去年3月,姚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到:“提振企业家的信心,提振整个社会的信心,最重要的是把经济打上去。”两年采访,姚洋为何总说同一句话?
1
为什么必须“把经济打上去”?
姚洋的反复呼吁,与当前的经济形势有关。
据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过去一年,我国发展历程很不平凡。面对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可能对我国贸易、科技等领域造成冲击。从国内看,目前的经济回升向好基础还不稳固,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消费不振。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账款拖欠问题仍较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稳中求进”成为今年的主要基调。《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目标要达到5%左右,并予以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多次提到了民营经济相关的政策,再次释放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信号,提振市场信心。
给民企一个可预期的环境,比任何补贴都更能激发活力。在今年3月的采访中,姚洋直指当前经济治理中的一个关键症结:改善逐利性执法,解决对民营企业的拖欠问题。
“逐利性执法以及拖欠民企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地方政府没钱了。今年两会已经采取重要举措,通过发行4.4万亿元专项债来缓解这一局面。”为进一步解决问题,姚洋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建议:“中央政府可考虑增发2万亿元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帮助地方政府清偿拖欠民企账款。这一举措若能实施,将显著减轻民营企业的经营压力。”
从4.4万亿元专项债到《民营经济促进法》的修订,2025年的政策组合拳正在构建一个更可持续的“增速—信心”的预期。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运行承压,民营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这些困难和挑战,总体上是在改革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是局部的而不是整体的,是暂时的而不是长期的,是能够克服的而不是无解的。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有关部门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出台的政策举措越来越有力,实施也越来越到位。备受关注的《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也在稳步推进之中,可以预料到的是,在政策支持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韧性或将再次让世界瞩目。
2
经济回升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尽管2024年的经济发展十分不平凡,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稳”的趋势依然在延续。202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4.9万亿元、增长5%,就业、物价总体平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有序有效,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今年年初,DeepSeek的爆火,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科技的力量,打破了美国科技巨头在AI领域长期营造的“技术神话”,为我国的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市场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
在这一背景下,国产大模型DeepSeek的爆火并非偶然。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代表性成果,DeepSeek的快速发展印证了我国在AI技术创新方面的强大潜力。
而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创新,正在成为提振民营经济信心的新引擎。一方面,AI技术的快速迭代为民营企业提供了降本增效的新工具;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战略的实施也创造了大量新兴市场机会。长期来看,经济回升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